芥末堆芥末堆

牛娃家长也要对付手机

作者:健羽 发布时间:

牛娃家长也要对付手机

作者:健羽 发布时间:

摘要:一个为教育风声鹤唳的中国家庭内部,一部手机所能引起的被忽视的漩涡。

1524621031881800.jpeg

图片来源:unsplash

本文作者健羽是一名初中男孩的父亲。与我们对中国父亲多是“甩手掌柜”的印象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健羽极度投入,亲力亲为。在健羽的描述里,儿子聪明、乖巧、优秀、好强,小小年纪就在围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从名小一路考入全省最好的中学。

但饶是如此,在处理与儿子的关系时,健羽依然苦恼,因为通往既定目标的路上,盘踞着一头强大的拦路虎——手机。对健羽来说,手机已经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而是与父子关系紧密关联的第三方。父子间的往来互动因为有了第三方的介入,而被健羽概括为“十年博弈”。

这不是一位父亲在“内卷”、“鸡娃”的大环境里自省自觉的反思。相反,在很多时候,健羽毫不掩饰与儿子一起成为优胜者后的自得。但这正是我们刊登这篇自述的原因:讲述者足够诚实,旁观者因而得以看清一个为教育风声鹤唳的中国家庭内部,一部手机所能引起的被忽视的漩涡。以下是他的自述。

文|健羽

我的儿子“功勋卓著”,是三届儿童围棋赛全国冠军,拼文化成绩考入全国领先、全省第一的初中。性格也好,“五讲四美”的。

因为儿子的阶段性优秀,我沾了点光,成为一个半拉的家庭教育专家,理论水平一般,实践还行,主要是教育儿子的意愿强烈。

从儿子3、4岁时起,手机开始介入我们的生活。后来,随着孩子的兴趣班、打比赛、上小学、学奥数、“小升初”等一系列“正经事”的展开,十来年间,父亲、儿子、手机,三边关系,纷争不断。毕竟,手机可不管什么“正经事”,时不时来骚扰你一下,老父亲经常恨得牙痒痒。

交换

手机最早是能给父母帮忙的。五岁之前的孩子最粘人。一个人带娃,没人搭把手的话,半天就能崩溃。在厨房做个饭,或者去阳台晾个衣服,甚至上个厕所,小祖宗都“妈妈”、“爸爸”的喊个不停。遇到这种情况,手机能帮上不少忙,孩子团在沙发里,模样有点傻,嘴巴半张、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嘿,专注的孩子最可爱!当然,做父母的,也能有半小时的喘息时间。

我观察过,那个年龄段的家长们,禁止孩子碰手机的不多。在那个“养育”多过“教育”的阶段,即便有家长禁止,原因主要也是担心视力。总之,那个阶段的父母,很少会因为手机和孩子闹得不可开交。

孩子三岁时,我开始考虑给他选择兴趣班。我不希望将来学校教的东西,提前让儿子学一遍,所以我坚决不给他报学科班,只报素质班。想到儿子几年后能长成通晓琴棋书画的小唐伯虎,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那时儿子性格内敛,不喜与同伴争雄。我就特意关注强竞争的项目,怕什么就得多干什么嘛,干着干着就习惯了。我最终为他选择了两样:四岁学跆拳道,四岁半学围棋。一强脑一强体,期待他将来文能“运筹帷幄,一子定乾坤”,武能“仗义校园反霸凌”。

两样都学得挺好。“八十个道童教头”赞他“骨骼清奇”,围棋也是班里的“四大高手”。老父亲听着着实欣慰,可也没太往心里去——这就好比你在商场试衣服,售货员一定说“真好看”。

但晃晃悠悠学了一年多,到了幼儿园大班,两个兴趣班都选拔竞赛队,儿子竟然都入选了。这下可不得了,儿子初露锋芒,老父亲初享荣光。道馆、棋校的墙上都贴着往届师兄师姐们得意的小相片,都是获得省冠军、全国冠军时拍的。于是,我也忍不住做起梦来。

8af1e447-0f99-496e-9453-76ceb85828be-image.jpg

图|他参与的围棋中日交流赛

道童教头、老师、分校长,甚至总校长,我都聊了个遍。围棋届喜欢讲“不搏二兔”,当年吴清源这么骂聂卫平,现在聂卫平又用它来骂柯洁。思虑再三,我决定放弃跆拳道,让儿子专心练围棋——七进七出赵子龙固然猛,七擒七纵诸葛亮更吃香,也更安稳。

