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经验干货】在线教育,怎样对教育本质解构和重构(下)

作者:互元在线教育联盟 发布时间:

【经验干货】在线教育,怎样对教育本质解构和重构(下)

作者:互元在线教育联盟 发布时间:

摘要:在产品研发前期,根据自己的出发点(科目,内容,受众)的特性,把全部可能影响的因素都拆分成细项。然后做一个大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把自己需要顾虑的东西都列出来,心里就有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清楚意识到,什么技术手段是我们需要的,什么只是花哨的,跟风的,花了巨资却对我们毫无意义的。

【芥末堆注】本篇分享来自,由沪江网发起的互元在线教育创业联盟主办的名为“【互元】教育创业联盟”微信群。芥末堆作为唯一媒体支持参加了这次在线分享,本次的分享嘉宾是英华兰魔法英语创始人陈冰。

分享嘉宾:陈冰

嘉宾介绍:2002年起在德国不莱梅大学硕博连读,在德国儿童数字化教育研究机构Dimeb从师曾获得07年德国政府最高荣誉“德国创新之国(Deutschland land der Idee)”荣誉的学术泰斗Schelhowe教授进行儿童数字化教育及可穿戴设备的研究,08-09期间在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全资投资近4千万欧元研发的K12在线学习产品Scoyo项目担任产品开发工作,并目睹了这个巨型项目的惨痛失败。回国创建了《英华兰魔法英语》并战斗至今。

分享内容整理:

一、对本质的解构和重构4部曲

1 )知识解构:设计者和团队必须对对应学科的本质有着深刻认识;并且可以独立于历史遗留形态进行思考。

历史遗留形态是什么呢?例如“老师讲课”这个演绎形态,就是因为知识讲授两千年来依赖于口口相传;“教科书”这个展现形态是因为古腾堡以来至今,技术只能依赖“古腾堡线性”来展现而已。这些形态,仅仅是因为技术限制使然,它们是历史和人类进步的中间产物。

2)人性解构: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剖析并考虑到人性的各个层面(如动力vs惰性,自豪vs羞愧,协作vs独立),充分建立在实体面授的控制机制缺失后,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的那些辅助机制。

3)受众解构:充分分析自己目标受众的各种认知,行为特点,产生迎合这些特点的设计机制。

4)技术重构:在对上面三点充分解剖、分析、理清之后,对应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和巧妙使用已有或可实现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方法(并且是自身实力上可行的)组装起来,成为产品。这就是最后的重构工作。

最后的重构这一点涉及到设计者和团队对最管用和最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机制的理解熟悉和运用能力。

这前三个解构和最后一个重构,我称之为 “教育本质的彻底解构和重构”。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洞悉教育本质,人性本质、和技术机理的能力。一个团队做到这三点,离成功的产品一定就不远了。成功的产品,无非就是符合市场,符合人性的产品。它不会受限于体制的压力,而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解构的机理

从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传统教育的根基和框架起的2000多年来,一门学科的最核心是知识,教材是经过编排后这些知识的内容展现形式,是对知识的加工。课程则是内容(教材)的演绎,教师作为传统课程的一部分,是内容的演绎者、承载者和媒体。课程是对教材的再加工,对知识的再再加工。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打破了教材的基于纸质的“古腾堡线性”、演绎打破了教师的的口口相传的两个技术限制。 同时教材和演绎,也逐渐合为一体,就是所谓的“教材和教学一体化”:在技术壁垒被打破后,数字教材内容具有了教材+演绎的双重属性,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我们有课本(教材),有老师(演绎),各自分离。

所以要做一个产品,首先我们要想自己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排除一大堆不可能项以后,从自己最熟悉的垂直学科,开始进行庖丁解牛这样的解构工作:

大家从事的行业,拥有的资源都大不相同,我没法给出一个保准成功的操作法(实际上我自己的产品也在不断调整摸索), 但我给出一个总结了自己过去5年亲身体验的方法论,相信每个内容缔造者都可以参考,可以像把参数带入公式运算那样得出一个大致结论。

下面的就是我的所谓方法论:

1.知识解构

从知识类型的角度拆分:FCS

Fact (事实):历史,地理---->了解 -记忆- 吐出(semantic memory)---->生动形象的讲解,反复出现,不断刺激和强化记忆

Concept(概念):数学,物理,化学----->理解 - 内化-运用(comprehension)---->提供大量实例(Instance/Example),鼓励举一反三

Skill(技巧):体育,电脑操作,口语 ---->体验- 内化- 运用 (chronical memory) ---->提供真实丰满的实操性互动体验(learning by doing / learning by experience)

语言学习是FCS的三者合一:

Fact:apple就是apple,为什么叫apple没什么好讨论的,就是一个convention的东西

Concept:拼读规则、构词法、语法,这些本质都是概念(概念就是可以举一反三,可推导的东西,不像你知道苹果是apple,但没法因此推导出梨是pear),和数学公式一样,只是在运用的层面我们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把这些规则内化了,所以不用背

Skill:只有通过大量的的体验才能内化成一种能力,脱口而出,下笔成文(技能型知识的特点是你没法解释你为什么能这么做!)

