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如何把一篇冷门的科普文做到浏览量100万+?

作者:徐来 发布时间:

如何把一篇冷门的科普文做到浏览量100万+?

作者:徐来 发布时间:

摘要:冷僻的科普文也能达到浏览量10万+?果壳网总编现身说法,教你打造出“爆款”文章。

175469_medium.jpg

这个春节有个意料之外的爆点——一大批“引力波”相关的文章在朋友圈引发疯狂传播。其中果壳网在11号深夜推送的文章《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发布不到24小时,阅读数达到 200万,点赞近2万。随后我们微博的同主题推送,转发超过13万次,创造了3000万的总浏览量。

虽然在发布之前,我们就心中有数这会制造一波热点,但最后的数据也让我们惊喜万分。这样的结果是微信涨粉约10万,微博总涨粉6万左右,而涨粉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篇有着原创标示、主题别具一格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传播时,它对品牌口碑的塑造和传播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

春节假期尚未结束,我们就对此次文章的成功进行了一次复盘。由于我们过去得到过许多自媒体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对这些总结出来的干货不敢擅专,而做开源分享,以飨师友。

 1)“百万+”文章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在我看来,百万文章其实“改造”出来的。

不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创作出百万文章,而是说如果一个小团队的每个精英成员,都能各司所长地把各自价值,发挥到极致,则更有可能改造出一篇疯传的文章。

以《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为例,文章共有三位作者:Calo、Ent和胡一鸣。其中Ent和calo来自我们自己的编辑团队,而胡一鸣是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引力波研究者。

胡一鸣提供了科学的主干,保证文章科学严谨;Calo需要搞装修,使之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Ent写作有大家之风,深具人文情怀,负责升华式的抒情结尾。

这样的合作诠释了一个“百万+”文章的三个要素:

  • 区别于普通热点的纯硬信息

  • 有趣,能让一般读者读得下去

  • 人文主义情怀

2)50%的成功归结于第一段,100%的成功归结于标题

标题和第一段的重要意义,其实已经不需要我来讲。在这里,我只想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下这个文为什么能成为百万“加”,而不是百万弃。

对很多人来说,第一次看到“引力波”这三个字,肯定连点开看的兴趣都不会有。不点开看,就不会有阅读量。所以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尽管这是一篇通篇讲“引力波”的文章,而“引力波”三个字压根没有出现在标题里。

标题里只用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大新闻”。为什么这么设置呢?因为发文的时机很特殊,正好是需要新闻热点的百无聊赖的春节期间。

吃饱就睡的春节期间,谁能对“大新闻”不产生点好奇心和点开欲呢?更巧妙的是,它还嵌入了一个问题和一个回答。标题的表面意思是“很多人都没看懂大新闻”,而标题又给出了一个承诺,“点开文章,就能明白大新闻说的是啥”。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照样没有讲“引力波”这件事,而翻了一笔爱情的老帐——引入了泰坦尼克号的双人舞。这样经典的电影桥段,加爱情主题,把点进来看文章的读者们,成功地“哄”到了接下来的段落。

3)情怀激发传播

肯定很多人对此不解:结尾很重要吗?

但在我看来,这种激情澎湃的结尾,绝对是触发“转发”这一举动的神秘按钮。

这里重申两个大家可能已经熟知的事实:

第一,朋友圈显然更爱“鸡汤”。新榜和各种自媒体公众号其实都做过这种统计,无论是读者们宣称他们喜欢什么,朋友圈最容易触发转发的就是“鸡汤”。而富有激情的结尾,在这一点上是类似的,则是给与你的粉丝们一个转发的理由。

第二,尽管大家喜欢“鸡汤”,但“鸡汤”本身远远不够。所以我们需要共情。

共情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单一、朴素事件的主题升华,它能将单一的认知迅速扩充成某种引起共鸣的情感,触发阅读者那一瞬间的真情流露。