儿子已经挺依赖手机了,一旦简单游戏上了手,就会有瘾头。我虽然想把儿子培养成冠军,但还是尊重他的休息权和娱乐权的,没必要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生长发育重要,玩儿也重要。

但爷爷、奶奶、妈妈都反对儿子玩游戏。基本不让碰,一看到他玩,就在旁边生闷气,顶多熬到10分钟,就会喊儿子:“喂,差不多了吧,自觉哦。”

儿子每次都是依依不舍地丢下手机。丢下后,目光还会继续停留在手机上,盯一两秒,无助地往沙发上一靠,欲言又止地看着你。我看着真是不忍心,心疼他受了大委屈。这种时候,我就喊他下楼,陪他一会儿,转移注意力,但他兴致不高,懒洋洋地被我牵着走。

“你这么想玩手机吗?”我忍不住问。

“嗯!”他小嘴一撇。

“我看你不想玩,你要真想,怎么不跟爷爷奶奶说呢?”

“你帮我说。”孩子很精明,能听懂你的意思,并且天生就会“顺竿爬”。

“我在家的地位还没你高呀,要是我去说,他们不得骂我瞎惯你呀?”父子俩一筹莫展,一起挠头。

但儿子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受不了那样的小眼神,咬了咬牙:“要不,晚上去上围棋课的路上玩一会?”

“好!保证就玩一会儿!”儿子小眼晶亮,回答得斩钉截铁。

“但我有条件,你在家就别玩了,而且,到棋校就得停止,认真下棋,行吗?”

“可以,我保证!”

12.jpg

图|李世石故乡行活动巧遇李昌镐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按照这个约定,雷打不动地在路上玩游戏。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处理方式有些偷偷摸摸,为了让自己安心一些,我必须得给这件事添附一些意义和道理,我对他总结灌输了三点:

第一,如果你真的非常想玩一样东西,你一定会找出办法玩到它。

第二,你得自己想办法得到,你得分析谁能帮你,你愿意拿什么来交换?

第三,任何东西,真的想要,就去争,就要全力以赴,游戏如此,围棋五段如此,考试成绩也是如此。

儿子听着是直点头。不知道是因为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还是他真的也有所感悟。我观察了一段时间,觉得他确实在全力以赴地学习、学围棋,从不畏难,也不喊苦。所以,回想起来,这事我办得吧,挺划得来。

惶恐

儿子很快上了小学,学业倒是不忙,但围棋从竞赛二队升到了一队,忙得不可开交,每周要跑四次棋校。这也意味着他每周有了四个来回的游戏时间。他很开心,似乎他玩得好,棋就下得好。而他棋下得好,我自然也就开心。

但全然享受这种快乐是不可能的。我观察过,除了我,身边没有哪位家长给孩子玩游戏。我很难不心虚。

因为孩子小,家长都会护送孩子到棋校,然后孩子上课,家长坐在大厅里等。等待的家长们各干各的事,有小声聊天的,有无声看书的,也有大声讲电话的。还有一个父亲,总是形单影只地横捏着手机玩游戏,因为太过投入,玩到紧张处,肩膀还会抽一下。

很快,他就成了孩子的焦点。一到课间休息,孩子们鱼贯而出,那伙计总是还来不及关游戏,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有时候围一圈,有时候围两圈。我坐在他对面,看到一圈圈后脑勺,一个紧挤着另一个,全凑在他手机屏幕前。有时候他也能从人群中探出头来,冲我们苦笑一下。

13.jpg

图|“与世冠同行”活动

不过,儿子有个同班同学,从来不凑这份热闹,下课时总是先上厕所,然后乖巧地站在爸爸跟前,跟他汇报刚才的棋局。有时候还评论:“XXX爸爸打游戏,打游戏不好!”

我真是羡慕,对他爸说:“嘿,你这儿子,真乖!”

他爸爸微笑着挤出五个字:“他尽给我装。”

果然,知子莫若父。有一次“微笑爸爸”出差,请同学家长代接送。我眼瞧着那孩子挤进那一圈的最深处,大声赞叹:“哇,还没出窝就打死了!”

孩子个个都是一个家庭的心肝宝贝,为什么不能玩手机?

