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iSTART实录】我们必须重新发明学校,社会化学习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作者:顾远 发布时间:

【iSTART实录】我们必须重新发明学校,社会化学习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作者:顾远 发布时间:

摘要:今天的主流教育是在用 19 世纪的体制,教 20 世纪的知识,去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

在上周末的 iSTART 城市创新教育论坛上,Aha学院的创始人顾远以《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为主题做了分享。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4.32.jpg

大家早上好。我曾在不同场合做过关于创新和教育的分享,今天这个场合让我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领域内部的事情,而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恰恰非常跨界。今天我们在的这个地方是一家美术馆,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所以接下来我打算做一个带着点文艺范儿的分享。

我是一个科幻小说爱好者。中国有一个科幻作家叫刘慈欣,写了一本《三体》,很多人都读过,有人评价说刘慈欣一个人就把中国的科幻带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刘慈欣在写《三体》之前写过一些科幻短篇,其中有一篇叫《乡村教师》。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5.10.jpg

它说的是在中国西北一个偏远贫穷的山村,有一个乡村教师长期坚守教育工作。他得了重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给学校里仅存的几个孩子上最后一课,教给了他们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银河系深处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他们出于安全的需要,要在太空中开辟一片真空地带,地球很不幸就在这片空间里。好在这些外星人在摧毁太阳系之前,先要判断一下这里有没有智能生物存在,如果有,而且智能达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保留。外星人在地球上做抽样,碰巧抽到的就是这个山村,就是这几个孩子。更巧的是,外星人测试智能的方式是从一个题库里抽题,抽的一堆题目里面恰好就有力学三大定律,孩子们全都答对了。于是地球文明就这样被拯救了。

这个短篇非常有名,感动了很多人,甚至我认识的一位教育创业者对我说当年就是读了这个故事才萌生了投身乡村教育的念头。很显然,这个故事是在赞美教育和教师,不过如果我们多一些反思,会发现作者也许很懂科技,但似乎并不懂教育。

故事里的这位乡村教师身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两个字:“背啊!”他知道那些孩子并不能理解力学三大定律,但是要求他们先背下来,以后就懂了。最有意思的是那个外星文明。他们判断智能的标准居然是复述知识点。如果这就是智能的标准的话,那么今天这间屋子里最有智能的是我旁边的那台电脑,如果它连着网络,还会更智能一点。

学习的过程就是死记硬背,记住就等于理解,能复述标准答案就等于有智能,这不正是今天教育种种弊端的真实写照吗?那些外星人用标准化的考题来评判人类是否值得生存,而现实中老师和学校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并进而影响 ta 的一生。

这篇小说写于 2001 年,所以我们也不必苛求太多。但这样的故事能够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反映出的是对教育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才是最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关于教育的种种弊端已经有了太多的控诉,一言以蔽之:今天的主流教育是在用 19 世纪的体制,教 20 世纪的知识,去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5.59.jpg

这种教育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方式,跟真实的生活,跟不远的未来都是脱节的。这种教育造成的结果是抑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磨灭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早日摆脱教育。我曾在一个县城里听到一个中学老师这样激励学生,他说:“你们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你就可以想睡多少觉睡多少觉,想谈多少恋爱谈多少恋爱。”底下有个学生问了一句:“那我们什么时候学习啊?”老师回答:“等你们走上社会。” 我觉得这是我听到过的关于教育真相的最真诚的告白。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一种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拯救地球,更不是为了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是帮助学习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获得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的内容不是去灌输书本知识,而是去培养学习者与真实世界打交道,解决真实问题的各种能力,而学习这些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关在学校里与世界隔绝。智能不是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是——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研究,"在一定情境下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的能力"。

在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中,学习就像是一次冒险的历程。我们满怀期待又多少有一些忐忑不安地开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逐渐展开我们的旅程,和世界发生接触,不断地提出问题,搜集和判断信息来解决问题,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在这趟学习之旅中,我们学会了将信息转化为可以应用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和与他人互动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我们扩展了自己的视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找到独一无二的自我,确定自己身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并不依赖于某个第三方用标准化手段所做的武断的评判。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6.18.jpg

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从本质上必然是一种“社会化学习” 。社会化学习首先意味着在与他人的社交互动中学习。在座的诸位每个人都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学校里当学生的那段时光,我们觉得最有用、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结识了朋友或者和朋友一起做过的事情:上树掏鸟,下河摸鱼,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经历烦恼。我们的成长就是这么发生的。(如果有人说想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在学校里当学霸,那么下次那些外星人再来的话,拯救地球的任务我们就交给 ta了。)

人天然就是社交的动物,学习也天然是具有社交性的活动,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要主动把社交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发挥作用,而社交中所体现的各种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自我的情绪控制等,也正是 21 世纪人才所必需具备的能力。说到这里,我要打破一些家长的错觉。有不少家长对体制内教育不满,但是又觉得把孩子放到学校里至少可以多接触同龄人,培养社交能力。社交并不是把一群人放到一起就会发生的,社交能力也不是简单的打个招呼,闲聊几句就能培养的。它需要人们围绕共同的目标,有分工有协作,相互支持。体制内的教育虽然把一群孩子集中在了一个空间里,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彼此是缺乏联结的,不过 “聚在一起各自学习” 而已。

关于社交化学习的价值,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特别好的建议。他是一家基金会的负责人,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对我说:“每次和你吃饭聊天都很有收获。我在想,干脆把我们机构员工的培训费全部改成招待费,让他们约各种有意思的人来吃饭,聊各种话题,这种学习方式比送他们去培训有效多了。” 对这个建议,我深以为然。某种程度而言,我们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和那些真正聪明而且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们谈话,而我们所付出的不过是一顿饭局。

