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教育科技公司如何管理团队?首先需要摸清三大问题

作者:张凯磊 发布时间:

教育科技公司如何管理团队?首先需要摸清三大问题

作者:张凯磊 发布时间:

摘要:寻找中间人翻译双方语言,甚至找到具有强大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是解决之道。

team-386673_1280_meitu_2.jpg

图片来源:pixabay

随着互联网与科技人才的外溢,互联网教育公司,尤其是教育科技公司高薪吸纳了大量技术人才。然而如何使这些专家与教育行业的教研人员通力合作,却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痛点。

蓝象营顾问、学霸君创始人张凯磊自身既做过教研,又做过技术,他创办的公司学霸君是教育行业中探索技术的先行者。在由蓝象营成员才鹿主办的“SET2017中国教育创业人才管理论坛”上,他发表观点,认为教育科技公司的团队管理存在三大困难:

  • 语言不一致:学科语言和程序语言不兼容;

  • 思维差异:教学思维和技术思维千差万别;

  • 文化冲突: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有矛盾;

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张凯磊认为寻找中间人翻译双方语言,甚至找到具有强大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是解决之道。

学霸君是教育行业中比较早开始探索技术的,实际上一开始我们的团队就是小型技术团队,到今天发展到超过300人的规模。

我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到创办学霸君这十几年里做过老师,讲过1对1、大班课,写过代码,从一般性框架到图像识别都做过,既是教研人员,又是技术人员。所以我可以理解今天绝大部分互联网教育公司遇到的用人困难。

互联网教育公司团队管理最难的是什么?就是教研人员与技术人员互相不理解。

1.jpg

把5个老师和5个工程师关在一个屋子里,他们瞬间就能吵到拍桌子。我们团队现在有300多人,170个左右的技术人员,60个左右的老师。我们的技术人员非常牛,有来自于 NASA 的工程师、有负责欧洲防务系统导弹模式识别的主任工程师、有来自于Google的顶尖技术老师。

同时教务人员也非常牛,有国家特许教师、国家数学学会副会长等等。把这些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放在一起,他们很难做到理解对方、主动合作。

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让教研人员于技术人员坐在一起交流,共同诞生好的产品。

团队管理的三大问题

学霸君的产品逻辑很简单,就是收集学生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然后帮助他们。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这一条逻辑线展开。

但是这个过程中的产品形态有很大差异,既有题库系统,又有一对一辅导。在开发不同产品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三个大问题:

2.jpg

1.语言不一致:老师和工程师说的不是一句话,大家都在说你好,但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3.jpg

2.思维差异:教学思维跟逻辑思维差别非常大,所以开会的时候没办法在同一个思维体系里讨论。

微信图片_20170420141102.jpg

3.文化冲突:教学老师的感性文化与理工男的理性文化格格不入。

4.jpg

问题解决方法论

总结下来,这三点就是我需要天天面对的问题,坦率讲我并没有解决的非常好,只是因为千锤百炼所以摸索出大概怎么样解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中间人解决语言不通问题

5.jpg

在我们刚开始做知识树和标注系统的时候,教研老师会经常找技术人员改知识点的名称,或者对知识树的分支进行调整。

老师觉得这个在技术实现上应该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改个名字或者删个知识点而已。但是技术人员却要排期,要很久才能改好。

老师就不理解,觉得技术敷衍,不给老师解决问题。技术人员觉得老师不懂,瞎提需求,需求总是随意改来改去的。

类似的,老师在驱动技术做一个系统的时候,一开始只考虑某一个临时需求,做了一个简单的版本。后来每来一个新需求,都要修改大量代码,老师以前都没有考虑到增加需求这么困难,在时间上没有留足够时间。因为时间紧,技术人员只能通过打补丁的方式,解决眼前问题。以后补丁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难以维护,频繁出各种问题。

技术人员疲于修改问题,抱怨很多。老师不懂技术背后的逻辑,发现系统非常不好用,怨声载道。

后来,我们设立了一个懂技术的人坐在教研旁边,经常和教研老师们同吃同喝同劳动,和教研老师们接触非常频繁,能够比较理解教研老师们的想法。

每次教研和技术遇到沟通问题的时候,他都愿意主动给教研老师解释难懂的技术术语,也能给技术解释清楚老师的教研想法。

解释得多了,慢慢地,教研老师有什么不懂的技术问题都找他,让他在中间翻译大家的语言。

技术和老师沟通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找他讨论。

如此一来,技术和教研之间进行翻译的中间人角色就出现了。他仿佛一个润滑剂,让教研和技术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顺畅。

