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假如你是教育部部长,你会为了什么去建一所学校?

作者:Peter Gray 发布时间:

假如你是教育部部长,你会为了什么去建一所学校?

作者:Peter Gray 发布时间:

摘要:让一个孩子一生带着走的能力到底有哪些?

微信图片_20170623084347.jpg

现在,假如你是一国的教育部部长,负责从头开始开发、设计一套新的教育系统。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首先你要弄明白的问题可能就是:确立学校存在的目的。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建立学校?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Peter Gray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研究教育发展的生理基础,目前在波士顿学院担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心理学》一书,被众多藤校指定为心理学教科书并且这本书目前已被再版了六次。

针对文章开头的问题,Peter Gray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网站上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向他的读者们广泛征集答案。他一共得到了大约170位读者的回复,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来阅读所有的陈述,并且还做了定性分析。

其实所谓定性分析也很简单,就是把那些回复里看起来相似的词合并同类项,统计在一起。这样,他就得到了九份不同的清单,每一份都代表了学校教育可能的目的。

最后这九份清单被分成三大类,分别代表了三个看似不同、却彼此重叠的需求集合,它们分别是:

  • 1. 孩子即时性的、日常需求;

  • 2. 孩子长期的、面向未来需求;

  • 3. 社会的长远需求。

孩子内心深处的学习需求,我们却偏偏忽视了

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学校教育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这个结论看起来是如此的正确,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了眼前的东西。

在Peter的调研中,有很多读者都认为理想中的学校,应该关注儿童的即时需求,对此Peter也大感惊讶。

但经过深思,他意识到其实这没什么好惊讶的。因为会关注这个问题的读者显然都不是典型的教育工作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那些拒绝接受典型学校教育的人。

一位读者在回复里写道:

“除非学校可以提供那些家庭或社区没办法提供的支持,否则我真的不知道,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生活看成是你可以做好一切准备的事呢?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如果要使学校存在有意义,除非它能解决孩子们当下感兴趣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是无法在家里或社区里实现的,非去学校不可。”

另一位读者写道:“学校教育的目的本就应该满足孩子的需要。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传统的教育方法忽略了除去最高层次以外的所有需求。学校应该:

  • 1. 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 2. 有足够的食物、避所和玩的空间;

  • 3. 有稳定关系的人喜欢和爱孩子;

  • 4. 保护孩子的人权。”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应该由家庭来提供吗?但事实上,现实中许多家庭并不能提供所有上述的条件,甚至一些家庭能为孩子提供的非常少。当今社会,父母双方都在工作的占大多数,或者至少有一方在工作,显然孩子们需要有人在白天看护他们。

调研显示,很多人都认为:学校应该是让孩子感到安全、受到保护和尊重的地方;学校也应该是孩子可以尽情玩耍的地方,在学校他们能够得到快乐并获得大量的身体锻炼。还有人强调了学校中互相关心的人际关系的价值。除此之外,学校还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孩子应在其中体验到成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而不仅仅局限在家庭的小空间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大类中,还有一部分读者最关心的是孩子内心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需求。

与传统的教育观点不同,这些人并不认为,孩子必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措施才能强制或诱导其学习,或者说此时此刻的学校教育是为了他们的未来做准备。因为探索和学习本身就发自于人类内在的诉求,而学校教育理应顺应孩子的本能。

有很多读者认为,顺应孩子对学习本能的需求应该是学校的主要功能。孩子们需要具备发现和追求自己兴趣的能力,以方便他们找到自己未来在世界中的位置。

而事实上,满足孩子当下的需求与我们常常说的为未来做准备并不矛盾。因为一旦孩子的学习渴望被满足,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在此过程中,发展各项能力,而且还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不仅更有成就感,而且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并非被动填塞。同样的道理,我们一直颇为诟病的应试教育,或许正是忽略了孩子即时性的学习需求,而硬塞给他们所谓能够适应未来的知识和技能。

让孩子一生带着走的能力到底有哪些?

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总是非常喜欢说,“学校是为了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这句话,就会发现英文里的这句话是被动时态,也就是说学生们是学校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从来都不是主动学习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Peter的调研中,大多数读者仍然认为自我驱动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他们把理想的学校描述为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的环境,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成年人的帮助,引导他们学习和发展,为了未来更健康、幸福地生活。

读者们列出了一长串的技能、知识、态度和性格特征,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学校应该帮助孩子获得的。这些特质被Peter分成了六类。

第一类是人们提到最多的发现自身性格特质和自我理解。

就像苏格拉底说得那样,许多读者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了解自己。这其中包括了对自己的才能、兴趣和生活目标的认识。在这一类别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目标:认识到个人责任、充实生活和提高生活热情、坚韧的精神,应对挫折和抉择的能力、谦逊的品质、是否值得信赖以及幽默感。

第二类则是我们通常在课堂学习中强调最多的能力: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这其中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识别和解决问的能力;独立思考;智商和智慧;经验反思及科学验证;决策能力;以及设计和执行项目的能力。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人们不断地提到这些词,原因正是,它们是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所绕不开的关卡,也是真正能够在未来帮到孩子的核心素养。

第三类是社交能力,或许我们也能把其视为情商的一种体现。这其中包括广义的社交能力;与他人合作或协作的能力;解决冲突的技能;沟通技巧;维持稳定关系和友谊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很显然,这些软技能都是相当实用的,无论是在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是职场中都十分关键。

第四类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可以引申到我们常说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热爱和渴望学习;强烈的好奇心(14)和独立学习能力(8)。

有趣的是,对第五类传统学科技能,人们似乎并不买账。只有极少数读者将阅读、写作或数学视为孩子真正需要获得的技能。

对此,Peter的猜测是,这些相对较少提及的学科技能,或许更多地与读者本身的看法有关,即如今的学校教育在这些科目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使它们普遍成为了孩子思想上的负担,天然地觉得学起来很困难。而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在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会很自然地成为有读写能力的人,并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传统学科领域发展自己的兴趣。

第六个子类——实用生活技能和知识被较少提及,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这似乎也从来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不过也有一两个读者建议,学徒制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探索工作机会和获得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真的涉及到孩子的未来发展,大家的思路还是很清楚的,孩子先充分地认识自己,并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还能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这难道不是理想的学校教育成果吗?至于其他那些教育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嘛?

我们的社会又对孩子提出了哪些长远要求?

我们常常说,教育不应该脱离社会,终有一天,孩子会成为社会人。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服务于个人的需求,也需要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或许放在过去,人们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顺从的公民、优秀的工人和爱国者,但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更多地关注公民教育:如何使自己及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幸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观点,有同理心和道德感,以及促进世界和平和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样的宏大议题。

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不正是许多被认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优质教育所倡导的吗?未来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要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身份,去参与身边的各种议题,让他们提前开始努力,或许是学校教育可以做的事。

而在这个调查中,最应该令我们感叹的是,其实大多数人都还是会把孩子当下的学习需求和探索欲摆在第一位,而所谓面向未来的技能或是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发展过程。就像一个读者说的那样,生活难道是你做好准备就一定会保证成功的吗?孩子正在体验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

原文出自《大西洋月刊》,作者 Peter Gray ,原文标题:Ideal Purposes of Schools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编译、整理:孙鲁妮 吴妍娇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假如你是教育部部长,你会为了什么去建一所学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