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他想教会年轻家长如何与孩子们谈论“性”

  发布时间:

他想教会年轻家长如何与孩子们谈论“性”

  发布时间:

摘要:“性教育宜早不宜迟,无知带来的损害最大。”

按照上次作品走红的时间来算,邹波已经有将近一年半没有过如此之高的关注度了。他经营着一家名为胡桃夹子工作室的制作短视频的公司,目前按照每周一期的速度制作着《分钟学堂》这个传播科学知识的视频系列。

而真正让邹波声名在外的作品则是《一分钟性教育》。2013 年,这个系列短片在网上一下子火了。先是占据微博热门话题榜首位三天,吸引了新华社的注意前来报道《一分钟性教育》。最后,连赫芬顿邮报和外交政策也开始关注这件事。

作为这个系列短片的监制的邹波虽然对此隐隐有些预感,但是《一分钟性教育》的火爆程度还有些超出了他的想象,毕竟这个系列短片是邹波创业以来做出的最早的一批作品之一。

《一分钟性教育》这个系列短片的诞生源自于邹波自身的忧虑。在中国,性教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大家都觉得性应该是一个只能出现在夜晚和卧室的东西,并不是放在阳光下和别人一起来讨论的。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使得中国的性教育问题几乎处在停滞的状态中。在学校中少数的几堂生理卫生课也大多会因为老师的保守而流于形式。

这种情况本来并没有引起邹波太多的注意,直到 2013 年 7 月邹波当上了爸爸。女儿的诞生改变了邹波的很多想法。作为一个父亲,他突然意识到迟早有一天自己需要教会女儿如何保护自己,而市面上却没有任何人或者教材,能够告诉年轻家长们该如何跟小朋友们说性。

邹波觉得,“性教育宜早不宜迟,无知带来的损害最大。”所以,他决定自己开始干,来制作一些有趣而又专业的视频来教会年轻家长如何和孩子们谈论性这件事。

然而,性教育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处理的话题,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软色情。而且,要把和性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儿童则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对于儿童的性教育不应该太开放,但也不能太保守。”邹波认为。

最后邹波在《一分钟性教育》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比如在解释勃起这样一种现象的时候,《一分钟性教育》就把它比喻成了一辆战车。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就像战车中的指挥员,他们观察了外部的情况之后,一旦发现需要迎战,就会控制战车的炮管瞄准目标。

对于邹波他们来说,采用比喻的手法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寻找到合适贴切又有趣的比喻。在使用战车比喻之前,邹波和他的团队曾经考虑过是不是要用自行车胎打气来形容勃起这一现象。但是自行车胎打气前后的差别,从视觉上来说并不太直观,而圆形的车胎和实际情况也并不相符。所以最终选择用战车来比喻勃起,其实也是邹波和他的团队深思熟虑的结果。

而这种比喻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太过露骨地直接谈论和展示性器官,避免了中国人在谈论“性”这一话题时常见的尴尬,但又同时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相关的过程和机理,只要联想一些就能够明白。

用比喻的手法把握住了性教育的尺度问题同时,邹波还需要考量的就是整个视频的吸引力。他告诉《好奇心日报》:“《一分钟性教育》其实说到底也是一种产品,所以需要找到一些个性化和风格化的东西呈现出来。”

最终,邹波选择了手绘风格,也就是一只大手在画面中作画的形式。这种手绘的风格倒也不是邹波原创的。在 YouTube 和 Facebook 上很早就出现了一部名为《分钟物理》的手绘风格的视频传授物理学知识。手绘强烈的风格化的符号,再加上它很早就被运用到科普中的实践经验,让邹波一下就选中了它。

画师在“知乎盐 Club”活动上作画

但邹波却不认为这种手绘风格是《一分钟性教育》会火的最根本原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文案和分镜头,这种写作的方式是其他团队学不来。”邹波说。

在从事视频创作之前,邹波是一个资深的影迷,也做了很久的影视报道,所以他非常清楚一个视频该如何创造笑点并且吸引观众。在讲述同性恋的那一集中,画面中的那只大手一下子就画出了奥特曼和小怪兽手牵手的样子。这个情节源自于曾经一度在网络上很火的奥特曼和小怪兽的段子,让人忍俊不禁。

