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UWC中国常熟分校开学:探索国际化教育的本质

作者:花一朵 发布时间:

UWC中国常熟分校开学:探索国际化教育的本质

作者:花一朵 发布时间:

摘要:在世界这个“大熔炉”里点燃生命的“火”~

【芥末堆注】上周,世界联合学院(UWC)中国常熟分校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旨在“通过种族融合的学校教育,增进国际间理解和包容”的UWC在中国内地的第一间学校。腾讯教育频道编辑花一朵此前探访了UWC,带来了她对这所学校的“第一手”感受和分享。

UWC_meitu_1.jpg

常熟,在昆承湖畔的小岛上,正建起一所新的学校。

午餐的时候,来自中东的同学跪在地上做礼拜;游泳的时候,北欧的男生会直接冲进湖里(尽管学生手册规定不允许);浏览新生地图,你才会发现世界真大,国旗好花。每天,凭湖临风、看垂柳摇曳,校园风景如画,各肤色、信仰的同学在此,用不同发音的英文,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老师进行学术讨论、思想碰撞,做最国际化的交流。

这所学校,母语为根。中文老师自选书目,引导学生读鲁迅的《呐喊》、白先勇的《台北人》,读文字、读经典,读懂中国近100年的历史大变迁,进而把民族精髓、文化荣耀转化为成长因子,融入每个学生的血液。

这就是UWC世界联合学院在全球的第十五所学校,中国大陆的唯一一所分校。它不仅沿袭了过去53年UWC倡导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核心理念,又实现了中国传统在国际化教育系统上的嫁接。常熟分校第一批126名学生来自52个国家,未来两年,他们将在这个小岛上经历UWC独特的转型性教育与成长体验。

UWC,全称United World Colleges世界联合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面向全球提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学历的教育机构。

1962年第一所UWC在英国建立,当时正临全球冷战,创始人Kurt选择了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最高使命:通过种族融合的学校教育,增进国际间理解和融合。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一直坚持全球生源选拔,坚持全才培养实践,师资配比平衡。对理念的坚持淋漓尽致地表现为校址的选择,比如,波黑分校就建在当年波黑战争时隔开穆族和塞族的分界线上。

UWC不仅仅是一所国际学校,实际上,它应该被称为“世界学校”。

世界联合学院和146个国家合作,通过官方途径招收学生,今天,55000名校友在全球建立理事会,为15所分校选拔优秀生源。过程包容,也严苛。包容,是因为生源不区分种族、政见、宗教,贫富;严苛,是因为全球招生遵循无差别标准,不以英文优劣、家境贫富,考分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尺。在中国,长达一整天的学生选拔活动都是为了观察详尽,找出真正有梦想、有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勇气面对改变的人。

这是UWC的核心之一。

所以,同学少年中,既有政治领袖的后代、石油大亨之子,也有来自埃塞尔比亚贫民窟的孩子、中国打工子弟的孩子,他们在录取后,可以选择UWC的任何一所分校,接受平等的教育。

为了能够实现UWC的精神,校友通过理事会为学弟学妹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解决很多家庭的的学费压力。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进入学校的时候提交表格,按需申请奖学金。在UWC常熟分校,奖学金发放比例约为60%。

uwc2.jpg

UWC常熟分校创始人王嘉鹏

UWC常熟分校创始人王嘉鹏说:“我们不歧视富人,也不会歧视穷人,我们也不会因为你拄着拐杖就把你排除在外。UWC体系内,是相对横向多元化和纵向多元化。我们鼓励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学生来申请,而不是只欢迎能在高考(精品课)里面考分最高的学生。”

常熟分校的创始人王嘉鹏是北欧红十字UWC1998届的学生,他的经历很能说明UWC教育的价值。

81年出生于宁夏的王嘉鹏,12岁遭遇飞机失事下肢截瘫,17岁凭优异的成绩,入读挪威RCN世界联合学院。成为入读该校的第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对于王嘉鹏而言,UWC两年的学习完成了他人生剧情的反转。

我问他作为世界联合学院的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去了学校第一周,校长给我叫到办公室。我心想校长叫学生去办公室没好事。结果,他说我们下一个月有一个滑雪的活动,所有学生都去,你要不要去?然后我就懵了。我说您看我能滑雪吗?他说能不能滑雪我都会给你这个机会,你自己选择。当时,我觉得UWC这个学校太特别了,在中国肯定校长会说这一周你就休息一周,好好学习。“

