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自适应学习系统就是K12教育的救世主!

作者:持续磨砺 发布时间:

自适应学习系统就是K12教育的救世主!

作者:持续磨砺 发布时间:

摘要:回应《为什么自适应学习系统不是K-12教育的救世主?》

111.jpg

偶然在芥末堆上看到《为什么自适应学习系统不是K-12教育的救世主?》一文,觉得全文整体不错,颇有启发。但感到原文的某些结论与判断有点轻率,而整个论述,也有许多逻辑不清、论证漏洞的地方。

如果原文论述的是一个普通的领域与议题,既然不是学术文章,也就没必要苛责的只当散文来读就是了。但由于原文涉及的领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互联网在线教育。而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尚未定型,未来的发展潜力无比巨大,对整个教育的影响可能会天翻地覆。所以,面对如此开放、快速发展的领域,阐述的文章还是应该要有相对清晰的逻辑基础、灵活的多视角导向以及开放的认知倾向。核心一句话:想法可以自由有,判断需要谨慎下!

故提出下文商榷:

首先,存在基本的逻辑问题:

原文的观点论述有太多的逻辑问题、理解问题值得商榷,说几个主要的逻辑问题:

第一大问题:概念偷换;

1、原文标题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等于原文中的“(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吗?将一个内涵丰富、尚未定型并有各种发展可能性空间的学习系统,一下子就弱化、窄化、固化为“(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这个方向,这首先就是逻辑上的重大狭隘。

2222.png

2、明白了这点后,我们就知道了,其实原文所谈论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具体论述时,实际上都偷换成去论述“(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来替代“自适应学习系统”。看到原文的后面,才知道起码要将标题改为“为什么(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不是K-12教育的救世主?”才能和原文论述的内容基本相一致。

3、但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现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核心功能与方向不正是基于知识图谱的测评与个性化学习推荐吗?为何不可以将“自适应学习系统”等同的称为“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呢?

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区分一下: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自适应学习”是一种学习范式与理论;在它的指引、启迪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就相应的设计探索形成了一种互联网学习工具——“自适应学习系统”;而“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只是“自适应学习系统”当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重在面向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推荐。

至于“自适应学习系统”,还包含了更多的容易被人忽视的更有潜力的部分,例如面向教学者的部分等,对于K12领域,那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学习系统”未来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恰恰就是需要我们十分清晰与自觉的去区别开这两个貌似相似的概念,否则容易导致视角僵化思维狭隘,看不到视角之外的新天地。 

好吧,就算我们只是谈论“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推荐系统”,核心论题的论述逻辑依然脆弱无比。

第二大问题:逻辑论述简单粗暴:

如原文中的“即使我们能做出一个完美的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推荐系统,也无法革命性地改进K-12教育的生产力(特别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事实上,在美国K-12场景中,没有任何一款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大规模可控实验中证明了教学效果的优越性”的论述,其逻辑漏洞如下:

A、从单个事实的简单归纳,来获得一个普遍的结论,是极不严谨的。在美国不成功,就一定在中国不成功吗?美国成功的,就一定能在中国成功吗?

B、原文在无意识中做了几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假设:1)Œ美国的K12场景与中国的K12场景基本类似;2)中国人做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基本和美国的也类似;3)Ž自适应学习系统只能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样子,其本身也无法获得非连续性的改变、与延伸性的创新。而这三个假设,都是有问题的、静态的僵化的看事物。

第三大问题:逻辑断裂:只有结论与理由,缺乏从理由到结论的合理的、有力的逻辑论证。

4444.png如原文中的针对“为什么自适应学习系统看上去这么美,现实却这么残酷?”的核心论点问题(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础)的进一步的逻辑论述中,只给出了简单单薄的两点理由:“第一,K-12对于个人学习速度差异的容忍度太差、、、;第二,我们对于学习过程本身的理解太浅了,止于测评,而不及教学。因此,系统没有优势。”并缺失了重要的从理由到结论的逻辑推理,看不出理由对结论的明显支持。

反之,正如下文我所修改的方式,我们可以简单的根据原文的一样的理由,来获得相反的合理结论。 

其次,更大的问题是:逻辑之上的视角单一导致的思考逻辑僵化的问题。

视角单一的问题就是只(能)看见自己能看见的,也就只(能)想到自己能想到的。

5555.jpg

                               (“管中窥豹”的本质是:自己是自己观点的囚徒。

原文中出现的结论大多武断单一,除了由于是结论与理由之间的逻辑论证的缺失、断裂或简单粗暴但其实支持度弱以外,还隐含了视角单一僵化、偏好以局部静止而非全面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思考缺陷。导致就算我们假设原文给出的理由都是正确的,也可以简单的依据原文给出的同样理由却推导出完全相反的合理结论

