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一直被强调的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做才不是空喊口号?

作者:尹后庆 发布时间:

一直被强调的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做才不是空喊口号?

作者:尹后庆 发布时间:

摘要: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探索和实践都在进行中。

看点:未来高中课程应当如何融入核心素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2017全国国际课程改革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谈到,核心素养将会是21世纪国际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我们不应把发展核心素养当成一种口号,更多的是把核心素养的价值观的细节落实。他提到,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不会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探索和实践都在进行中。

微信图片_20170620114114.jpg

尹后庆:

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现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兼任第九届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同时还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主持多项上海基础教育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制订。

我今天的题目是“核心素养”与高中课程。我要给大家说一下中国的高中课改,我刚才听到有一位同志发言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好像不会在短时间里面见效。

确实是这样。

假如我们都把自己认定为教育工作者——不管是海归还是本土成长的——我们要共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话,哪怕这个道路再艰难,都得去走。

应试教育是真的不正确,但它是现实,它的存在是由很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制度的等等原因造成的,一时间确实改不了。如果试图短时间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想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我们要去追求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

在现有的空间里面,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拿到手?我想这是我们大家应该先去想的。假如我们谁都不这样想,都把现实看作是理想,那就完了。

最近我看的《奇点临近》这本书,看完以后颠覆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微信图片_20170620115438.jpg

听说这个作者,曾经做过25个预言,关于技术发展在什么时候会实现,有可能对社会带来什么变化。这25次预言居然全都实现了。

在《奇点临近》这本书里他给了一个断语:

“2045年人工智能将会取代现在存在的65%的岗位。”

现在大家都说:人类的技术发明有三个是自己要自己命的技术发明,分别是:

(1)核技术;

(2)基因工程;

(3)人工智能。

所以他预言“2045年的时候AI将会取代人类65%的岗位”,我们大家等着吧。

2045年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活着。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发觉人工智能好像跟我们原来想象的不太一样。

我们以前总认为它是工具,人是掌握工具的。但是当人类所有的基因密码全部被解密之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都是一个算法吗?

当人工智能把算法控制起来的时候,如果有一部分精英掌握了这些技术,他们通过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控制其它人类,那时候如果再出一个希特勒,比二次大战的危害还要大。

有人曾经预测,未来技术类高等院校热度将会让位于人文类学院。为什么?那个时候人更需要的是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

人类因为工作时间减少了,享受生活的时间延长,因此人文的学习,将会迸发出许许多多需求。

看来核心素养将会是21世纪国际课程改革的最强音。当然,它现在也是我们国家的战略议题。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假如把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设一个关键词,比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面对21世纪的发展,个人需要准备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能力?这个必备关键能力,是不是要通过学科去落实?

我相信IB课程、A-level课程,外国的课程综合性可能强一点。现在也倡导综合性的学习。

我现在参加高中课程标准调整,高中有多少课程标准呢?20门。

学生在学校里面,大部分时间是在分科学习,每门学科是否能为核心素养做出独特贡献?能否将每门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价值提炼出来?就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在技术高度发展的21世纪,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能力?中国的教育部也在做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

修订的时候,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但这个核心素养的提炼,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不管怎么样,这些大家都是认同的。比如:从什么维度去考虑问题?哪些维度里面的哪些素养?基础领域、新兴领域有哪些素养?通用素养里面,个人如何成长、社会性如何发展?

微信图片_20170620115616.jpg

那些素养大家都认为很重要。

北师大曾经有一个课题组,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

微信图片_20170620115651.jpg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2016)

核心素养是什么?它是一种尝试性的定义。它提出一个构想,这个构想试图让教育更好地培养孩子去适应未来的需要。

我们希望这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希望提出一个“核心素养”,然后用课程方案体现,在课程方案里面把各科的课程标准提炼出来,按照要求提炼一门课的核心素养,比如“数学怎么培养核心素养”,提炼清楚以后,按照这个要求去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完全按照原来的学科体系。

一个物理学家一定会说物理必须要学什么,目标是培养物理学家。而现在不是,我们是培养公民。现在用核心素养来理解,会变得不一样。

个人在信息化、全球化、学习型社会,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景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重要观念。

过去,并不被我们认为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得很重要,因为核心素养关键是价值观,继而是强调真实、复杂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当然,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从幼儿园开始。而且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评的,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它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我们试图做这样一个尝试性的定义,按照这个定义去设计今天的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620115730.jpg

普通高中课程设计路线图

高中课程的设计路线图,上面半圈是学生发展。下面半圈是怎么去实施、怎么去保障。这个核心素养设计的课程体系不是一个口号。

微信图片_20170620115828.jpg

课程育人目标体系建构

教学是什么?一门学科有一个学年、有一个学期、有一个单元,一直到上课,整个体系要围绕着价值观。

每一门学科都要提炼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的价值观的细节落实。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学科教学没变。

微信图片_20170620115944.jpg

素质教育是什么?现在核心素养是贯彻到学科里面去,因此从倡导到落实、从活动到学科,从课堂到课程,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让老师从忙于教内容,到明白“为什么教”。为什么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升他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是让孩子去记忆教材里面所规定内容,记忆这些知识对付考试,而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后看在他身上留下什么东西,留下的就是他的必备品格的关键能力。

这个对于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关系极大。然而关系最大的还有两个环节:

(1)教学;