经历了第一次滑雪的王嘉鹏参加了第36届国际残疾人滑雪比赛,并获得两枚金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校长给了他一个充分挑战自己的机会,而一旦你说了YES之后,就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王嘉鹏说:“在UWC的这个过程是真正不光是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帮我们建立自己人生,学着决策,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过程。进入UWC,你可以发现很多你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根本不敢去想的事。“

从UWC毕业开始,王嘉鹏就筹划在中国建立一所分校。从宁夏、北京到常熟,花了15年时间寻找机会、途径和支持,在质疑声中一次次敲门,才成就了今天昆承湖畔占地105亩的校园。世界联合学院的LOGO融入建筑的各个角落,从空中俯视,整体结构好像展开翅膀的鹰,欲搏击长空。

UWC除了为学生创造了国际化的环境,提供教育家级别的师资,还有最为严谨的教学体系,开放的教研系统,以及最具挑战性的拓展活动。

相较于A-level、AP等课程,IB课程是目前认可度最高、公认最难的国际教育系统。作为IBO最紧密的合作学校,UWC和卡迪夫教学研发中心长期互动,更快速获得IB教育最新、最本质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改革指引。而UWC国际董事会的历届董事中有一些曾经任职IB,通过学校实践,会为IBO提供反馈,参与IB课程的设计之中。

UWC的老师是来自全球的专家,教研活动就尤为有趣。开放,是怎么开放?能人各有想法,如何让不同教育系统下的专家更好的融合?这是很多学校难以处理的难题。不过,在UWC的大宗旨下,一切不过“四两拨千斤”。因为学生要融合,老师也要能突破文化的坚冰,彼此理解。

比如在常熟,中国老师力求务实,但国外的老师会关注理念。“做教学,外国老师很注重thinking,怎么learn怎么listen,外国老师很坚持这些,中国老师认为这些是要的,但是还需要强调与教学科目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外国老师却很坚持。“学校中文系主任李萍老师说,“其实这也是文化的一种撞击和交汇。但是,这个就是国际学校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一个点。中国老师和外籍老师天天在碰撞和互动中,来分析研究到底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指引。”

所以,UWC的老师基本很少流失。一方面因为UWC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IB学校,另外一方面,还因为这所学校给了老师们“创造的空间“。IB教育为老师提供最佳平台,来造就最顶尖的学生。

IB在中国发展了20年,依然受到A-level、AP的挤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师资。也因为优质师资的稀缺,导致IB成本高居不下,大部分学校变成中产阶级专用的贵族学校。这实际上产生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学费门槛前又被卡掉了一批,IB在中国的口碑一直没有起来。

但实际上,IB课程被全球教育界认为是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文凭证书获得了十几个国家一千多所大学的认可。[KS1]尤其是顶尖的大学。UWC的教育质量过硬,以至于布朗大学招生的时候,把新生申请表单独分出了UWC生源一列。

在戴维斯奖学金计划的支持下,当前在常青藤就读的UWC毕业生当中有146人进入布朗大学,20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31名学生入读哈佛,还有普林斯顿57人,耶鲁25人,宾大17人…而到2025年,等UWC在全球计划的25个学校建立起来,将有更多的学生进入这些学校。

uwc3.jpg

每所优秀的国际学校,都蕴含强大的创办者基因。

UWC的创始人Kurt Hahn还有一个身份,当代户外拓展运动的奠基人 。UWC对于户外活动的重视,正是王嘉鹏当年获得滑雪冠军的主要原因。户外活动所倡导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科学的运动原则:安全第一。王嘉鹏说当时校长让他选择滑雪的时候, 专门安排了一个老师辅导他。

UWC的户外运动通常因地制宜,根据校区的不同特色订制。北欧是滑雪,到了临湖而建的常熟,就变成水上项目。“和而不同”,每一所UWC都不是简单的COPY和粘贴,而是围绕其核心精神,探索地域特色,造出一所能充分借力本地资源的学校。常熟分校就是如此,从校园选址、建造,到学校的课程安排都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

2000年在中国,大家对IB的认知度还不高,包括教育部门。王嘉鹏为了寻找一个学校合适的落地点到处奔波、敲门,然而十年后,国际教育蓬勃发展,很多地区邀他去办学,他却选了常熟。对此,他给了我两个非官方理由:常熟家庭走了一圈,几乎每家都有书房,这个地方重视教育;常熟距离上海只有1个小时,安静又方便。读书,还是要静下心来。

