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北大李晓明:MOOC as BOOK 前景广阔 但终究不会颠覆大学

作者:李晓明 发布时间:

北大李晓明:MOOC as BOOK 前景广阔 但终究不会颠覆大学

作者:李晓明 发布时间:

摘要:MOOC的未来到底会是怎样?

postImg_MOOC.jpg

【芥末堆注】本文为来自“北京大学李晓明:MOOC在中国都能怎么玩儿?”系列专访。2015年10月8日,李晓明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慕课问道》课程正式开课。事实上,李老师不止是北大MOOC工作组的组织者,同时也是MOOC的学习者、教授者和研究者。本文为此系列专访第三篇,共四篇。

迎接“翻转课堂”时代,让“ MOOC 成为 BOOK ”

事实上,北大的 MOOC 不仅可以被北大的老师用来在校内进行翻转课堂,也可以被其他学校的老师用来进行翻转课堂。李老师介绍,“湖州师范学院就有老师用我的线上课程去教他们的学生。”

这种情况被李老师称为“MOOC as BOOK”—— 线上的 MOOC 课程成为了所有学生的免费教材。被问及“MOOC as BOOK”的前景,李老师自信而骄傲的回答,“我觉得特好!”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2017年前认定 1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 2020 年,认定 3000 余门,相信这会调动起更多学校和老师去做 MOOC 的兴趣。李晓明认为,“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是这份文件的亮点,强调的是学校和老师本身的主动性,先建课,应用一轮或几轮之后再根据有关数据来认定。这份文件的发布对 MOOC 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悉,北大老师开慕课的原则是“志愿报名”,申报者需要对 MOOC 课程建设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有充分认识,并要承诺付出时间和精力,愿意重新设计教学,能够集中在某段时间内完成课程建设。而且在志愿报名后,北大慕课审核组的评审委员要先审核申请表,之后这些通过审核的教师将参加相关的 MOOC 培训,进行一部分的课程准备和教学设计,然后要经过评审员对教学设计的审核后才能正式制作课程。

收集中李老师表示,自己在组织北大MOOC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真的有被很多老师的热情感动,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封来自北大计算机系教授屈婉玲的邮件,邮件中屈教授说明了自己因癌症住院手术的情况,手术前后都一直念着 MOOC 这件事,关心自己新学期的 MOOC 课程的录制与开课。这位屈教授是北大计算机系的标杆人物,已经70岁了,她所教授的《算法》课程很受学生欢迎,编写的算法教材也被很多学校使用。李晓明介绍,这位人称“屈奶奶”的老师是去年自己主动加入到开 MOOC 课程的行列的,“70 岁的老太太得癌症了,对我们的 MOOC 是这么一种感情,你会觉得很感动。我想中国 100 多万大学老师里面肯定有很多这样的老师,慢慢的有几千个老师愿意把 MOOC 当成一件高兴地事来做,MOOC 在中国就会越来越好。”

对于一些老师对 MOOC 感到冲击或有"即将失业"的危机感,李老师说,“世界已经变了,你不能拽着它不变。正确的态度是迎接 MOOC,要么赶紧加入 MOOC 的潮流,将自己的课做成 MOOC;要么利用别人的 MOOC 来做翻转课堂,总之还是要利用 MOOC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必须有所作为。”李老师强调,MOOC带来的不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颠覆,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颠覆,它只是促进教学方式进步的资源和手段,所以大学不会消失,教师也不会消失,只有个别不作为的老师才会被淘汰。

在北大、清华等高校这两年 MOOC 实践的带领下,很多老师和学校都改变了对 MOOC 的恐惧心态。李老师说,“MOOC 这个圈子很纯粹,尽管有些老师也许在其他场合会有利益纠葛,但在 MOOC 这个场合,大家不一样了,很纯粹地做 MOOC。”李老师为记者播放了一则学生剪辑的视频,视频中北大的一些教 MOOC 的老师在互相交流,既有生命科学院的,也有艺术学院的,还有计算机系的和中文学院的,大家在一起交流,互相还有启发和碰撞,李老师说,这原来在一个学校是很难发生的,但做 MOOC 造就了这种氛围。

未来将是繁荣的MOOC课程市场,并呈长尾分布

当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主动去开 MOOC,优质的 MOOC 课程成千上万,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发展规模到达一定的量时,李老师认为到时将会是一个繁荣的课程市场,而这个市场将呈现长尾分布。

如图,横轴表示选课人数从多到少的一门门 MOOC,纵轴表示选课人数,李老师认为未来的 MOOC 课程市场不是线性分布,也不是指数曲线分布,而是一条长尾曲线。长尾理论是最早是由《连线》杂志主编 Chris Anderson 提出,用来描述 Amazon 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李老师解释,长尾曲线的特征是当横轴的 MOOC 课程数量趋于无穷大的时候,从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开始做积分,这个点右边的积分,也就是上图红色部分阴影面积都比左边的积分(阴影面积)大,这意味着如果未来有一个 MOOC 服务平台,服务这些尾部的课程,能带来的效应也是足够高的。

那这个长尾的头部(head)部分的课程受欢迎的程度能到达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大约两年前,哈佛讲“正义论”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被邀请在韩国首尔最大的棒球场为韩知名棒球队试球,一个在网络公开课上授课的老师能在国外受到如此欢迎,那么,中国 MOOC 领域是否也会出现如此的明星教师,或者至少受欢迎程度能堪比百家讲坛的明星讲师呢?李老师认为这是可能,而且这种最受欢迎的课程较多可能会出现在人文社科领域。

李老师还以北大的《Chinese for Beginners》为例,他说这门课现在已经有 27 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学习了,很受欢迎。在李老师的《慕课》一书中也有提到,他曾经在出席国际会议时,有两个外国人专门来告诉他学过这门课,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更大的 MOOC 市场,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那70%”

当规模有了,质量也有了,效益就是要追求的事情了。关于 MOOC 的效益,李老师有个 30% - 70%的设想:中国适龄人群读大学的比例大概是 30%,剩下的 70%则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李老师认为目前关心 MOOC 的人还是 30%的那部分人,对这部分人来说,MOOC 的社会效益体现在让优质教学资源更平等了,二本的学生也能学习一本学校的 MOOC 课程,而 70%的那部分人由于社会环境情况等还没有感知到 MOOC 这件事。

李老师认为,未来 MOOC 应该解决这 70%的人的教育问题,这也算是 MOOC 的“野心”之一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老师认为现在首先还是课程要多,而且每门课都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版本;第二是慢慢提高社会认知度。从国家层面上,李老师在《慕课问道》课程中也会提到他的“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理念,他说在课程储备足够多后国家可以推动这件事,让 70%的人能受益于 MOOC,但目前课程储备还不够,所以现在还是要从营造社会氛围的事情去推动这个事。 
如果说高校的 MOOC 学生社团承担了一部分在学生中间营造 MOOC 氛围的责任,那么要在社会中营造 MOOC 学习的范围,MOOC 民间协会或 MOOC 平台就责无旁贷了。中国大学 MOOC 作为顶尖的中文 MOOC 学习平台,自从 2014年 5月上线以来,已经与 49 所国内著名高校开展合作,我们也将主动挑起这样的责任,在未来继续拓展合作,持续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让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能在此免费获得最好的高等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北大李晓明:MOOC as BOOK 前景广阔 但终究不会颠覆大学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