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回顾】还在诟病体制内教育?这些变化其实你应该知道

作者:宁宁 发布时间:

【回顾】还在诟病体制内教育?这些变化其实你应该知道

作者:宁宁 发布时间:

摘要:过去半年,那些值得记住的改变。

hiker-984083_960_720.jpg

(来源:pixabay)

【回顾】是国庆期间芥末堆为读者们策划的一档栏目,16年是教育产业不平静的一年,让大家在休假之余,能够每天阅读一些教育领域在16年这半年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每年6月高考结束后,新闻图片里总会出现一两张学校教学楼下撒了一层花白书页的图片。那是高三、高四的学生们用撕书的方式释放所有的焦虑、不满,乃至愤怒。这也是他们的一场狂欢和庆祝,庆祝脱离了日日考试,夜夜练题的魔鬼训练,庆祝即将拥有的自由。

经历过高考和没经历过高考的人,对高中或者整个基础教育,大多都有着自己的不满。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考,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没有个性的“产品”。每个人似乎都能对教育“指手画脚”,评论一番。这或许因为教育几乎关涉所有人,也的确累积了不少沉珂旧病。

但只需稍稍留意,便可发现,改变也从未止步。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师生关系,亦或学校管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无处不在寻求着改变和适应。

中考变革,不再单一唯分数论

9月20日这一天,很多人的手机被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刷屏。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会考等关键词进入人们的视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指中考改革。

《意见》中提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并纳入中考分数体系。将此前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即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原来大多流于形式的会考开始被计入中考分数,由此带来的变动可想而知。比如考生考试科目增加。不过,《意见》也强调,科目的增加不是为增加考生的负担。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文件要求在语数外3科及体育科目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虽然所有科目都考,但并不是所有科目的成绩均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另一大变动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将纳入中考计分项目。《意见》要求,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用分数的形式催促素质教育在学校的落地,不能不说是一个迈步。但步子能不能迈得稳就要看学校落实的后续配套措施了。如何详细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日常表现又如何量化成分数,如何避免单纯为分而做的日常事,如何避免纯为得奖拿分而催生出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有待学校层面的细化措施来预防。

打破传统模式,寻求个性化教学

变动还发生在微型的课堂中。上半年学校里被频频提及的词是翻转课堂。作为对课堂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最初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随着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软、硬件进校,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最初的模仿到逐渐找到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翻转课堂。

昌乐一中校长张福涛曾在9月11日的《智慧中国教育力量》论坛上分析,传统课堂以老师单向讲授为主,课堂由老师主导。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老师讲课一个进度,使得班里优秀生跑不快,学困生跟不上。另外,学生的学习反馈也不及时,课后作业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找到老师进行解答。更重要的是,老师无法根据学生个体化的学习差异给予精准教学指导。

翻转课堂则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而广被学校认可、尝试。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提前查看老师发下的导学案、上传的微课,先自己自学,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就疑问逐一进行解答。老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对老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昌乐一中将翻转课堂细化成学生学习的二个学段、十个环节,老师备课的四个步骤。制作出了标准化的流程。学校甚至成立了多个项目组探索翻转课堂的模式。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张福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自学能力不强,自学习惯不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效果还不够好,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翻转课堂的目标和模式上来看,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课下如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如何组织进行深层的讨论,这些都是翻转课堂的难点。很多学校暂时学到的还只是皮毛。

不过这也不妨碍每年依然有一拨拨校长前去那些做得好的学校“取经”。8月25日,北京十一学校开办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教育工作者前去参加。在这次年会上,大家不仅看到了十一学校的一堂语文课具体怎么上,也感受到了学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最吸引来访的校长、老师的是十一学校实行五年多的分层教学和选课走班。将一个学科根据难易程度分成几个层级,并实行小班制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分层教学下,学生很大程度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小班制下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而丰富的选修课也打开了学生的视野。

前来参访的老师有些已经来学习过几次,所在的学校也在尝试这种模式,一位山东的国际学校的地理老师说,学校进行分层试点后,效果很明显,学生成绩有明显提升,学校内对分层教学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分层真正全面开展起来却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师资缺乏是最大的障碍,其次班级人数无法控制在一定数量也是难处。既要适应高考应试压力,又要充分发掘学生兴趣和潜力,给予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件无法平衡好的重任。

不过,分层教学和选课走班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9月14日,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浙江省要全面开展分层走班教育,高中段学校主干课程90%以上的要实行分层走班,高校分层分类教学课程比例要超过50%。与此同时,小班化授课也要普及,义务教育学校小班化授课的比例要不低于50%,高中段及高校比例要达到60%以上。

众人期待下的未完修法

上半年,教育界中民办教育从业者提起的心不少。《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一事多次搅起从业者的心绪。

今年年初,《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布,民办学校的分类标准出台,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然而围绕这一分类标准的争论一直不止。

争论声音最大的是,按照二审稿的规定,选择为非营利的性质后,民办学校举办者不能再像之前获取“合理回报”了,学校的办学结余将全部用于办学。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要白白捐赠了资产?

二审稿引入了补偿机制试图弥补这一问题。补偿机制建议在修正案施行前设立的民办学校,三年内根据修正案选择学校性质时,经出资人申请,可以从学校财务清算后的结余或者剩余财产中对出资人给予一次性合理补偿。 

但针对补偿机制,民办学校举办者仍有疑惑。过渡时间设为三年是否合适?补偿细则是什么?补偿方式是否可以多样些?

选择营利性学校的也在纠结,选择后还有没有优惠政策?学校转变为营利性的公司性质后,学校教师身份如何转?这些也是争论的焦点。

也因此民办学校举办者陷入选择纠结症。一项针对1000余位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意向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民办学校举办者出资所形成的学校资产及增值部分,应全部归出资者所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由于法人转设、财务清算及产权界定等工作及其繁杂,实施分类管理不应设具体过渡期或应将现有草案3年过渡期延长到5—10年。

所有的揣测、意向和期待都有待三审揭开谜底。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回顾】还在诟病体制内教育?这些变化其实你应该知道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