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观点|大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被关闭,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发布时间:

观点|大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被关闭,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发布时间:

摘要:当教育不再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群体事件,才是真正的教育。

1.jpg

这太扯淡了,我又开始谈论教育了。我自己都觉得扯淡。

就像一周多以前我在TEDx清华上吹牛逼说我曾经在北大讲过课一样。初中我成绩稳居倒数,高中险些没考上一本,大学的同学到现在还有在群里忿忿地说我不做作业她帮我完成了很多。这篇文章,给他们任何一个看到,都会笑掉大牙。但,正是因为他们会笑掉,我更想谈论这个话题。

有孩子之前,我就很关注这个话题,现在更加关注。当然,我所指的教育远远超过现有的任何教育的范畴。今天吃完午饭,不小心在商场看到早教课程,出于好奇,进去看了看。嗯,很有意思。软垫子,滚动的桶,滑梯,摇椅,爬行设备等等,一应俱全,训练孩子的眼、手、脑、身心等等发育状况,据说是激发孩子内在,而不是早教一些技能培训。后来Shell问我,报名么?

“报个jb。”我啐道。

2.jpg

我其实觉得这些机构的初衷都非常好,执行度也很高,但可能就是太好了,才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孩子之所以需要这些东西的培训,无非两个原因,一家人不会,二家人没时间,然后把小朋友送去这样的场所进行培养,期待着不要落后其他的孩子,省了自己的时间和心力。

我观察了一下来的几个小朋友,要么就是陪着爹、妈、阿姨、奶奶等,围着转,无论孩子去哪儿,都有四只手围在旁边;要么妈妈追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喂饭,还口口声声要挟着“不乖就xxx”;另一个爸爸指着孩子往前爬的反方向,试图阻止孩子的爬行路线说:“往姥姥那边爬。”

大部分人把教育和生活分开成了两个部分,忘了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年多前我就考虑过,是否要进入这个领域,后来这个想法作古。但最近我开始重新认真考虑这个事情。

现在的学校早就不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了,成了权利机构。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有这种心理优势,学生和家长也是这么敬畏学校的。

2009年,我才20岁,在北京一家少儿英语教学机构担任过整整一年的兼职教师。我到现在都认为,那是我大学四年过得最充实的一年。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聊天,培养语言环境,接触过8个班,先后陪伴过超过两百个6-10岁的孩子。每个学期,都要给长我20岁的家长开家长会,看那些老家伙们鄙夷的目光:“就你,那么年轻,能教好我家闺女?”好像老师就应该是一副得道高僧的性冷淡嘴脸。我的确不太确定能不能教好,但我记得,每次学期结课孩子们都会抱着我不走,还有小姑娘坐我腿上管我叫“爸爸”。那是我第一次当“爸爸”。

3.jpg

2010年6月,已融入为孩子的背景

我肯定是不符合当代意义上的老师的,喜欢和小朋友们讨论他们喜欢的对象是谁,允许任何上课想上厕所的孩子随时可以去,答应叫自我认同是男孩子的小姑娘Michael而不是以前老师给取的女孩名。只因为这些属于人的范围,但不是“好老师”的范围。

我总是觉得教育应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此刻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对我个人就是一次思维梳理的过程,对观者是一次信息的汲取或排斥。而老师,不该是一种职业,应成为一种意愿。任何一个乐于并善于分享的人都是老师,这是一个朋友说的。

但现在的情况反了过来,没有思考能力的父母喜欢把孩子送去一个牛逼的机构,让ta在里面发酵,自己的行为却完全跟不上节奏。如若是父母自己能有清醒的认识,主动陪伴孩子进行长期的自我探索,又何必需要去那些地方受着他人的指点。任何的学校、机构里面所谓的老师,不过是多了一纸证明他们能站上讲台的凭证。艾未未说教育就是满足老师的虚荣心让他们混口饭吃,《无耻混蛋》里那个无耻老爹也懂得学校只不过是一群老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被敬仰的神坛而已。

教师变成了一种糊口的职业,除了在某个狭隘的领域里更适应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讲,意识、行为、举止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却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一起被圈起来,假装成栅栏里的猴王。他们未必能处理好生活中琐碎的事务,未必能想明白人生的真理,未必有足够的好奇心关注自我他人间的微妙联系,未必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得张弛有度,这样他们也绝不能在所有方面成为任何人的老师。但学校给了教师这个职业一个机会,让他们错误地被认为成一种象征。

所以托付给他人的教育,未必就一定好于自己的陪伴。

前两天一个朋友来家里,她孩子也是一岁左右,随口聊起了教育和带孩子的问题。和其他所有上班族一样,他们也在时间、孩子、工作、压力等一切问题之间周旋。因为我的经济不稳定,她也问我:“会不会担心经济问题?”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询问,但我的答案是基本不怎么担心,因为说完全不担心肯定是骗人的。

这是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导致的。所谓的正常家庭有着父亲母亲,但忙于工作,常常没时间陪伴孩子,给钱,买最好的东西,给最好的物质,找最好的人进行陪伴。这似乎成了正常的标配。现代人类被经济已经打垮,很多父母没有为孩子换过一次尿布,没有哄过一次睡觉,没有做过一顿饭,没有...因为要挣钱,挣钱是为了更好的养孩子。可什么才是更好的养孩子?给老板写的那个策划换来的水果泥,为什么不能变成亲手花时间自己熬制的苹果酱?陪客户吃饭挣来的提成请了保姆,为什么不能亲自陪孩子玩儿会儿捉迷藏?为什么不能把每天数发票报销的时间,改一件旧衬衫成女儿的连衣裙?