我试着将部分原文按如下方式的改写:

1、Œ依然限制在原文已有的论点论据框架内;

2、并保持原文给出的理由(就姑且假设它都是正确的);

Ž3、填补缺失的逻辑论证、或给出全新视角下的逻辑论证;

4、推导出全新的、相反的合理结论。

 改写如下:

 (以下不加粗的文字是原文,加粗的文字是我的修改之处。可对照原文一起看。)

 这篇的观点更为开放并摆脱激进外表下的狭隘。即使我们目前暂时没能做出一个完美的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推荐系统,我们也可以革命性地改进K-12教育的生产力。就算在美国K-12场景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大规模可控实验中证明了教学效果的优越性,但这只是美国K12教育场景的现状,不代表在中国的K12教育场景做不出合适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找不到革命性提升教学生产力的路径。并且这一切就算今天不行,也不代表明天不行!僵化的判断容易封闭思考,要尽量少下。

为什么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革命性的改进K-12教育的生产力?

我认为有诸多原因:

第一,K-12对于个人学习速度差异的容忍度太差(教学进度被大纲高度约束);所以正是在这种约束、这种强制性的大纲进度的要求下,更需要有自适应学习系统这种类型的学习工具来帮助目前落后的、没掌握好之前学习内容的学生能快速的识别之前所学的薄弱环节、并个性化推荐给学生以辅助的高效弥补方案来快速弥补弱点赶上知识掌握的进度。否则,就会形成“一步落后不自知、步步落后难收拾”的崩溃局面。

这里的关键是:自适应学习提倡自主学习,但“自适应学习系统”不一定只适应自主学习的条件,也可以用在强制性大纲进度的学习条件下,更加可以用在K12课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场景下。在逻辑上不要把自适应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就偷换的认为自适应学习系统不能强力支持非自主学习的情景了。也即系统还是同一个系统,却有不同的与教学过程融合的方式。对于提升(教学)绩效而言,工具与业务流程的融合方式,不必僵化唯一,反而是个值得大力研究的关键领域。

第二,我们对于学习过程本身的理解太浅了,止于测评,而不及教学。但就并不意味着在不比宽度只比深度的K-12领域,自适应学习系统没有优势。

假设就算只理解而改善了“测评”、没涉及到教学活动,是否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改善就作用不大呢?错,这样的理解就是孤立的去理解了“测评”与“教学”的关系,错误的认为它们是两件事而无法系统性的看问题所导致的错误结论。

实际上,测评是作为教学活动内在的一个关键要素环节(“测评”与“教学”不是两件事!)而存在的。但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它一直是个最大的瓶颈环节、缺失环节,都知道它重要,却因为没有好的工具而无法有效的实施与改善这个环节。而现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的测评数据分析功能,就算无法完美的测评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但终究比过往大大的前进了一步。而针对这个教学评价的瓶颈环节的改进,就算不涉及到其它的教学活动,就已能让整个教学的效能大大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木桶原理:只要找到了瓶颈,那针对瓶颈的释放、改进,就能提升这个系统的效率,甚至是革命性的。

6666.png

有时候,革命性的进步只是需要“有纸”而已,关键是你能否测量、洞察到瓶颈在哪里!

简单就好比:医生治病,就算医生自身的治疗医术还是原来的水平,但如果开始有了测评诊断工具,就算测评诊断工具没有马上直接的改变提高医生的治病水平,但还是会极大的提高医生对病人的治病效果、效率。

第三,我认为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原因,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再列出,容接下来专文讨论。

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究竟有啥用?

假设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套书变成一个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推荐系统,它将比纸质原版有如下巨大的优势!

(1)减少刷题数量

(2)明确刷题优先级:尽量去掉无效刷题时间,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3)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定量测评

作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副产品,用户可以看到自己在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估计。从提分的角度,我愿意大胆猜测这些改进能产生巨大作用:

A、降低刷题量有巨大的效率意义;

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而言,少刷题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可以干的事很多:比如针对薄弱环节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深度学习、看名师的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源等。就算什么也不干,只是休息,也将让自己有更大的活力更高效率的参与其它的学习活动。

(文中“只要边际回报率为正,即使是0+(向右趋近于0),学生也会刷题。”这也是逻辑错误,或者说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错误、对人的行为的洞察的错误。我们是否做某事的衡量标准,绝不仅仅只是边际回报率为正就行的,我们还会本能的考虑每件事的机会成本、比较优势,我们会在多种活动中去做比较选择。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不仅仅只包括做题这一项活动可以做。

B、没有额外教学环节,刷题的提分效果有天花板;但就算如此,自适应学习系统对学生的学习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提分效果,还有上述谈到的提分效率。如果我能高针对性的刷题,假设以往需要靠刷100道题,我才能提高10分(假设10分就是提分上线,虽然我并不赞同这个假设),但现在,我可能只要刷50道、30道题就能提高10分。这种双重效率优势,对K12的高三学生,就有巨大的意义了。

(原文中的“对于非天才而言,如果刷题有用,还要老师干嘛?”。这又是典型的逻辑错误,老师的教学有用就没必要刷题了吗?为什么要将刷题与老师的教学对立起来二选一?为什么不可以是高效刷题与老师教学的结合的更大的协同效应?