从知识元的结构拆分:

1.(从知识元排序上)线性/非线性:历史是线性的;语言是非线性的

2.(从知识元的拓朴结构上)树状/网状 :分类学是树状的,语言是网状的

了解了知识元的解构,我们就可以深刻地了解:切分知识元以后编排课程时,怎样安排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线性/树状)或者让学习者自选顺序(非线性/网状);

演绎形式:

宣讲形式(点播(学而思网校),1对多直播(CCtalk课堂),1对1互动(51外教)

课件形式:情景短片(这种短片使用演员来演绎情景,本桥段常用于成人外语情景对话教学),动画片(巧虎)等等

一个复杂的学习系统往往由多种演绎形式搭配,例如English Town

通过对上面几点的深刻了解后,我们还可以从而推断出:适合的媒体和学习时间打包形式

适合的终端/媒体: PC/移动/实体的书本或道具/ 多项搭配(全媒体)

PC端更适合serious严肃和正式的学习(主餐),而ipad会适合轻松的非正式的学习(零食)。举例,从app市场,我们看到儿童教育类,绝大多数都是集中于3-6的学前阶段,小学阶段的急速减少。这个现象其实解释的就是市场对我这个假设的证明。

学习时间打包形式:整块学习/碎片学习/整块+碎片

碎片学习有个特点:碎片化时间(车上,等人时)不适合做全神贯注的投入,因此不适合于做记忆/消化/理解等强脑力任务(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昨天冷兔上才看的有趣笑话今天想告诉朋友却一句都想不起来)

2.人性解构(辅助推动力)

从人际链接层面讲:

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关注,赞美)

和亲密同学的关系 (友谊,信任,相互鼓舞,学习交流 )

和众多同学的关系 (团体感,荣誉感)

人际链接对K12阶段相对重要,对幼儿相对少,对学历/成人培训也相对较少,因此,设计产品时我们是否需要考虑:虚拟班级划分;老师-学生沟通机制;同学间的沟通机制,虚拟团体感 ?

从心理因素层面讲:

强制外力驱动:学校风气,课堂环境,家庭压力

成就感驱动:收到老师夸奖,受到同学认可,自我感觉良好

舒适感驱动:喜欢老师,喜欢同学,本身比较聪明

人的大脑有一套回馈机制(学名 rewarding system),就是说根据我们的行为和带来的结果,我们的大脑会分泌荷尔蒙(例如产生快乐的多巴胺),这种快乐的感觉是我们在线上环境强制力缺失后,可以支撑我们持续学习的一大保证。(不然觉得一个没意思,我们随时可以关掉电脑,卸掉APP,再也不上来学习)

数字学习系统必须提供一系列的道具 / 机制, 作为使得学习者有效/持续学习的辅助推动力。

正面例子:传统论坛的奖励机制,一般游戏的奖励机制

CCtalk的鼓掌功能(热烈鼓掌的声音,十分刺激荣誉感兴奋感,比送花和棒棒糖在感官上体验更强烈)即使是看来不起眼的小道具,都能刺激用户产生完全不同的体验感受。

反面例子:语伴交友的社交平台(liveMocha),即使也提供了实时语音,livechat, 站内信,作文互助批改,朗诵互助批改,论坛,等多种沟通促成道具,但认识了语伴之后,也因为没法提供一个整体+长期的互动机制, 而无法形成固定并且亲密的语伴关系(社交能力超强的人除外),对于这种基于陌生人际链的社交平台,社交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3.受众解构

年龄:

域{注意力时效;认知发展程度;媒体偏好;对互动反馈的需求;对社交性的依赖;沟通实时性的需求;对反复重播的抗拒度;购买决策者的偏好}

例如:幼儿注意力时效不超过10分钟,喜欢简单傻瓜的东西,偏好动画/绘本,对互动/社交要求不高(儿童6岁才开始具有社会意识),对重复内容抗拒度低(谁家小宝宝,都会经历过他们反反复复看一个很貌似白痴的动画片,绘本而乐此不疲的情况)这时购买决策者是父母,和使用者是分离的,决策者的偏好也是很重要考虑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者偏好的媒体会多元化,认知程度提高,对互动/社交元素的需求会提高;沟通实时性会降低(例如儿童偏爱实时性的沟通,无法忍受论坛、Email那种非及时性的反馈,成人却可以),对重复内容的抗拒会提高(成人会觉得很无聊,浪费时间)

学习目的/动机{自发兴趣,家长迫使,升学压力,考证需要,升职需要}

越是具备强制外因的项目(考证,文凭),因为功利性的刚性驱动,学习者需要的辅助推动力越少;反之需要的辅助推动力越多

地域、文化差异、社会层次{选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美感取向;认知基础}

例如一个针对外企语言内训的项目,会使用正式高雅的语言/ 大方简洁的界面/欧美流行或古典音乐 / 高档的学习场景(商务接机,晚宴,高尔夫球场闲聊,)

如果一个针对三四线城市职校学生的IT培训项目,使用接地气的通俗网络语言,草根恶搞文化,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亲和力,从而推动学习

生活习性:了解自己的受众群体的生活安排,行为习惯。例子,K12课外在线课程的涌入者,估计都在为这些情况倒苦水:二年级小孩做作业都做到晚上十点了,哪来的时间? 孩子在住校,怎么上网。 这些情况一早知道,可能就可以避免很多现成的问题了。

三、结论

我所谓的方法论,就是:在产品研发前期,就根据自己的出发点(科目,内容,受众)的特性,把全部可能影响的因素都拆分成细项。然后做一个大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把自己需要顾虑的东西都列出来。心里就有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清楚意识到,什么技术手段是我们需要的,什么只是花哨的,跟风的,花了巨资却对我们毫无意义的。

这样子,在一开始就对整体有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一拍脑袋盲目模仿,我们可以避免在路上,误入各种死穴,各种歧途。

推荐阅读:《【经验干货】互元分享:在线教育,怎样对教育本质解构和重构(上)》

更多观点可以嘉宾联系,嘉宾微信号:BCDoering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经验干货】在线教育,怎样对教育本质解构和重构(下)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