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跨越系列一: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

作者:麦田 发布时间:

跨越系列一: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

作者:麦田 发布时间:

摘要:此篇是跨越系列第一篇之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后续几篇会分别关注校讯通向在线教育的跨越、传统教辅向在线教育的跨越、国外成功模式向国内在线教育的跨越等几个平台跨越,敬请关注!也请专业人士随时拍砖!

【芥末堆注此篇是“跨越系列”专题第一篇之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后续几篇会分别关注校讯通向在线教育的跨越、传统教辅向在线教育的跨越、国外成功模式向国内在线教育的跨越等几个平台跨越,敬请关注!也请专业人士随时拍砖!

在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后,传统的线下机构一般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大程度提升教师队伍的人均贡献率。如果这样的思考不出大的偏差,让决策者眼前一亮的一定是“在线教育”这个闪着熠熠金光的词汇。当然真正付诸实践的还是那些综合实力比较强的线下机构,毕竟投入和持续投入是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事情。

我们先来看几家实践比较深入的机构:

我们再来看看几家机构发展线上业务可能的目的:

好未来传统机构向互联网转变的开始,从后续不断在互联网上的布局也能看出好未来做网校虽然还不能算成功但是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巨人教育玩票或者为向资本市场的动作寻找故事素材;

学大教育:降低线下咨询师成本,布局在线教育,去网校化的平台战略;

三家机构的线上实践目前来看尚不能称之为成功。学而思网校的营收规模还算不错,但和运营成本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巨人网校也是巨人教育单独成立的部门,但切入的时间不对,再加上没有什么新鲜的玩法,结果可想而知;e学大发布后,学大的股票涨了不少,这也算是金鑫的如意算盘之一,至于e学大有没有好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那么传统线下机构向线上转变不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本地化和普适性

本地化是中国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线下培训机构依托较高的客单价做了大量比较深入的本地化教研,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地域化的问题。那线上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不行吗?其实没有行和不行,一切都在于成本问题。学而思网校和巨人网校在建设之初都主张去线下化,用全新的玩法“甩掉”线下的成本,最好是一个老师一门课程打天下。最后本地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开始做本地化课程开发,但是成本也随之大幅度提升。即使本地化课程做的足够好,课程的实效性也是个大问题,有些课程只能当季用,录制的成本每年都要增加。这是那些有理想的网校类平台不能承受之重。

线下师资和线上师资

线下班的优秀老师能录好一节视频课吗?

这个问题已经被无数次的验证了,如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训练线下班的老师是一定讲不好视频课的。学而思网校模仿Megastudy的做法,培养了一批线上名师,并且给予了很高的分成比例,让这些名师成为网校的“合伙人”。这在学而思网校发展的最初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面临的风险也非常明显,随着吴旭、谷运增等一批名师被挖角或者离职创业,名师效应也失去了原有的光芒。培养一位线上名师的成本比较高,周期也比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为线上名师后他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课堂把控力会不断的提升。因为不断的面对镜头录课,没有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了积极的快速的反馈机制,纵然老师激情四射但传递到学生端也许会索然无味,老师的授课变成了一个人的舞蹈。其实真实的课堂氛围中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反馈来提升或者验证自己的授课效果,这样的过程和效果是录播室无法提供的。从这个角度看线上名师到一定时间会遭遇职业瓶颈,有想法的老师会面临两个选择:转线下或者深造。实践者其实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从一开始的课堂实录到后来对老师有所包装,甚至让老师用搏出位的方式吸引眼球,但最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真实场景和虚拟互动

我们都知道真实课堂的有效教学取决于老师教学水品、学生学习动机、有效教学时间和学生先前必要的指示或技能。这是心理学家卡罗尔提出的学校学习模式和QAIT模型。

如下图:

决定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有意义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要以有条理、组织化、趣味化的方式来呈现信息;需要将新的内容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这样才是科学的传授和学习过程。决定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监控学生目前学习的进展情况,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调整教学进度并使之和学生学习进程相匹配。

我们发现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这些都能全部或者部分得到实现,但线上教学中甚至很难部分实现。首先师生互动比较难,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快速有效的激励;再者线上课程是在假定学生先前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基础之上开发的,所以很难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相匹配,换句话说线上课程无法给学生真实需要的内容;最后学生在线上集中注意力于课程内容的时间与真实课堂比会大打折扣。实践者也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增加老师在授课中和学生的互动,不过也只是在屏幕上点击一个按钮或者跳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样的互动比较机械;实践者还把原来的大课程微课化,对时间较长的视频进行切分,也有的专门录制微课,但这其实都是形式的变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也许线上授课永远无法复制一个真实的课堂氛围,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更好的互动方法。

笔者做过一个小范围的基于线上课程和微信的关联互动实验:让一部分学生绑定课程微信公号,学生每学一次课程微信会推送相关的可视化数据,给予学生激励反馈的同时也对下次学习做出适当引导;根据反馈和分析得出学生关于课程的共性需求,然后进行定制开发;开发完成后用“私人定制”方式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通过实验发现学习课程的人次和频次都发生比较大的提升,学生在微信上的参与热度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

实验过程图示:

所以也许跳开课程本身的互动,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用微信或者app的方式进行教学辅助互动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方法去检测自己究竟需要重点学习的是哪些内容;如何建立基于线上授课的快速反馈机制(每有所获必有奖励等);如何用引导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学习那些当时看起来不重要、但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如何用更人性更有参与性的方法“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给与恰当的引导;甚至如何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内容衔接和数据衔接。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实践者继续探讨和验证。

线下向线上的转变,看似都是教育的事情,但需要实践者把之前线下的一些经验格式化。如果实践者足够懂教育那一定要聚拢一些懂互联网产品运营的人才,在不断磨合中一起前行。

【下篇预告】

跨越系列二:校讯通向在线教育的跨越

欢迎和作者联系交流,他的QQ号码是:1984565007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跨越系列一: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