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一丢思享会】在体制内做创新教育,有多大的可行性?

作者:APRIL 发布时间:

【一丢思享会】在体制内做创新教育,有多大的可行性?

作者:APRIL 发布时间:

摘要:来看看体制内的改革先锋者北大附中如何做一种注重启发性的创新教育。

9月23日下午,芥末堆邀请到北大附中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老师张璐鸥来到一丢咖啡,与其他来自教育领域的嘉宾分享了他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尝试。

zhang.jpg

张璐鸥毕业于杜克大学,对教育创新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思考。2007年起他就在美国做教育创新的咨询,此后,他又在启行营地发展中心担任CEO。自2014年起,他由教育创业者转变为创业教育者,担任北大附中创新与创业教育老师,继续他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在北大附中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谈到做创新教育的实践,张璐鸥表示北大附中给新型教育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非常自由的环境。“北大附中和一般高中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校长是个很有魄力的教育家,敢做一些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北大附中是北京第一个施行走班制的中学,每个班级没有固定老师,也没有年级的划分。学生会自主地选课,课堂的划分是遵循兴趣而不是年级。国际部一个班最多15个学生,本部班级一般也是在20个学生左右。这里的学生自由度很大,平均每天课程时长在三个小时左右。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去做各种project和实习等等。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去学习,这也让他们更能自控,学会自己去做决定。” 

北大附中提出的这种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壁垒以及固定教材的约束。这样一种自由的环境对于新型教育改革的鼓励是不言而明的。这种改革不应该局限在建筑和设备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种角色以及教育内容的重新思考。“当今时代,我们生活的核心技术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教育的改变也应该非常迅速才能跟得上变化。你会发现我们的教室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相比,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仅仅是多了几样设备。教育创新的改革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去重新思考教育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重新定义学生:为学而生,为生而学。

在张璐鸥看来,“学生”一词包含了三重含义。“第一层是生存,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的东西能够让他们在社会上吃饱;第二层是生活,这指的是学生学到的东西可以带给他们快乐;第三层是生命,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里得到的知识,活的充实、有意义、有影响力。” 

中国教育最早期是模仿德国——这个工业革命最发达的国家。公立教育体系始于200年前,在最早一批大学(牛津、剑桥等)出现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是一种休闲活动,就像锻炼一样,只不过到大学念书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一种成长。在工业革命之后,为了搭建全球贸易,需要建立一种标准,让每个地方的人获得的知识都能够统一,从而使跨国交易能够进行,直到这时,教育才和生存结合。在这种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教育体系里,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大多采取一种标准化的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被同化。“我们在未来需要的是一种有机智能的教育。工业时代对于信息的需求在现在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满足,我们现在追求的不再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我们更希望督促学生去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这个过程比学知识更难,因为你要教给他怎么去判断、发现、在团队中成长。同时教师更要启发学生,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到与众不同。”

新型教育尝试,如何开展?

  • 拒绝标准化的形式和内容。自工业革命以来,基础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标准。这种标准会禁锢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认为知识不会被改变,社会也不会,这就剥夺了学生产生颠覆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革命性的创新所必需的。“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拿着一道题去问老师为什么A选项是对的,老师回答因为BCD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在给学生灌输思维定势。”张璐鸥曾经在课堂上布置过这样一项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周之内尽可能多地收集瓶盖。一周之后,完成最出色的小组竟然收集到了4500个瓶盖。“假设每组学生每天做十小时,每一分钟他们都能找到一个瓶盖,这可能比外面的保洁阿姨还厉害。后来我去问他们怎么做的,发现这组学生自己找到了一个塑料瓶盖的二级市场,可以用家里旧的家具来换瓶盖。学生愿意去做这件事,是因为这个任务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 打破教育的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要和各种人进行沟通交流。在学校里,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只和自己年龄、分数、知识面相似的人交流。”在美国有一所学校被戏称为“哈佛附中”,在这所学校的课堂里,所有的定义概念都是学生讨论聊天得出来的结果,分组不进行固定划分,这说明精英和贵族教育意识到了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多元化开放的教室范围。

  •  进行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在美国我们倡导以技能和方向进行分类。一个学科的知识只是用来帮助搭建学生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能力,知识将来很有可能忘记,或者再也不会用到,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也会带来局限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领域遇到的大多数问题,我们很难去判断他来自于哪个领域、学科。”

  •  生活里的教室。张璐鸥喜欢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发现、解决问题。他认为,让课堂上的作业和世界发生联系,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兴趣。“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是学生如果有兴趣,就会有很大动力。就算任务很困难,但是他们会觉得值得。”他不喜欢把这些布置给学生完成的任务称呼为homework,他说这是一种challenge。曾经,他让学生去胡同里面了解生活现状,找到他们觉得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小组就发现了一家店铺,卖的馒头非常好吃,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佳,销量并不好。这组学生就自己联系网络销售,组建微信群,帮助这家店卖出更多的馒头。“这种任务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让他们明白:我们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创造价值。”

 

张璐鸥很喜欢让学生在学期末给他写信,给未来的自己写信。一位学生曾经在信里写道:“我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挑战和不容易,但是这些这些挑战也是很好的朋友,让人珍惜、回味。”张璐鸥对此回应:“我做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离开我们之后,面对生活中挑战,也能够过得很好。我希望能给他们勇气和能力去对待未知的世界。”他表示,在北大附中做出的新型教育尝试,让人看到,其实不需要移民,我们可以自己做出中国体制内的创新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一丢思享会】在体制内做创新教育,有多大的可行性?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