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家长们犯起了“难”。
如何让孩子们在外出愉快放松的同时,又能兼顾素养的提升,是众多家长们正在面临的难处。新课标发布、新教材的使用,敲响了中国家长们的教育观。家长们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提升成绩,更是全方面的育人。暑假自然成为让孩子们进入更广阔天地的放飞季节。
也正因如此,既能外出放风,又可学习到各种文化知识的博物馆成了不少家长的选择。
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我们常常在博物馆看到的场景是,讲解员说得眉飞色舞,孩子却像听天书,在强迫下记住了知识点,出门便忘了个精光。一整天的旅程下来,只不过是拍了一手机的文物照片,问起背后的故事,孩子说“不知道”,家长也跟着崩溃。
“参观即终点”正是博物馆教育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有教育政策支持,家长孩子们也心向往之,但由于供给侧缺乏素养教育的闭环设计,多数博物馆活动无后续延伸任务等痛点长期存在,使得博物馆教育往往最终止步于展厅参观。
“想让孩子在博物馆里既能玩得开心,又能真正学到东西,怎么就这么难?”这是一名学生家长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发出的感慨。
而同样的感慨,作为供给方的博物馆也有。面对寒暑假,海量中小学生的涌入,博物馆们也在使出浑身解数,来提供更多的博物馆内容。从传统的特展到讲解,再到引入的AR等新技术的互动展览层出不穷。
但结果有时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亲子端和供给端同时为了一个焦虑努力,却有时像错过的溪流一般,虽然各自向前,但未曾相汇。
这个夏天,带娃逛博物馆,如何才能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素养成长的起点?
博物馆教育的“双向焦虑”
事实上,博物馆教育并非新近提出的概念。早在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现在美国全社会已经把博物馆视为“第二课堂”。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近几年通过政策来推动博物馆教育领域发展。2015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博物馆条例》,将“教育”定为中国博物馆的第一位功能。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博物馆参观”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表单,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和学校在实践活动上展开合作。
政策引导,推动了“博物馆教育”逐渐升温,也吸引了更多从业者的加入。芥末堆采访中提到,由于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动,博物馆教育的市场环境开始变好,吸引了许多从业者加入博物馆教育这一领域。
但为何博物馆教育中来自亲子端与供给端的“双向焦虑”却始终存在。
博物馆的定义是供给端面临的首要难题之一。相较于专门面向孩子开展服务的科技馆等机构,由于博物馆的受众是全体市民,因此策展方向往往重视本馆特色、镇馆之宝等因素,较少出自对孩子兴趣的策展考量,因此在实际博物馆参观中,孩子会出现听不懂、没兴趣等表现。
芥末堆在此前报道中也提到,另一方面原因则来自博物馆的教育属性稍显薄弱。此外,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原因,也使得博物馆不喜欢“商业味”较重的旅行社和素质教育公司,而是倾向于通过布置特色展览、设置讲解员等方式鼓励孩子自发地走进博物馆。
一位从业者曾告诉芥末堆,因此,博物馆教育课程不能等同于博物馆参观,必须基于展览重新研发课程,把成人的博物馆“改造”成孩子探索的乐园。
“供给端”的背后,则是来自“亲子端”教育理念革新所带来的教育需求变化。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的知识内容。无论是音频、视频抑或是何种形式,孩子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但另一方面,孩子们却正在面临现场体验的“失去”。长期依赖互联网内容,导致对线下体验的失去,宛如一种空中楼阁,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这个社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血脉的最真实的认知。
而博物馆本应是帮助孩子找回对文化血脉的真实触感的最佳去处。但受制于线下承载能力,以及教育内容生产能力等困境,博物馆们也在这条教育变革的道路中艰难求索。
博物馆教育如今正在面临来自亲子端及供给端的“双重焦虑”。
以大概念为基石,“博物AI+新知计划”的场景化破局
伴随AI技术的发展,AI赋能博物馆教育或许正是破解这个“双向焦虑”的关键密码。
当亲子端的 “教育新需求” 遇上供给端的 “传统困局”,猿辅导推出的“博物 AI + 新知计划”,以“大概念” 教育理念为锚点,在博物馆教育的供需裂缝中找到破局路径。“大概念”并非教授零散知识点,而是聚焦于能迁移、可连接的核心观念和能力(如“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技术的演进与社会变革”)。在博物馆场景中,猿辅导通过三大核心支点落地这一理念:
