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在“知识免费”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变现”何以可能?

作者:洛克 发布时间:

在“知识免费”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变现”何以可能?

作者:洛克 发布时间:

摘要:“分答”类产品提供的60秒语音只能满足好奇心,人们愿意为好奇心付费吗?

journal-1428424_1280.jpg

(图片来源:Pixabay)

芥末堆 洛克 2016年6月28日

提到“知识变现”,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昨天刚刚开完发布会的分答。

分答与在行都是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带头做的产品。前者是60秒在线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后者是一个C2C平台,做的是行家线下一对一面谈。6月27日晚上的发布会上,姬十三公布,两个产品获得A轮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已超过一亿美金。

知识变现背后的理念就是分享经济

这类产品背后的理念,就是“认知盈余”和“知识分享经济”。用大白话说,就是知识本身是值钱的,提供知识也算是提供服务,可以收取服务费。而且,不同人在不同领域有自己的专长,大家可以在闲余时间,互相提供知识,就能互相收取服务费。

在这种理念之下,人们认为“知识分享”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蛋糕,等待人们去切。确实,“知识变现”类产品也不只有在行和分答,和在行同类的还有领路和靠我。知乎出品的值乎和分答几乎一模一样,“知乎Live”则是知乎对知识变现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

教师给学生提供知识,收取的是学费。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提供治疗方案,也算是提供知识,收取的是医疗服务费。咨询公司给另一家公司提供咨询,算是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知识,收取的是咨询服务费。如果分答和在行这类产品真的完全贯彻“知识分享经济”的理念,那么它们就要与学校、医院、咨询公司开展竞争。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值钱

扯理念都太虚,分答这个产品的爆红本来就是在行团队意料之外的事情。事后再为这个产品找优点,说这个产品本身有多好,切中了用户什么样的痛点,都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笔者就从最基础的心理学以及理性经济人的决策模型上来简单谈一谈此类“知识变现”产品,究竟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类都有一种特质,叫做“信息饥渴”。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就像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一样,都属于基本生理需求。无论是分答还是在行,提供的内容,主要就是信息。

提供信息就能收钱,这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难实现。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信息大爆炸,一个懂得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且具备一定知识分辨度的人,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自己所需的专业信息,无论是职场信息、教育信息、还是科学知识信息,甚至医疗信息也能找到不少(笔者不提倡网上自诊)。

那么问题来了,从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同样是获取信息,我为什么要花钱在分答上问,或者花钱通过在行咨询行家,而不是依靠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网络上现有的信息呢?难道“知识变现”目标用户就是那些不太会用搜索引擎的人吗?

靠知识交易难以形成交易双方的社区

现有的知识变现产品,都说自己还有社区功能。为消费者提供的不只是信息,还能提供人际关系。不过目前看来,这很难实现。人际关系的两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模型,一个是“相似理论“,另一个就是“社会利用模型”。两个人之间有相似点,有共同兴趣,所以能走到一起,成为熟人。更进一步,两个人还能互相利用,为彼此提供价值,所以能成为朋友。

行家和咨询者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知识背景往往不对等,在进行交易之前也都是陌生人,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不知道有什么共同点。所以,很难说双方能成为朋友。通过知识交易形成买方与卖方的社区,这是一个难以兑现的承诺。通过在行约见姬十三的人,就真的和姬十三成为朋友了吗?在分答上向王思聪提问的人,更难说有机会成为王思聪的朋友。哪怕是向一个不那么大牌的心理学专家问一个心理学科普问题,专家就也很难说愿意成为提问者的朋友,除非提问者是土豪。

有知识就能做网红?还不如靠脸

分答的爆红,靠的是自带流量的网络红人,娱乐圈明星。比如王思聪,章子怡,papi酱,罗振宇等。这种“名人效应”不一定能持久,毕竟平台是留不住名人的。名人自带的流量有无数种变现方式,为何要选择某个特定的平台,持久地贡献内容呢?姬十三坦诚,他也没有解决方案。除非一个平台能做到像微博、微信那样成为社会人进行人际和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否则就不能说它是不可替代的。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姬十三说,他希望有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名人,自带流量实现知识变现。这个想法很天真,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长得漂亮比有知识容易成名多了。为严肃的知识付费?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默认互联网上的内容都是免费的,他们宁愿为娱乐内容付费,也不愿意为知识付费。

知识变现类产品,前途不明朗

长久看来,分答和在行能提供给用户的价值,就是信息。分答是满足好奇心的短信息,在行能提供中度信息,学校、医院和咨询机构能提供重度信息。但在重度信息都越来越难变现的今天,短信息和中度信息给理性经济人带来的价值,很值得怀疑。

学校还能为学生发个学位,为学生提供和同学以及老师进行人际交往的场所。医院提供的也不仅仅是摸不着的诊断,还有后续的物理上的治疗服务。咨询公司有一组专业的商业团队,能调查目标市场和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之后,为目标公司提供营销推广、产品研发以及公司管理方面的建议,这种建议能直接反应到公司的财报上。

不管是教育信息,医疗信息还是商业决策信息,这些都不是所谓线下一对一行家面谈能提供的信息服务,更不是一分钟就能说清楚的内容。此类“知识变现”的模式,如果仅仅只能提供信息,不能提供更多能让用户付费的服务(比如人际关系),那很难说真正实现了“知识变现”。

在这个号称“知识免费”的互联网时代,谈“知识变现”,究竟是想分享知识,还是想变现?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在“知识免费”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变现”何以可能?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