其次,社会化学习也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机构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五花八门,学习者的兴趣也各有不同,单纯依靠教师和学校是很难满足需求的。我曾在以前的一次分享中创造了 “Uber式的老师” 这种说法。这是基于我对真实世界里正在发生的变化的观察提出来的。我认识的一些教育机构和教师在他们的教学过程里 —— 这种教学设计往往是围绕项目展开的(Project-based learning),会主动联系社会上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家长群体就是一个有待发掘的资源),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发挥各自的专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比如来做分享,或者辅导,或者参与学习成果的评估反馈等。

参与教育的人更多了,参与教育的机构也可以更多。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公园等各种公共空间,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发挥着教育的功能。目前这种功能还主要以个体的离散的形式在进行,如果有更为体系性的设计,让教育领域和这些机构形成更深度更广泛的合作,将会极大地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由此,社会化学习也意味着学习的资源和素材将有更广泛的来源。过去,教材就是学生的整个世界;未来,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教材。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6.44.jpg

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必然会对现存的整个教育体制提出挑战。在《乡村教师》的故事里有这么一段情节。那些外星人对地球文明的传承和演进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发现地球人还在用语言传输信息,效率很慢——这些外星人已经像三体人那样用脑电波直接交流了,而且人类的记忆也不能遗传。按说这种文明是不可能传承的。外星人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在人类中有一种独特的个体,分布在人群的各个角落,原来就是他们在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种个体的名字叫做“教师”。这个情节再一次深刻地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就是把教师当成知识传输的载体,教师对学生扮演着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来源。

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普及,移动设备无处不在,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知识已经变得唾手可得。我们不需要一个 “万事通” 的老师,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而是需要一个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对学习的渴望的人。他会督促我们,鼓励我们,创造一个使我们能自觉自愿学习的环境。他是一个知识的 “策展人”,可以围绕我们的兴趣和要解决的问题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资源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7.01.jpg

学校也必须发生变化。我们也许不必重新发明轮子,但是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发明学校。既然我们可以从整个世界那里获得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支持我们学习的 Uber 式老师,那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通过 “去上学” 来学习呢?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大会(WISE)向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创新者问了一个问题 “2030年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的回答:“学校将依然存在,但功能不再是课堂教育。教育方式将围绕解决真实的问题来设计。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形成学习小组,学校成为他们社交、议事和实践的地方。教师将变成一个知识的策展人。另外,社会创业家教育将出现在各级教育之中。” 这是WISE在搜集完所有回答以后做的统计,看来大家的预测还是很一致的。归根结底,学校将变成一个利于学生进行社会化学习的地方,并为他们在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和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7.14.jpg

学制也要变化。“先上学,再工作,再养老”,这样的人生阶段划分并不是天然如此,理所应当,而是一种可以被打破的社会建构。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经建议说:“为什么不取消12到16周岁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呢?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都不安分,你根本不可能把他们圈禁在室内,强迫他们整天坐着上课。在这一时间段内,孩子们应该多接触社会——可以在乡间劳动,或是做其他活跃四肢的事情;了解性知识——摆脱家长的束缚。这四年 ‘错过的’ 学校生活完全可以在之后的岁月中补回来。”

不要以为这是幻想。今年春节,我去新西兰旅行,途中遇到一个以色列青年。他才 22 岁,却已经是一名坦克营的军官,操作过价值几百万美元的仪器,领导过几十人的团队,做过复杂的战地决策,旅行过十几个国家。这种情况在以色列是很普遍的。在这个国家,高中生毕业以后先去军队服役,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最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沟能能力、领导力这些软技能,结束服役后这些年轻人一般都选择出国旅行,因为服役是很辛苦的,而以色列国土太狭小,所以据说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热爱旅行的国民。环球旅行回来,这些人再去选择大学去读。我遇到的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样。他跟我说他回国以后要去读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出来创业。顺便说一句,以色列还是全世界创业公司比例最高的国家。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7.30.jpg

我要说的是,这种制度性安排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它打破了 “先上学,再工作” 这种传统的人生安排,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学习者已经在社会上,在真实的环境里,在实践中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然后才进入大学接受进一步的深造。这种方式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更多地方去做试点。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7.44.jpg

这张照片是我在美国一个印第安人博物馆里拍摄的,上面记录了一段印第安人的古老箴言:“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

这就是最质朴的社会化学习,也是最单纯的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在大工业体系式的教育普及之前的漫长时期里,人类的教育和学习就是这样发生的。今天借助科技快速发展的力量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我们将可以重归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本质,做到大规模定制化的教育,发展学习者那些生而为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各种社会机构都将会发挥出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并形成广泛而深入的联结。

最后引用我非常喜爱的科幻作家WilliamGibson的一句话,我把它翻译成了中文:“未来已然发生,尚待分布均衡。” 

屏幕快照 2016-08-31 上午10.58.09.jpg

教育的未来在我们身上已然发生,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分布地更加均衡。我想这也是麗湖A4美术馆组织这次论坛的初衷。

本文转载自Aha社会创新学院(微信号:Ahaschool),原标题为《还在为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而感动?那么你并不真的理解教育》。

Aha社会创新学院,帮助所有关注社会领域的个人和组织提升“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Aha社会创新学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Aha社会创新学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iSTART实录】我们必须重新发明学校,社会化学习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