一切行为都构成教育。父母的意识跟不上,送孩子去再好的机构都是扯淡。更不用提,现行所有的教育机构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逻辑谬误。

4.jpg

体系化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我看来,是完全违背人本身的。按照社会的逻辑需求,创建了各种各样的学科专业供人选择,说白了就是把人制造成零件发配给社会这个大机器。但人不是按照零件的模板来生长的,若没有框架,他会野蛮成长成一个古怪的形状,也许不符合社会标准,但一定丰盈。很多教育机构正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让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得到更高的发挥,但依旧需要把部分个人需求妥协于社会需求。

国内外几百年来一直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蒙特利索、华德福这些从小就开始训练的教育方法在国内也开始生根发芽,还有很多本土化的草根机构涌现。美国新型大学Minerva以及一直在推动教育革新的Stanford等高校,走的是更加精英化的路线。之前文章发过一篇关于unschool的方式,unschool并非homeschool,而是用不教育代替教育的极致体验,但可笑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在讨论这个方式的时候依然在用多少使用此教育方式成长的孩子考上了常春藤院校!所有这些改革的实践都需要回到一个系统框架内来评估,也都需要把社会需求等外部因素带入到个体需求的教育成长。

作为一个渴望极致的人,我始终认为,不只是中国而是全世界范围内,以普及教育为目的的学校或者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机构都应该被关闭,转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个体探索外加小型化的非营利专业学习机构,这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通识。用人话说,作为普通的学习阶段,让每个孩子随意地进行探索玩耍,在各种领域之间随机切换,并不一定非要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哪怕他只喜欢和小昆虫玩耍,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据说台湾有一个这样的教育机构,他们把孩子放在“学校”里,让他们玩耍,直到有一天他们想学习了,才从一年级开始,所以他们的学龄并非和年龄完全对照。这种探索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也就产生了对父母新的要求。除了有时间和意愿陪伴孩子外,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担当起乐于分享自己经验知识的老师,让这个角色最大化的在每个人生活中发生,相互学习,构成一种谁都是谁的老师的网状化教育。这还得要求家长有着强大的内心允许孩子的这种探索和对自己的自信。

TED官方浏览量第一的视频讨论的就是教育学家千百年来把人类所需要的基础科目打磨成了语数外,有关艺术类的基础课程不是美术就是音乐。惊人的是全球竟然都是一个模样!所谓的基础学科,只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制定标准,它所带来的技能虽符合了社会需求,但也同时在用个体内在完全潜力作为抵偿。这些研究结论恰恰就是基于我们所认为的应该全面发展的目的,开发“应得的”潜能。完全忽略了作为个体自身内在的本质需求,而这种需求我相信我们是与生俱来的!

六个月的小吴所谓很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我和Shell从来不强迫她吃她不爱吃的食物,至于那些我们大人认为有营养的东西,那就再找其他她爱吃的食物替代吧!我们希望能尊重并保护个体的喜好,而不是追着她塞嘴里。

2.pic.jpg

在个体探索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孩子会自行作出选择专业的深入学习,这种选择不是基于年龄而强行给予的,类似现在的高考等形式的界限划分。而是更具个体的意愿和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或者多个专业的领域学习。应有专业的机构提供相关的学习,并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市场化利益竞争。这些机构都应该是小型的,不是为了大规模改造人类为目的,也不是为了企业利益为目的,纯粹只做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所以基本上市场上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关闭了,因为他们都只是在提供功利化改造人类的工具化服务。

这又擦边涉及到了另一个话题:教育的商业化以及利益分配。Shell是做教育机构的,关注中学生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撇开教育的内容本身问题不谈,在过去我们认识的两年时间里,我始终在challenge她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收费不便宜的教育机构,是不是就变相认可了良好的教育只有有钱人才配拥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争论不休,但也每次都在刺痛她的神经。

另外,所有商业性机构都面临生存问题,所以教育项目也需要兜售自己课程,每个拿提成的销售也都会进入一个利己还是利他的两难处境中。这也更让我相信教育应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取消普世化的教育场所,转而变成自我探索加非营利性专业研究机构的教育模式。

12月底我们将带着宝宝去“南部生活”,福州。好朋友冠华和其他一堆朋友在那重新建立一套社区生活,从探究生活的必需品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反思现代社会下我们的状态。冠华这件事情做了大概七年了,从自给自足实验室到如今的多人共识生活实验,唯独尚未进行实验的是新的生命如何塑造。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切的一切中最重要的,只有全新的生命才有全新的可能性。而我们都不过是在一些古板的壳子里蹦跶的井底之蛙,徘徊在跳出与跳不出之间。

6.jpg

类似于柏拉图认为的那样,国家的管理者应该是哲学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必定应该是有哲学素养的人,从人本身开始进行思考,从个体的生活细节入手,让生活变成教育的常态。当教育不再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群体事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最近在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了些他的资料发现,他不仅是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中年的时候,罗素先生曾涉足教育领域,开办学校,起因也是因为他的几个孩子。虽然后来关闭了学校,但好歹也算是一种尝试。

至于我的闺女,我依旧会给她选择,在传统学校教育和我个人理想的无教育的教育两者之间挑选。她是让我仔细思考整个事情的理由,也可能是最好的实践样本。

但这不是实验,因为以探索自我为目的的教育是不可能失败的。

7.jpg

Like Father, Like Daughter.

Love Father, Love Daughter.

(转自微信公众号Nerd的Nerd,作者沈博伦)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来自于互联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互联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观点|大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被关闭,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