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非遗传承新环境下,能与学校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作者:熏熏 发布时间:

非遗传承新环境下,能与学校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作者:熏熏 发布时间:

摘要:非遗项目进入大学和中小学正在成为一种新方式。

修文物.jpg

(图片来源: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年11月底,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到2014年开始申请世界级名录,历经近3年至今终于成功获得通过。

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使得“非遗热”持续不断,旅游产品、文化收藏品等商业利益的催使下非遗产品甚至变了味道,正侵蚀、破坏着非遗的根基。而非遗的传承却屡屡受阻,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困境。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部分非遗项目正在通过进入大学和中小学的方式,在新时代下与教育碰撞出新的火花。

非遗10年立法5年普及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有15年的历史。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可以视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开端。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在国家层面启动了非遗保护工作。2005年把非遗保护和文物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体系。2009年文化部非遗司成立,2011年《非遗法》颁布实施。

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政府完成了非遗保护相关的法律程序,主要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2011年之后,集中力量来完成民众的普及意识,在面对每个具体的非遗项目的时候,因为不同非遗项目的文化差异较大,又遇到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

传统的家庭式和师徒制传承是非遗项目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它们严重依赖的传承人却面临着严重老龄化的趋势。

时至今日,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近2000人,目前大概有300人已经去世,在世的人员中70岁以上的传承人超过一半,普遍出现年龄偏大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变化迅速,部分非遗项目难以实现商业价值,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不同生存状况的非遗要予以区别保护。“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民间基础较好的非遗艺术,可以鼓励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受众;对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难以生存的非遗艺术,可以由国家拨款予以保护,拍摄影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

即便是对于少数有机会大规模传承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标准化困难且培训并非刚需的问题,单靠一方收费传授另一方付费学习的纯培训模式难以运转,不得不说,非遗项目的传承主要还是靠商业模式的良性运转,面对新时代的非遗传播困境,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部分非遗项目正在通过进入大学和中小学的方式,为自身商业链条的运转添砖加瓦。

非遗进大学,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

多数传承人虽然拥有精湛的手艺,但往往受到生活环境局限,在视野、产品更新、市场传播、商业模式等方面有所欠缺。

每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这个项目有机会传承的源泉,传承人群太少且老龄化严重的基本事实凸显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重要性。为此,除了每年为传承人拨付传承津贴外,文化部非遗司在2015年度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班计划,非遗研修班的目标是提高传承人的传承水平,扩大传承人基数,将培训对象扩大到传承人的子女、徒弟和其他从业人员。

非遗研培计划以非遗项目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为切入点,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组织研修、研习和培训。文化部同教育部优先选择了专业实力较强、非遗保护工作基础较好的57所高校作为2016年研培计划首批参与高校。据统计,2016年内各院校举办约200期普及培训班,培训传承人约10000人次。

清华美院作为非遗研培计划的57所高校之一,2015年10月至今已经进行了5期针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每期邀请20名传承人来到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非遗项目研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青年传承人的综合素质,传承人来到学校后会与学校的老师们沟通,让其技艺能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同时通过公开讲座的方式为全校学生提供技艺的展示平台。经过学习的传承人更加懂得非遗产品的现代化升级和传播。”清华美院的一位老师说道。

吉伍伍呷,是吉伍家族漆器的第十七代传承人,今年才34岁的他,2011年成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成为省级传承人,5月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非遗传承人研修班。

吉伍伍呷称,大学里的非遗传承培训班带给他的是与时俱进的大胆创新,在保留原始古朴风格的同时,漆艺工艺大胆借鉴和采纳了现代科技,并开发出了茶具、旅游纪念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系列产品。而产品的创新带来的是收入上的增加,是对于非遗项目商业价值的进一步开发。

与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唢呐艺术传承一样,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将项目的传播与传承作为一生的事业,自己的生活收入也来源于此,往往以非遗产品的生产销售为生。

“我们的父辈过去很多都是在国有企业上班,凭借着自己对技艺的满腔热情,一直坚守到现在。他们那一代人对物质的追求很少,再加上当时行业的发展也相对稳定,可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投身创作。”

而如今社会发展变化剧烈,很多时候如果大家看不到非遗产品的市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一个项目要得到更长足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产业结构和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保证了非遗项目可以保障从业者的经济收入,从而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留下来,这也是项目传承发展的源泉。

非遗进中小学,课后三点半的项目之一

与大学以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为主,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为辅不同的是,非遗项目在中小学主要为中小学生开阔视野,传承人将简化版的手工艺项目制作成课程,走进一部分中小学校园的课堂,成为“课后三点半”项课程之一。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西城区文委和教委联合促进非遗项目进入中小学。作为北京市非遗项目最丰富的地区,西城区已经拥有160余项非遗项目,60余项市级非遗项目,3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将部分优秀项目的资源整合,区教委划拨经费,鼓励初中和小学自行挑选,2016年已经有66项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可供选择,20余个受青睐的项目已经作为多个学校的放学后项目之一,与STEM等课程齐头并进。

“从实际学校的实际选择来看,一些易于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如剪纸、绳结等项目最受学生青睐。非遗项目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方式有课程类、展示类、演出类、参观体验类4种方式,课程类的项目包括与美术、音乐、语文、体育等校内课程结合。活动类的项目适合学校文化节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展示、体验活动。演出类的活动则有专业的演出人员,在学校开展专场演出活动。参观体验类项目适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市区内多个博物馆和展厅开展参观体验活动。“负责组织教委与学校对接的业内人士透露。

这些侧重动手实践能力的项目进入中小学,对学生的意义是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而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来说,学生很难成为传承人,而学校是非遗项目的买单者使得非遗项目有了更大的商业价值,促进更多的人有意愿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

“每节课老师能获得3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中小学的素质类项目蓬勃发展,政府机构划拨经费,很多中小学有这样的需求,然而这些非遗项目的老师数量太少。”

李老师是非遗项目绳结的传承人,多年的实战经验练就了精湛的绳结手艺,退休以后她将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发展和弘扬绳结文化上。她每周要为多所中学的学生授课,又时刻不忘为绳结艺术的传承不懈努力。

为此,李老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真正能将绳结艺术传承下去的师资培训上,在已经出了5本书的基础上,再次编写不同难度级别的教材,并且亲自开小班授课,分梯度漏斗式地筛选并培养一批真正对绳结艺术有时间、有热情、有意愿将其传承下去的接班人。接班人出师以后,就可以通过为学生授课、生产制作产品等获得收入。

除了非遗项目进入大学和中小学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以外,还有大量坚守着的传承人,无论外界形式如何变化,都不忘记传承的使命。

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些对非遗艺术过度商业开发的情况,非遗的传承之路似乎有愈发艰难的趋势,如何才能保证项目的传承?“关键是非遗的传承一定要走正道”,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如是说。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非遗传承新环境下,能与学校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