很简单,因为时间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有限的资源要用在无限的“正经事”上,而手机总能让人很轻易地花去大把时间。就拿围棋来说,6段及以上就得接受专门训练了,所以一般大家拿到业余5段证书就会毕业走人。但拿5段最好要赶在三年级之前,因为中高年级,要开始忙学业了,奥数、英语、阅读、写作什么的一大堆。可没有多少孩子能以这个速度拿下业余5段,论比例,十之一二。

所以呀,父母会对孩子说,“加油,想吃什么跟我说,但是别碰手机!”——吃不会那么耗时间。

这种大环境下,把手机递给儿子让我越发诚惶诚恐。业精于勤,这没错。可孩子还这么小,就不让“嬉”,我也实在做不到啊。

每次纠结到这儿,就只能作罢。唉,算了吧,只要能赢棋,边走边看吧。

危机

围棋上,儿子很争气,一直赢面大,于是,我们在升二年级的那个暑假就拿到了业余5段,平了我们这个大城市5段最小年龄的记录。一时间,儿子成了个个夸、人人爱的好苗子。

当父亲的,第一次扎扎实实地获得了孩子带来的荣耀。那种感觉,回想起来,至今让我内心汹涌澎湃,且久久不能平息。

啊,棋比天大,咱继续深造。

深造是为了打比赛,得名次,赢奖牌。从那以后,我们每年暑假打两三场比赛,省赛、华东赛、全国赛都有。比赛成绩取决于临场发挥,水平在同一个档次上的棋手相逢,输赢都没有那么确定。儿子容易紧张,这很影响比赛成绩,我总安慰他:“输赢不要紧,下出有质量的对局。”但这是骗小孩的话,输赢很要紧。这些年,我在场外见到的家长,一个比一个紧张,有一直不说话的,有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有拨着手串“阿弥陀佛”的……

14.jpg

图|小百灵杯全国赛

儿子读四年级之前的那个暑假,就是在这种精神强度下,我们遭遇了第一次手机危机。

那是一次华东地区的比赛,儿子是上一届的冠军,这一次应该志在必得,斗志昂扬的。外出不带作业,功夫要看平时,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原则。再说了,出去下棋,也不能带书(输)嘛。出征的火车上,儿子就抱个iPad从头玩到尾。

我坐在旁边冷眼旁观。一个游戏玩20分钟,没劲了,换一个,再20钟,再换一个,一直换到没电。“浮躁。”我心里暗暗生气。但大赛之前,不宜多言,果然,比赛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我到现在还是耿耿于怀。

上个月的惨痛经历仍历历在目,8月又出征全国赛。这次儿子很重视,前一天就紧张起来了。那晚,我也煞有其事地跟他开了个动员会。我记得我是这么说的:

“这次出去的目的是比赛,除了安全问题,其他一切活动都要为比赛这个目的服务。两场比赛中间,应该调到最好的状态,这才好进赛场面对下一盘。一天比赛结束,应该记谱,适当总结,想不明白的问老师,预想第二天可能遇到的情况,提前做些应对预案。如果一切都做好了,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玩一玩。”

可能是因为上一次输疼了,儿子正襟危坐地听我“训话”。第二天,我们乘飞机出发,没有手机玩,儿子只好看窗外的云彩。

比赛头三天,儿子表现不错。经常打比赛,年龄相仿的棋手我们也都熟悉。两场间休息,我就看到一个熟悉的棋手靠着墙玩手机,外面还围一圈同样熟悉的棋手观战。儿子看到后,默默地和我对视一眼,飘然而过。这个无声交流的眼神,让我欣慰了很多年。

第四天休赛,是主办方特意留出一天,让小棋手们外出游玩。我当时是真恨主办方,一鼓作气多好,休什么赛啊?到了晚上,我默默观察儿子的状态——看起来兴奋,话多,音量比平常大,但眼神游离——紧张。

这很正常。因为第五天第一场是两个全胜棋手的对决。我拿出iPad给他,玩游戏、看电影、看棋,都行,能转移注意力就行。紧张有利有弊,坏处是让技术变形,好处是让人更加专注。一闲下来就摸手机,把比赛当度假,这太松懈了。但太紧张了也不好。儿子最终选择看棋,可能逃避不了的压力,还不如干脆就带着它上。

那一次,儿子顶住了压力,拿下了关键一局。当然,比赛结果很美妙。

15.jpg

图|育苗杯全国冠军

很多人说学围棋能让孩子变聪明,作为一个过来人,觉得它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围棋能开发智力,可是让孩子的智力比原来提升了1%,那有什么用?对于日常的学习、生活,这点差别根本体现不出来。