C、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主要是不学,而不是学了不会(题外话一句:这个断言其实本身就有大问题,更有可能的是: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不仅仅是不学,更是学了不会,对高三的学生、对那些因为之前有知识缺陷而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弥补的学生尤其如此。并且“学了不会”的危害更大,它返回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不愿学”。所以孰因孰果,并非那么单向唯一。但我还是假设这个理由也是没问题的继续向下阐述。

大部分买了《五年三年》的学生并没有啃完这个大部头,因为他们缺乏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所必须的动机和毅力。而“自适应学习系统”让刷题变得高效率,那学生也就没必要啃完这个大部头的所有部分了。按原文作者的估计,起码直接减少刷题量30%以上。而考虑到系统能明确刷题的优先级,进一步消减无效的刷题时间等的双重效率优势。这么一来,《五年三年》的“大部头”,对每个学生而言,马上就大约消减了一半,变成了“中部头”,有利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去完成它了。于是,系统让毅力问题不至于成为学习的大障碍。

而更重要的是,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的《五年三年》,因为系统有高效的测评机制,从而让之前人人一样的《五年三年》高针对性的自适应的动态调整成为了适合每个人学习状况的、薄了一半的《五年三年》了。为此,系统让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效率都能大为提升。

D、我认为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优势没谈及,如大数据分析获得的教学与学习优势等,同样容接下来专文讨论。

虽然改造《五年三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它是自适应学习系统在K-12应用困境的一个缩影吗?。当然不是!其实所谓的困境,只是思路的困境、看法的僵化而已。

(1)因为不鼓励学习速度的差异化,所以提高速度没有意义,但系统对提升学习深度有重大的意义!

每个学段都有按部就班的教学大纲,老师的考核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为准,而不是以最大化学生学习内容为准[9]。此外,因为公平的考量和师资能力的限制,也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学得快孩子还是得在终点线上等大部队过来汇合。但学习不仅仅是内容进度,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学习深度。所以提高速度虽对学习进度无意义,但却给了提高学习深度以更大的空间与时间了。

(2)对于教学指导而言,自适应教学系统的分析粒度太粗。当这并不妨碍系统中的分析数据已开始切入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分析引擎目前虽还不能提供细粒度的教学数据支持,但已可以开始切入教学环节,走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大道上了。只要走上了这条路,借助方兴未艾的大数据的技术(这一点正是IT技术最擅长的领域),那分析粒度的问题接下来就根本不会成为什么问题。正如在前不久的人机大战(阿尔法狗对李世石)中展示的一样,赛前围棋界几乎一面倒的认为阿尔法狗要战胜李世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没想到技术的进步是如此的超越人的想象。

就算今天,分析粒度还粗,但有没有数据分析,就已会开始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了,因为:教学与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个黑盒子。老师其实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每一步的探索,都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做的怎样,也不能及时知道学生学得怎样,一切都在黑暗中进行。缺失测评分析反馈,让教的能力与学的效果都进展缓慢。

而分析数据,就是一盏能指引方向的灯,能照亮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即使这盏灯,目前还不是太亮,但就算它今天还只是一盏昏暗的灯,但对于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有灯(哪怕昏暗)和没灯,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哪天晚上,你走一段漆黑无灯的归家之路试试?

7777.png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3)不能解决学习兴趣问题。呵呵,但这又怎么样?自适应学习系统现阶段的焦点本来就不在这上面。它的设计本来就不是要去首先解决兴趣问题的(即系统目前的焦点!)。所以这个理由有点搞笑牵强,就像我们不能通过指责例如字典类书籍无法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而否定这类书籍的巨大价值。工具的价值反映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瓶颈问题、在某方面能给我们巨大的帮助而不在于它的面面俱到的完美性。

另外,没能解决学习兴趣问题,就无法提升成绩吗?

“学习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拿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劲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的过程”。这话说的有些道理,但也只是一个视角的道理而已,能提升学习兴趣,当然最好;无法提升时,也不必被它障碍住。

未完待续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自适应学习系统就是K12教育的救世主!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