《一分钟性教育》截图

当然邹波最自豪的还不是剧本中暗含的各种笑点,而是整个剧本的专业性,毕竟作为一个传播科学知识的视频系列,专业性可是最基本的要求。由于邹波带领的这个团队是从果壳当中走出来的,所以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学网站的果壳提供了许多的支持。

果壳网的首席运营官姚笛告诉《好奇心日报》:“果壳提供的帮助主要还是为邹波的团队提供一些内容脚本,在科学性上做一些顾问。果壳网旗下的知性编辑 Big.D 就是《一分钟性教育》系列的编剧。”

总之,对于整个《一分钟性教育》来说,内容必须要是专业的,但是表现形式却可以是娱乐化的。邹波说:“娱乐性和科学性是不矛盾的,完全可以在(科学知识)不跑偏的前提下,做好娱乐性。”

也正是因此,《一分钟性教育》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发布至今整个《一分钟性教育》系列的平均点击量接近 400 万。

对于邹波来说,《一分钟性教育》带来的还不止是关注量。他告诉《好奇心日报》:“这个视频火了之后,才坚定了我们要做知识类短视频的决心。”

邹波创业时候的动机虽然和视频有关,但是却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多年的人,邹波想的最多的还是一个媒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转型。“最想做的东西还是在互联网上做内容传播方面的。”邹波告诉我们。

而邹波选择视频作为传播内容的原因有很多。“因为现在的技术基础,包括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都已经成熟,所以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条件也成熟了。”邹波说,“现在的观众也已经接受了短视频这样一种产品,视频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传播,也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邹波本人作为 20 多年的影迷,在影视媒体当中工作过很多年,对于视频类的产品的深厚兴趣,也是促使邹波开始做视频节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创业之初,为了生存,邹波接了很多商业类的活,为公关公司制作视频等等。不过,这些活并不是邹波喜欢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也得不到客户的认可。“那时候,做得很累,很辛苦,也没有什么成就感。”邹波说。

转机很快就出现了。一位朋友在得知邹波是在有了女儿之后还决定出来创业深受感动,所以主动为邹波提供了天使轮的融资。这笔钱的出现让此前一直拿着自己的钱在运营的邹波稍稍松了一口气。

因为财政压力得到了缓解,所以邹波决定先开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给了《一分钟性教育》诞生的可能性。

《一分钟性教育》的成功为邹波带来了很多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要服务好客户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并没有全部都接下来,只是有选择性接了一些和我们气质比较相符的客户。”邹波告诉《好奇心日报》。

在这些客户中有国家疾控中心,双方合作完成的是一集世界艾滋病日的专题视频。而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合作的一集,则是讲述天宫一号飞船执行太空任务的。换句话说,邹波所选择客户还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

《艾滋病也许就在你我身边》截图

而对于邹波来说,他还想努力摆脱“性”这个话题给自己带来的一边倒的声誉。邹波说:“性不是长久之计,它的涵盖人群少,也不够特色。我们一定要脱离性的羁绊,哪怕量下来,也要摆脱对性的依赖。”

这也就是之所以邹波在《一分钟性教育》之后还开发了名为《分钟学堂》的系列视频。这个系列视频关注话题会更广泛,比如烟草广告、密集恐惧症、病毒等等。

但是邹波的转型并不算完全成功,这些非性的话题的点击量和关注要比《一分钟性教育》少很多。而且在《分钟学堂》中依旧包含有大量和有关性的内容。

而《分钟学堂》也并不是邹波最终的计划,他对于自己的定位其实想做更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你觉得‘暴走漫画’是一个怎样的产品?这不是单纯的视频或者漫画,它是通过一些形象衍生出来的多元文化产品,而我们想做的东西有点像这个。”邹波这样告诉《好奇心日报》。

“未来我们将会在两个方面进行转型。首先就是分钟学堂会从只是传播科学扩大到更多和生活趣味娱乐相关的话题。另外我们会上线两档新的节目。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视频中的很多元素,从而实现后续的开发。”邹波说。

而在转型的时候,邹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网络上对于他的标签——“那个做一分钟性教育的人”。

不过,他说:“我不介意被‘贴标签’,更何况这是一个好标签。”

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作者韩方航。

【推荐阅读】

草榴没了,性教育里的“好人”谁来做?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来自于互联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互联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他想教会年轻家长如何与孩子们谈论“性”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