常熟,确实是一个安静的小城。 走在干净的街道上,阳光混合着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可以嗅出度假的惬意。气候不燥,植物常青,橘黄色的公租自行车整齐列队,读书正好。不浮躁不热烈,一切井井有条。细节透露出这里的人文素养,从政府到民众都重视教育,是UWC选址建校的基础。当然,也因为有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政府拿出更多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并不单单只是土地或者建筑,还有内在的认同。

认同,是UWC教育最强调的一个关键词

在收集过程中,李萍老师反复提到UWC的教育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是和课程选择自然挂钩。“你认定自己是中国人,你才会选中文A。在学生心中,他会有一种意识,这是我的语言我的文化,我的文学。”

李萍当了20年IBDP课程老师,带过20批学生。她讲到,当初在香港UWC教书,很多孩子进来学校时觉得自己反正将来要到美国上学,只读好ABC就可以,不用学中文。后来的改变,也是因为他们读的是UWC。

为什么?因为UWC有很多活动。和来自80多个国家的同学一起,到了活动面临分组,中国人做中国文化晚会,就必须要解决归属的问题。你到底归不归中国?你不归国家你归哪里?归欧洲?归北美?大洋洲?更不是了,你总得要有归属,所以这些孩子的内心诉求就变成“我要有个身份“,但是你连中文都不学,你连中国话都不讲,怎么叫认同自己的身份。

国际化的环境造就了国际交融的气氛,同时也强化了个体的自我认知,也就是身份认同。这并不是课本上必讲的文字,而是小联合国里上的现实一课。没有什么教育,比这种主动认知来得更牢固、更有实感。

很多家长在选择国际教育的时候面临纠结,直接送孩子出国,怕养成“香蕉人”,少了中国情感;选择国内体制内教育,怕被教条禁锢,想寻找一条中西融合的教育之路,又不明就里。中国文化的教养不能只靠遍读经史子集,而是要孩子站在国际化的舞台上,亮出自己的身份牌,他们必须能够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这也是李萍谈的最多的一点。

在常熟分校,30%的学生来自中国,其他为外籍。这其实也是UWC的一个惯例,为了保证每个分校的地域特色,保证每所学校各有所长。他们认为,来到中国的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3:7的比例可以保障住宿的时候,外籍学生都会有一个中国室友,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中国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

“平衡”是UWC一直在坚持的理念,不仅是对于学生的比例,老师从年龄、性别和经验上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师身上是否有UWC的价值观,是否在国际化或者多元化的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他对于不同文化、风俗的理解程度。

UWC常熟分校的罗伯特校长说,“先入为主的认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接纳。”老师如此,UWC的学生亦如此。放下身段和固有的学习思维,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突破。

大部分UWC的学生数都保持在200到300人,但毕业的55000名校友却轻松的拧成了一股强力的绳索,连接全球,为UWC全球扩张的教育梦想努力。

UWC常熟分校创办者王嘉鹏认为,学校的全球升级有几个层面的考虑:“UWC用了50年建立了一个国际知名的教育品牌,不管是从成熟的IB到UWC自己的一套教学的理念和方式都已成熟;过去50年我们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校友自发的招生网络,完成了磨合;更重要的是全球好的大学看懂了UWC的毕业生,大学也已做好准备。”

此次走访UWC,感触良多。和中国过去二十年所建立的国际学校比较,这所学校实质上刷新了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并不只是得到一个A-level、AP高分,或帮助学生进入某一所名校,而是创造多元文化环境,帮助他们理解世界,进而获得民族自信,甚至重塑人生。

尽管从UWC全球选拔生源,最好的师资和环境培养来看,是昂贵的教育,但实际上,它所努力的是遵从教育的平等:无身份差别选拔,只造场造势,把所有选择权交给学生。在UWC,学生拥有主动权,所以他们充满激情,热衷于服务社会,帮扶弱小,善于将梦想和理想付诸实践。

今天,UWC已经不只是一所学校,一个国际教育组织,他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一个标签。老师以此为荣,校友以此为盟,进而形成了全球国际教育最自然、独特的生态系统。很多人爱UWC,爱他IB教育的原汁原味,爱他户外活动的丰富多彩,爱他对多元文化的严格坚持…但这一切在UWC人的眼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本身。

用教育改变人生,这就是UWC。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腾讯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腾讯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UWC中国常熟分校开学:探索国际化教育的本质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