1. 结构化学习:破解“展品孤立”与“知识碎片化”。孩子记不住“司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这类孤立事实,是家长常见痛点。“大概念”体系强调打破碎片化认知,构建“点-线-网”的知识结构。博物馆里的展品天然具备时间与逻辑的结构联系。猿辅导的“博物 AI+”体系通过 AI 技术深度挖掘文物间的关联,帮助孩子在认知单个文物(点)的同时,串联起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技术原理、文化意义(线),最终形成对某一文明或主题的系统理解(网)。例如,从一件青铜器出发,AI工具可以引导孩子关联当时的礼制、铸造技术、社会等级,甚至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器物进行对比,让原本孤立的展品变成可交互、可理解的知识网络。有家长反馈,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参观后,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点的认知,更对甲骨文等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正是结构化学习将知识“盘活”的结果。
2. 真情境学习:激发兴趣,破解“听不懂、没兴趣”。面对讲解员“眉飞色舞”孩子却“听天书”的困境,“大概念”强调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学习动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化的、充满实物的“真情境”课堂。猿辅导的实践是将博物馆作为核心学习场域,鼓励孩子基于真实文物(如一枚古钱币、一件乐器)自主提问和探究,让知识源于对实物的好奇与观察,而非被动灌输。“AI作文通”工具辅助的“我眼中的国宝”征文、“小小讲解员”挑战等活动,都旨在引导孩子将观察转化为主动思考和表达,深化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与连接感。这种“真实”环境下的主动探索,能有效点燃孩子兴趣,解决“听不懂、没兴趣”的问题。
3. 跨学科迁移:培养能力,破解“参观即终点”。家长苦恼于孩子“出门就忘”,本质是知识未能内化与应用。“大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面对复杂真实世界时,可迁移应用的能力(如思辨、表达、解决问题)。博物馆中的每件展品都蕴含多学科融合的价值(历史背景、科学原理、艺术形式、社会功能)。猿辅导的课程设计刻意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孩子围绕一个文物或主题,运用不同学科视角进行探究。例如,研究一件天文仪器,不仅涉及历史(何时发明),更关联科学(工作原理)、数学(精密计算)、艺术(造型美学)。通过探究后的表达(写作、演讲),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发展综合能力,提升思维力和沟通力。这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记忆,将一次参观转化为素养成长的起点,并通过后续任务(如作文、讲解模拟)形成“输入-思考-输出”的闭环,有效解决“参观即终点”的痛点。
2024年,猿辅导素养课携手全国20余座重点博物馆,共同发起“博物馆新知计划”,通过线下展览、视频课程、馆长讲座等多元形式,为青少年搭建链接优质文博资源的桥梁,推动核心素养走出课堂、融入生活,拓展素养教育的新场景。
而在今年,继承前路经验,在以大概念作为基石的基础上,猿辅导围绕上述结构化、真情境、跨学科迁移这三大核心支点,推出“博物AI+新知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孩子们即可通过参加“我眼中的国宝”作文征集活动,并结合猿辅导自主研发的“AI作文通”工具,辅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提炼、建构、表达,深化知识内化过程。还可通过参与基于猿辅导AI大模型与课程设计体系设计的博物馆线下素养主题展与家人一同学习不同的文物知识。并可通过“小小讲解员”演讲挑战,通过AI工具辅助、真实讲解任务模拟等方式来学习更加体系化的博物馆知识,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教学闭环。这些活动都是三大支点的具体落地形式。
在传统博物馆参观中,孩子记住的可能只是 “司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而 “博物 AI+” 体系通过 AI 技术搭建起 “点 - 线 - 网” 的结构化知识图谱,帮助孩子(点)认知单个文物的同时,(线)串联起相关的历史、科技、艺术背景,(网)最终理解其在文明长河中的位置与意义,让原本孤立的展品,变成可交互的知识网络。
从让青铜器纹饰 “动起来” 演示礼制演变(真情境+跨学科:将静态艺术动态化,连接历史制度),到用 AI 生成个性化知识图谱(结构化:构建个人知识网络),“博物 AI + 新知计划” 的破局逻辑其实很清晰:以“大概念”为骨架(聚焦核心观念与能力),用技术为血肉(AI赋能实现结构化、情境化、跨学科),让博物馆教育既保持文物的学术严谨性,又拥有贴近孩子的表达温度。这种革新,正在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设计,让亲子端的“焦虑清单” 逐渐变成 “成长清单”,也让供给端的 “费力不讨好” 转向 “精准育人” 的新可能。
猿辅导素养课建立了核心素养落地的行业壁垒
“传统教育”中的核心是固定不变的名师,以及线下文化资源,但在AI加持下的新型教育生态中,一个好的教育项目的核心则是体系和理念。
从单点合作到多元共创,从教学探索到生态构建,猿辅导素养课正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面向青少年核心素养的“文博领域协同育人机制”,让博物馆以更丰富的方式参与青少年成长,也让教育在文化场景中汲取更深厚的养料。而支撑这一切的实践与探索,均源于猿辅导素养课长期坚持的“大概念”教育理念。
作为当前唯一与全国博物馆开展深度规模化合作的教育品牌,猿辅导素养课将继续联合全国百余座博物馆,同时邀请教育、文化、科普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教研团队,依托前沿的素养课程体系、领先的AI技术与丰富的文博资源,共建面向青少年的教学内容。未来也将持续以“大素养”为引领,携手文化、科技与教育多方力量,共建开放、多元、真实的教育生态,助力新时代青少年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