(2)评价。

但是这两个环节改起来都非常困难。

上海中学有国际部,因此国际部的课程改革尝试就走在国内部前面。但是当国际部进行了这些尝试以后,这些老师积累了经验,回到国内部教学的时候,就把国内部的教育给带起来了。

也许原来的重点中学,像上海中学、格致中学,这样的学校消化国际课程能力非常强。但是我们的教学体系是原来的体系,而且考试体系又非常强大,这样使得老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不尽如人意。

现在就是要让老师,能够去驾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希望这些尝试国际课程的单位,能够把国际课程中有利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结好、尝试好、实践好,能够向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渗透。

课程育人遵循一个专业路径: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学科逻辑是什么?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什么等等。

微信图片_20170620120114.jpg

课程育人的专业路径

课程设计是这样一路思考过来的。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把这门学科能够培养什么学生素养初步梳理出来了。  

为什么南方人吃稻米,北方人吃小麦?跟北方和南方的天气适合种的农作物有关。人类的生存同样选择食物,是在“人地协调”关系里面选择。

所有的学科都把学科对应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给提炼出来,比如:音乐课提炼出审美感知、艺术创造、文化理解等;通用技术关联的核心素养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所有的学科要实现的是这样的核心素养。

按照这个核心素养的要求去重组内容,内容组织好以后就有一个“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原来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现在要转化为素养为本;学习过程原本是让孩子记忆这些知识——当然要记忆,但是记忆知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然后实现他的核心素养。

知识为本的教学是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但是这样的教学,现在出现的问题是,过度关注固定的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

现在高考改革还不到位,虽然有了一定的改革,3+3的模式对于孩子来说,课程的选择权比过去扩大了一点。但是因为高考是非常功利的,这种选择究竟是从个人兴趣出发,还是从考分出发?

举了例子,比如物理。考物理的孩子都很聪明,我不大聪明。我喜欢物理,但是要不要跟聪明的孩子挤在一起呢?好像不应该挤在一起,因为可能很难出分,所以我去学化学,其实我不喜欢化学,但是在学化学的里面,也许我是矮子里面的高个子,还是功利。

通过这样的权衡,孩子究竟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呢?没有发现。现在也许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比原来3+1,3+3似乎选择权多了一点。

现在关键问题,是要把重解题、重标准答案的教学,尽量转变,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去选择、学习,让真实的学习能够发生。

所以素养为本的教学是什么样的教学呢?是问题化教学和情景化教学。

关于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学习其实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去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问题。慢慢形成问题的矩阵,形成思维的结构。当所有问题解决,这些结构也就形成。

而且问题化教学的本质重要在什么地方?重要在学习回归对于问题的探求,这是学习的本质。

探求的过程不仅仅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且在外部世界探索中间不断的追问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形成自我精神世界。因此这个是我们学习的本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大力倡导。

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以素养为本的课堂,它的桥梁可能就是“问题化学习”。

当然,“问题化学习”不是假问题,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微信图片_20170620120303.jpg

所以问题化学习,让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形成问题矩阵。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结构到跨学科结构。在问题化学习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有价值的地方。

宝山区有一个教研员带领一支队伍,原来只有10多个人,现在130多个人做了13年。去年我把这个成果推到中国教育学会,让他在中国教育学会的年会上去说,我们怎么进行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在94个课题中间,专家盲审中间得分第一。

关于情景化教学

问题往往是在真实的情景里面产生的。所以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如果按照这个路径看,我们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关于素养课程的两种设计

关于单元设计

单元是指依一定的目标、主题所构成的学科和生活模块。单元可分为学科单元和生活单元,前者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为基础,遵循学科框架原则组织学习;后者重学习者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师生的合作展开学习。

问题、情景是让孩子体验,因此孩子在这个单元里面,一定有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希望这个单元设计是包括了学科单元跟生活单元的。

生活单元是重视学习的生活经验,通过师生实践跟合作展开学习。我知道IB课程、很多课程里面非常重视这个,我希望能够通过国际课程,在实施国际课程中间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单元设计有助于改变学习过程中知识碎片化和去生活化的弊病。要在课程设计中不再单纯将知识点和技能作为全部学习目标,而是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的学科素养出发,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展开思考与探究活动。

关于学科活动设计

这个“活动”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学这门课程是通过亲身经历,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这样就能够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微信图片_20170620120447.jpg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

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它学科,比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等。

微信图片_20170620120525.jpg

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

原来大量的学科课程,现在要强调跨学科发展。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逻辑体系开发的,跨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去开发的,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因此跨学科课程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真实体验,是让他积累经验,让他面对问题,让调动已经学过的书本知识进行问题的总结。

跨学科课程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就提出“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刚才讲的这些,其实在IB课程里面都看到了。说实话,国际高中课程,很多国家做的并不好。

面向未来的课程,它将走向何方?

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重在中西课程的整合和创新中,凸显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心新、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沟通能力。

随着整个世界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中心”一定会淡出舞台,“全人教育”一定会占据核心。也许到那个时候,你刚才讲的“我们这个好像还很难改”,逼得我们不得不这样改。时间其实不多的,学校的教育价值一定不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而是价值观的塑造上,这个时代很快会来临。

谢谢大家!

注:此次讲话发表于“2017全国国际课程改革与建设高峰论坛”。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一直被强调的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做才不是空喊口号?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