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育信息化给农村小学带来的变化

作者:宁宁 发布时间: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育信息化给农村小学带来的变化

作者:宁宁 发布时间:

摘要:我们在两个教学点看到了教育信息化解决师资缺乏难题的可能性。

9.pic.jpg

(底沟村教学点,楼顶是接收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

芥末堆 宁宁 3 月 21 日

50岁的陈大庆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教室台式电脑机的鼠标,他的手因操作不熟练而有些颤巍巍。安装这台电脑之前,他从没接触过电脑。 

鼠标点击完后,页面停留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网站。在这里他找到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文朗读视频,黑板上的大显示屏将视频画面和音量加倍地放大。

6.pic.jpg

(陈大庆打开的语文课视频)

陈大庆是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泾源县泾河源镇下属的高峰教学点老师。任教三十年的他在高峰教学点已经教了三年,这里有四名在编的小学生,读一二年级。村小教学点一般只开设四年级以下课程,保证村里不方便外出上学的小学生也能接受义务教育,大多位于人口偏少的贫困山区,以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为主,老师只有一到两个人。

2014年泾源县在全县的教学点配置电脑和大显示屏,2015年铺设网络。没有网络条件的教学点也能通过卫星接收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的课件资源。这些课件与教学点使用的教材同步,陈大庆在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取课程,播放给学生观看。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2012年启动建设的项目,项目主要建设目标是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送达教学点。

宁夏的2016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称,宁夏已经为全区306所山区农村学校接入宽带,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山区农村教学点卫星数字资源全覆盖。

高峰教学点教学条件的改善正是得益于网络和硬件的铺设与配置。

村小里的“双师课堂”

从宁夏最南端的泾源县驱车前往泾河源镇,要走16公里,一路向南中,六盘山贯穿始终。3月的六盘山仍然被土黄色的矮树枝和荒草覆盖。

12.pic.jpg

(六盘山)

白面民族小学是泾河源镇的中心小学,3月8日下午1点多,一年级一个教室内的电子交互白板正在播放《小红帽》的伴奏,音乐老师正带着耳麦站在讲台前领唱。她的目光除了扫视坐在她面前的40多个学生之外,还向上不定时地看着天花板上悬挂的一台电子显示屏。显示屏的左上方,12个学生正坐成两排听她唱歌,右下方是《小红帽》的歌词。

这是白面民族小学的“一拖二”课堂,显示屏里正是陈大庆所在的高峰教学点一二年级及学前的学生。为解决教学点音、体、美师资缺乏的难题,泾源县提出“一拖二”课堂模式,即一个中心校带两个教学点,通过网络及录播设备,中心校的课堂与教学点课堂实时同步。教学点学生不仅能看到中心校的课堂教学,还可以与老师互动。

5.pic.jpg

(白面民族小学的“一拖二”音乐课堂)

一个小时后,当我们到高峰教学点时,学生们的音乐课已经结束,一二年级的四名学生仍在教室等待下一节课,课堂的间隙,他们在嬉闹中翻开音乐书大声合唱着《柳树姑娘》。显然,上一节的音乐课学生们上得还意犹未尽。 

教室电脑和黑板右侧的大显示屏在2015年配置完成,陈大庆学得很费力,以前他没接触过电脑。配置安装完成后,县里组织培训。谈及培训次数,他指着泾源县教体局信息技术员黄登鹏感慨,“手把手实地的(培训)就有20多次。” 

“刚开始连鼠标也不会点,现在已经好多了。”黄登鹏笑称。

现在陈大庆已经基本熟悉了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上寻找所需要的课件资源了。课上他会找课文的朗读视频、名师讲解课放给学生听,课下下载练习题,用教室里的打印机打印出来,发给学生。 

音乐和美术课就通过白面民族小学的“一拖二”课堂进行,教学点的课表与白面民族小学的一样。上课时,陈大庆就在教室里组织学生听。 

网络让他感到,课堂再也不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了,而有着丰富教学材料的课堂也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用网络教学资源弥补师资的空缺

于广银和陈大庆也有同感,他告诉芥末堆,“以前就是课本,除了课本什么也没有,现在他们不想学了,我可以打开里面的视频。”

于广银在泾河源镇的另一个教学点—底沟村教学点教学。从高峰村到底沟村开车需要二十来分钟,沿路两面都是山,坡度较小的地方被种植上了松树,这是当地村民在家务农的主要收入。但近两年,因松树掉价,村民觉得不划算,树苗就一直在山腰长着。 

11.pic.jpg

(底沟村教学点)

宁夏启动南部移民搬迁工程以来,底沟村的人也陆陆续续搬走一些,现在常住人口只有20户左右。于广银是本村人,高中毕业后就在底沟村教学点教学,到今年已经教了八年。如今这个教学点只有他一个老师。 

他教一个一年级学生、两个二年级学生和七个学前班学生,每天从早晨到下午,要上八节课。语文和数学课堂于广银最常使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平台中的资源。给二年级的学生上完课后,学生就自己看视频跟读字词,腾出空的他就为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有与教材同步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这让他觉得轻松了不少。

不过,一个人教3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又要兼顾7个学前班的孩子,对于广银来说这仍然是不小的工作量。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气,他最紧张,“一不小心就碰着了。”学生来上课的一天,他几乎不敢出门。

几天前,底沟村一位家长找到于广银。因为吵架,孩子妈妈一气之下外出打工走了,三岁多的孩子没人照理,他要求于广银接收孩子到教学点上学。于广银不同意,认为孩子太小还不到上学的年纪,家长就开始大闹。这里的7个学前班学生的情况也大多如此,家长将教学点当做照料孩子的场所,无论是否到上学年纪都要到送到这里。于广银不仅要承担教学的任务,还要在生活上照料这些孩子。

数字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大大丰富了已有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为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创造了一些条件,部分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难题。但师资问题仍然普遍困扰着这些山区学校。 

在底沟村教学点的另外一间教室内,一架由琴谱设计而成的电子琴安装在黑板上,但因为没有专业老师,琴很少使用。于广银说,这学期天气转暖路好走后,泾河源镇白面民族小学的音乐老师就定期下到教学点给学生上音乐课。

即便是镇上的白面民族小学也面临师资缺乏的挑战。学校在去年刚刚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15个教学班里都装有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实现了网络班班通。学校建设的功能教室有书法室、钢琴室、计算机室、舞蹈排练室。校长陈远东坦言,现在什么都不缺,就是招齐缺的老师。学校的美术课老师聘请的是镇上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像音乐老师一样,除白面民族小学,每周他还要到其他学校教课。

10.pic.jpg

(底沟村)

白面民族小学还面临一个问题,学校专职的信息技术员太少,一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电子白板出现问题,就没办法及时解决。再遇到大的问题只能向县教体局求助,陈远东觉得麻烦在于这有时会影响课堂进度。

黄登鹏坦言,这确实是县教体局面临的问题。他介绍,泾源县有80多所中小学,但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也就20多人。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普及,硬件配置的不断更新,后期维护的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但教师编制本来就紧,也不容易进新人。

陈大庆现在遇到不会操作的电脑问题就给黄登鹏打电话,先是电话远程指导,问题多了再到教学点手把手教。“一年(到教学点)跑个十几次很正常。”黄登鹏说。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育信息化给农村小学带来的变化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