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Unsplash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这是山东省首个“人工智能+教育”文件。
该《方案》的工作目标是,从2025年起,经过3-5年努力,“云-网-边-端”的一体化数智基座基本建成,全面支撑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流程,未来学校、智慧课堂等新型教育场景加速涌现;大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和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全面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体系更加精准高效,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省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
《方案》通过七大方面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一)开设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分学段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研制中小学(含中职)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域覆盖。支持高校开发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人工智能+”专业融合交叉课程。
(二)建设一流“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有关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高校建设数智化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探索实施“本硕”“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强数字教材建设和管理,分领域分专业研发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鼓励学校、企业联合开发数字教材。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15个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基地。聚焦思政、科学教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打造10个左右教育领域专用大模型垂直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学科”双向赋能、基础学科智能化重构、数字前沿沉浸式探索等,打造2000门左右线上优质课程资源。
(四)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评价。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培育打造3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学生发展等环节,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推动校企双师协同教学,打造30个左右校企协同、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工程,对接服务我省“十强”优势产业领域,每年遴选10个左右代表性专业,每个专业建设10门左右核心课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提升教育考试成绩大数据分析能力,打造智能巡考、智能评卷、体育智能测评等创新应用场景。整合学业成绩、课堂行为、实践活动等多维数据,构建综合性评价模型,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发展性评价转变。
(五)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将校长人工智能领导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纳入省、市、县(市、区)三级教师培训计划。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编制中小学及高校教师人工智能必备素养手册,研发培训课程,每年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展示活动。优化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类课程建设,加强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在高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小学遴选培养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
(六)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山东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一体推进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大学、社区大学办学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山东开放大学搭建山东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丰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等优质资源供给。建立资历框架为基础的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提升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服务效能,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激励机制。
(七)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新范式。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建立人机协同科研机制,创新科研流程、科研模式和评价体系,提高科研组织效率。建设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体系,面向重大战略,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提高人工智能、IPv6等领域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加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和战略研究,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推进全省教育系统网络、数据、应用、服务等方面关键教育数字化标准的研究、应用与实施。
(八)加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依托孔子学院、“班·墨学院”等,推动“数字大学”出海,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教育国际品牌。建设国际课程数字资源和中文数字学习资源,提升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鼓励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支持高校组织或参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引进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高层次人才。
《方案》还将通过五大方面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体系。
(一)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运用“两新”等国家支持政策,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教育云网融合建设应用,建设教育行业云,有序推动教育应用上云,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高速接入教育专网。引导学校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深化IPv6规模部署与创新应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网络、网站、信息系统全面支持IPv6。建设省级教育算力共享系统,接入全省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高校算力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智慧校园和智能化教室,推动学校校园网络提质扩容,有序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教学智能终端。
(二)深化教育数据治理。提升省教育大数据管理水平,打造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教育数据共享网络,构建全省教育数据“一张图”。鼓励支持各市各高校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整合课程课标、学情分析、考试评价等数据,实现数据的分级分类、多模态标注。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语料训练,支撑教育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完善“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教育专区”,服务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校务“一网通办”,推动“入学一件事”向幼儿园招生延伸,普通高中毕业证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学生资助申请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特殊困难学生“免申即享”。构建全省教育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教育数据分级分类建设,建立教育领域身份和数据可信体系,开展“安宁齐鲁”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建立教育数据服务商准入审查制度,做好教育系统重要数据的备份和异地灾备工作。
(三)建立应用评价激励机制。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分级分类开展教育数字化建设应用成效评价,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将数字化应用作为申请省有关教育教学项目的重要因素,纳入学校和教师评优评先内容。每年开展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校长数字化领导力、师生数字素养等常态化监测,定期发布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
(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多元投入机制,保障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和服务经费,对农村、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给予优惠。鼓励支持统筹利用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教育数字化。学校要加强经费统筹,保障教育数字化支出。
(五)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健全完善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机构,压实工作责任。落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健全“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监管体系,做好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和合规审查。加强对教育类大模型、算法推荐的动态监测。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安全研究。科学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