可围棋下得好的,学习一般也都不差。我曾和一位全国顶尖的棋童家长交流过,我们的看法是一致,因为孩子本身就聪明,所以学围棋也好,学习成绩也好。

化解危机,重新出发,我作为父亲不容易,但孩子更不容易。可这份“不容易”正是学习围棋的意义所在——借假修真。

16.jpg

图|围棋老师的赛后复盘

不论能不能提升智力水平,学围棋最重要的还是那份“不容易”对人的锻炼。这个最强调胜负的项目是强者的游戏。为了变强而吃的苦、受的罪、流的泪,最终确实能让孩子变得更强大。

反复

结果证明,我太乐观了。我以为,经过那种大赛输赢的洗礼,孩子能抵御手机的诱惑。但之后每年的暑期比赛,儿子玩手机的老毛病都会反复,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解决。书上说,教育就是不断反复。我有时也这么安慰自己。

但时间长了,我发现,孩子真的更强大了,可问题是游戏更更强大,游戏的开发者全是他妈的心理学家,他们了解人性,了解我们,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孩子的成长拼不过游戏的进化。

从弹珠游戏到超级玛丽,到街机赛车,再到现在的花样百出,游戏产业飞速进步。二十年前,我们喜欢砸烂东西,喜欢爆掉脑袋,喜欢“吃”掉东西。十年前,我们喜欢设计,喜欢搜索。今天,游戏产业提供的是更有冒险性、毁灭性和更刺激的产品。它一直在迎合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深层次需求。

因此,“小升初”之前,孩子对游戏的痴迷使我们双双陷入泥沼,我恨不得管他叫一声“儿老子”。

他们对手机痴迷到什么程度,一次生日会的情形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次是在必胜客摆宴,每个孩子身边都陪着一位家长。人还没到齐,来得早的孩子,手机早已捏在手上。大家都很准时,隔几分钟来一个。每来一个,“生日快乐!”那边头也不抬,但是很懂礼貌,“谢谢!”这边递上生日礼物,那边再次谢谢,接过袋子看也不看,就递给他妈妈。妈妈接过袋子,表达谢意,招呼同学坐下来,把礼物往椅子上堆。

不一会人就齐了,几个小孩齐刷刷地坐在一张大桌子边埋头苦干。这边家长喊点餐,那边“随便”。不一会,“随便”餐一道道上来了,那边闻香不动。主家妈妈只好端着大盘子往各人小盘子里分,然后所有家长加入分餐仪式。那边手机摊在盘子边,瞄着屏幕,嚼着大餐,油乎乎的手指不时过去点一下。

儿子读的是“名小”,那次同学的生日会,请的也都是班里的好孩子。有家长觉得不像话,批评自家小孩,旁边家长劝:“难得,难得的,平常玩不到,呵呵。”

我急得在心里暗骂:“亏你还笑得出来,眼看就要‘小升初’了呀!”

回到家,我挑出几张孩子们玩手机的照片给儿子看。儿子摸不着头脑,忽闪着眼睛:“你要干嘛?”

“你看你们这个样子,是不是太过投入了啊?这就叫瘾,你们什么时候对游戏这么大瘾了?”

“玩得少嘛才瘾大呀……”他还逮着理了。

我没有心力绕弯子。这个暑假儿子还有比赛,下半年就要进毕业班,明年还要“小升初”。

“这个节骨眼上,你别给我扯‘多玩’。”我直截了当。“我暂时也不跟你扯减少游戏时间,你先吃颗定心丸,然后请你配合一下,投入点,和我继续往下谈,好不好?”儿子点点头,一副不减时间就好商量,但是还有点顾虑的样子。

17.jpg

图|棋书破万卷

我的诉求只有一个:控制成瘾。道理很简单,实实在在玩游戏的时间虽然没变,但没在玩游戏的时间里,还有多少时间是在想游戏?这就与围棋形成了竞争,这个道理儿子也明白,因为围棋高段进阶就是“走路也能想棋,刷牙也能想棋”。

儿子明白,但是他困惑,所以他不吭声——确实困惑呀,怎样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呢?

我摸索出了一个方法:一段时间只玩一个游戏。手机上只装这一个游戏,iPad、电脑也只装这一款。玩得没劲了,想玩另一个,可以,先把这个卸载了。

“你让我想了一想。”儿子说,“玩一个礼拜后再删行不行?”

