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广西出台《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桂教通”平台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广西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行动方案》提到了“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包括:
1.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变革。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教师和人工智能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组织实施模式。引导教师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课程资源生成、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开展备课、课堂教学、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区域探索课堂教学监测服务,动态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开展智能化学情分析,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促进个性化教学。推动智能作业批改和答疑辅导规模化应用,促进教学减负、提质、增效。
2. 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和发展。探索和推广智能学伴和智能导学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适切性数字资源和探究性学习指导。积极探索学生人机对话式学习、项目化探究学习、个别化自适应学习等模式,鼓励创建“AI班主任”“AI学科教师”“AI就业指导师”和智慧体育、智慧劳动教育等应用场景,满足学生多元学习和发展需求。鼓励为特殊教育儿童开发个性化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分析和预警,实现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高校AI思政智能体试点建设,重点打造“AI辅导员”“AI心理咨询师”和数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思政智能体,构建“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全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3.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引入教师教学智能诊断与评价工具,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智能分析,为教师开展并改进教学与教研提供大数据精准支持。探索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智能评价系统,动态采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学习活动数据,形成教师成长画像,构建教师专业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新模式。
4.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与评价创新。建设自治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教育数据目录和数据标准体系,促进教育大数据归集与整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统计和决策系统,促进教育决策精准化和教育治理高效化。鼓励中小学、中职学校普及数字校园应用,实现教育全业务、全过程数据伴随式采集。构建区域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改革,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常规管理、教师发展等评价,实现精准评估与智能督导。引导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鼓励高校建设大数据决策平台,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资源,构建“数据驾驶舱”,开展精准画像,支持精准决策、管理和服务。
5. 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大力支持高校、职业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实践场所,增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高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整合校内外人工智能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共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等关键要素改革。鼓励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等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加大对“人工智能+”类项目的支持力度。
《行动方案》还明确,升级“桂教通”平台智能中枢能力,构建全区教育算力支持与大模型服务底座,为各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建设一站式“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专区”,汇聚各方课程资源、模型库、工具集等。
引入“AI+低代码”和智能体创作工作台,支持各地各校搭建各类场景应用的智能体,培育灵活多样、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整合汇聚各类课程资源、数字教材、作业试题、学情分析、评价指标、教育管理等海量数据,构建广西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大模型训练数据集,聚焦精准教学、教研转型、科学治理、评价改革、教师研修、家校社协同共育等关键业务,打造一批教育智能体,初步形成“基础支撑—资源汇聚—应用创新—生态培育”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
《行动方案》指出,高校、职业学校要加强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实训)室建设,逐步实现智能化教学空间全覆盖。推动各地分年度分批次对中小学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实验室等进行智能化升级,为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奠定硬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