更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给你发的文章打上鲜明的烙印。

现在的热点文章太多了,一个热点,能有成千上万个公号都在发差不多的东西。如果你希望文章在平庸中脱颖而出,结尾升华主题的“共情”的部分,是值得花上心血去创作和琢磨的。

4)单枪匹马的时代已经过去,依托“社群”作战才能持续产出“百万+”

这篇百万文章,表面看只有3个联合作者,但背后有个大的源泉。或者套用更热门的词,有一个核心社群的支撑,“百万+”才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媒体依靠单一作者、靠个人风格不断制造十万加, 会越来越难;那些能够不断创造“十万+”、甚至“百万+”的大号,必须是倾团队力量、依托于不断积累壮大的社群力量,来循环往返地做几件事:

  • 挖掘筛选有潜力的选题;

  • 持续跟踪热点事件;

  • 以极高的效率、在各自专长领域进行产出;

  • 获取助推力量进行第一轮传播。

比如这篇“百万+”的《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实际发送日期是2月11日,但选题跟踪是从1月中旬就开始了。

在我们长期维护的各个社群里,其中有个群叫做“科学人核心群”。这个群规模只有几十人,但集合了各个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和活跃写作者。就引力波的相关选题,我们直接从中邀请了五六位理论物理、天体物理方向的博士进行内容的监督审核。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如果没有社群长期来的凝聚力和密集运营,等到热点出了,先去找下锅的菜,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

社群的另一个作用是垂直社群中的核心分子,彼此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他们既稳定地提供着内容和信息的产出,也是信息的积极倡导传播者。

而文章第一轮传播的助推力量又从哪儿来呢?

来自我们以往制造出的各种传播大事件吸引的粉丝:搞笑诺奖、spaceX和玉兔的发射、蓝黑白金裙子之争,吸引的一批核心铁杆粉丝,这些相当于社群的大外延。这些核心粉紧密活跃在我们周围,有的聚拢于大小微信群、有的活跃在社区小组里、有的就在我们员工的微信QQ上。

更重要的是,许多互动频繁的铁粉,本身就是KOL。这样一篇好文章一出来,几个渠道定点引爆,立刻形成一股网络转发的助推力量。而第一波引发的助推力量越大,接下来的势能就越大。

结语:我为什么要分享这些给大家…

微信是一个偏娱乐的地方,很多信息和选题在这里,并不容易传播。而果壳网在微信传播的领域里可以说是一个“异类”,我们一直在写科学相关的话题,但是居然做出过许多“百万+”的文章,我们的用户规模突破百万,而许多个垂直领域内都积累经营着上百个规模各异、主题各异的社群。

当然我们做微信公众号成功的因素是多元的,也有一些历史原因。比如我们起步足够早,也从网站上带过人气和流量。但总有些成功是技术性的,这些成功是可以通过模仿技巧和学习经验来修炼的——说出读者不知道的事;引发读者的共鸣;彰显读者的格调和品味——我们就是靠这些看似直白的道理,让一篇篇冷门生僻的文章,疯狂流传的。

随着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许多公号的运营者都感叹:微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为一个订阅量在“百万+”的大号,其实我们乐于见到一个“百花齐放”的大环境。

人们能够通过微信阅读到的,决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声音,或者千篇一律的选题。无论屏幕前的你运营的公众号是怎样的内容、规模有多大,都希望这篇简单的分享,能帮助那些真正的好文章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播。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徐来。不代表芥末堆观点。)


作者介绍:

徐来(网名拇姬Moogee)果壳网总编, 新浪微博大V,著名畅销书作家。科技传播界重要的意见领袖,率队打造常踞新榜百科类第一名的公众号,并多次引领福岛核危机辟谣、诺贝尔奖直播、菲莱登陆彗星、蓝黑白金裙子真相等亿级传播量、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大事件报道。科学脱口秀节目主创及主持,总点击量超3000万。著有畅销书《想象中的动物》、《碎前故事》。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如何把一篇冷门的科普文做到浏览量100万+?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