这个方法很管用,我介绍给好几个同学家长,都说灵。为什么管用?因为游戏的前20分钟总是兴致勃勃,半小时一过就会懈怠,再过一会儿就开始厌倦。这时候停手就不会意犹未尽。如果这时能点开另一个游戏,那就又回到一开始的兴致勃勃了。靠这个办法,儿子顺利地度过了“硕果累累”的六年级。

泥沼

儿子顺利升入全省最好的初中。我心里清楚,手机带来的困扰不会就此打住。

事实毫不令人意外。因为接送孩子,我发现,傍晚放学,孩子们明显都慢悠悠地晃荡。十个孩子,得有六七个是走一路看一路手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用手机导航。过马路的时候,也有个别孩子仍在刷手机,看一眼斑马线两边的车流,就继续赶紧瞄手机。我在路边看到这一幕,心惊肉跳。

地铁里也是,三五成群地各玩各机,还要互相扯着公鸭嗓调侃:“你多牛啊,你无所畏惧……”

我能理解他们。进了学校,手机归学校管;回了家,手机由家长管;放学路上,那就是他们仅有的可以放飞自我的时刻。

我过往的经验到这个阶段,又一次被废弃了。我要面对的状况已经全然不同,非要总结,那就是——天翻地覆的青春期,龙蟠虎踞的APP。

“小时候越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越叛逆。”这是名校妈妈常说的。“小时候不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是要叛逆。”这是共识。“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等他长大甚至人到中年,可能会突然叛逆。”这是心理学家说的。儿子到了叛逆期,我只能接受。

与此同时,将手机彻底排除在儿子娱乐时间之外的做法也行不通了。第一,学习离不开手机,手机里有课堂,有老师,有试卷,有讲评。第二,生活离不开手机,叫车、点餐、充值、还同学钱,健康码,生活已经全面数字化。第三,娱乐离不开手机,小时候只知道游戏,现在社交APP、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各类小程序、自拍修图等等。

ff5c5dc57db25f727ecc1b4a5bd7763b.jpg

图|国家队总教练俞斌老师指导棋

儿子还有了自己的社交归属。个人成长导师、《多维度思考》的作者理查德·泰普勒写过:“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你会寻找其他具有类似思维的人。你们之间有大量共同点,不会经常争吵。当其他人说出你的想法时,你会有得到证明的感觉,让你觉得自己无比正确,让你感到你属于这个群体。在这种环境中,换一种思维方式的难度是很大的。你切断了自己接触不同世界的途径,你和你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认为他人的想法错得离谱。”

这个阶段,我常觉得人仰马翻呀。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变法维新、快速迭代,都无法翻转自己的颓势。因为不管怎么做,“儿老子”跑去学校跟同学混两天,立刻就又退回原地了。

儿子的老师总对我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对这句话一直有戒备,因为老师说这句话,说明孩子最近没有明显的进步、突破。对我来说,也一样,要求自己“日拱一卒”,就说明突破已经是太难的事了。

这世上有些简单的事,只要你肯做,就一定能做成。可成年人的世界里,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能确保你成功的。你只能不断提升它成功的概率,这不就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吗?

我对此毫无把握,只能不断加深学习。青春期的书、手机劫持人类注意力的书,做摘录,做分类,做总结,给儿老子看,跟儿老子谈。

加深了解跟儿子关系紧密的专业方向,大致的就业情况,薪资、发展、996程度、保障度,给儿子做比较。

加强引导,对这个世界你总有一些看法,总会想表达,想改变一些什么,先做一个有态度的人,然后或许就有了理想。

鼓励探索,偶尔也和你们班那几个“尖子生”聊一聊,问一问他们这么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能达成吗?值得吗?

当然,始终重要的一点,谈判,讨价还价用手机的时间。

……

有效果吗?天知道。

春暖花开之时,儿子跟我谈判:每天玩半小时游戏是刚需。

桂花飘香之季,儿子答应,周六、周日各玩一个小时。

半年时间,我就这么拱啊拱的,拱出了每周一个半小时的“战果”。

其实我更在意的,是时隔半年,儿子有了两种态度,不再像之前那种刚硬的小公鸡了。玩手机时长缩短了,儿子的态度也缓和了,我、儿子、手机这个三方关系终于不那么失衡了,回到三足鼎立的状态,我就扬眉吐气啦。

当然,那都是玩笑话。每天要半个小时的娱乐时间,半大的孩子,这个要求难道不合理吗?如果说不合理,那不是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边码故事”(ID:tech-kk),作者健羽。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边码故事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边码故事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牛娃家长也要对付手机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