2.二肖“搞基”消除思维差异

6.jpg

当学霸君组建上海团队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思维差异问题。

比如,文本分类器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常见应用,主要通过学习大量的训练数据,对文本进行自动分类。技术尝试用文本分类器帮助教研老师给题目打上知识点标签。

老师们不理解分类器的原理,以为分类器可以非常智能地根据题目的具体含义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刚开始训练数据不足的时候,分类器根本做不到老师以为的那样。当时的技术只能学习到一些浅层的词语组合模式。

举个例子,在四级知识点标签中,有“初等函数的单调性或区间问题”和“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或区间问题”这样的标签,用常规的文本分类技术是分不出来的,因为仅从文本层面计算机无法理解什么是初等函数、什么是复合函数,所以一开始分类的效果很差。

老师觉得技术能力不行,做的东西很垃圾,完全没法用,技术觉得老师什么都不懂,就知道瞎提需求。慢慢地矛盾愈演愈烈。

后来CEO发现了问题,在公司内部做了一系列的宣讲,明确表示一切向业务靠拢,技术向教研靠拢,技术和教研要多沟通,不能相互隔离闷头做事。并且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让二肖坐到了一起。二肖是指我们公司的肖皇和霄然。

肖皇是教研老师,原来学过编程;霄然是技术,也会讲题做题,二人虽然一个擅长教研,一个擅长技术,但是身上都有对方的属性,两个人坐在一起工作,彼此可以经常互相沟通互相学习。

慢慢地,肖皇和霄然二人不仅成为了好基友,还在工作上给整个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支持。

二者都能理解技术和教研。当教研老师和技术沟通出现问题的时候,肖皇就会给老师用教研听得懂的方式解释技术问题,霄然就会给技术用技术听得懂的方式解释教研问题。这样就解决了教研和技术无法沟通的问题。

关于打标签的问题,肖皇和老师解释了文本分类器的逻辑和局限性,并且需要大量训练数据提升准确率。霄然和技术解释了老师打标签的逻辑。

后来教研老师调整了标签体系,并给了技术大量训练数据。技术也优化了分类器。最后在技术和教研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四级知识点分类效果得到了巨大提升。

3.吴老师“羽化登仙”解决文化不同

7.jpg

在学霸君的早期团队中有一位吴老师,清华毕业后在学而思任职。但是他因为沟通表达能力不强并没有呆很久。

做老师沟通表达能力不好就像哑巴说相声的感觉。但是他来学霸君之后突然如鱼得水,因为我们发现他的内部思考能力远远超过他人。

吴老师在进入学霸君之前没有学过计算机,自学PHP之后成为我们公司非常顶级的大数据工程师。因为做过教研,所以他可以在不依赖工程师的情况下观察业务的情况,比如答疑的数据。

他自己做了一套语音识别系统,效果并不比讯飞的差多少。这套语音系统在过去的两年里帮我们进化出了分析的能力、提升了销售效率。他的存在弱化了教研团队与技术团队之间的文化矛盾。

总结而言,在初级状态下,互联网教育团队需要中间人相互翻译彼此语言,终级状态下让两个人融合在一起。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就应该找一个像吴老师的人,无论他原来是做教学还是工程,强大的学习能力都能使他进化成另一个人,爆发出比独立个体高得多的能力。

坚持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大家一定要理解,语言的效率是非常差的,基本上只有80%,也就是我想要有100分的东西,嘴里说出来80分,听到60分,最后落地只有20分。

所以除了语言的表达,企业一定要将使命、愿景、价值观落到最底层员工手中。

8.jpg

使命是什么?学霸君的使命是让每个家庭对它感到骄傲。

我们自认为不是一家技术公司,也不是互联网教育公司,我们就是一家教育公司,愿景是成为领先的中小学智能化教育公司。互联网、智能化都只是其中的实现手段。当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落地的时候,教研与工程师才能畅通对话。

本文转自公众号“蓝象营”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蓝象营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蓝象营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教育科技公司如何管理团队?首先需要摸清三大问题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