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Aha | 为什么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改变却很少真的发生?

作者:周贤 发布时间:

Aha | 为什么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改变却很少真的发生?

作者:周贤 发布时间:

摘要:你的教育创业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london-143030_960_720.jpg

(来源:pixabay)

一周前,在伦敦少有的连续炙热天气中,我和 Aha 学院的同事大汗淋漓的穿行在 EdTech 全球教育大会暨伦敦教育周的各个会场之间。从教育到科技,从创业到投资,从传统的K12体制转变到终生学习的机会 …… 如果说不远处的未来世界是由 “人文与科技的各种交汇点” 联结而成,毋庸置疑, “ Ed(ucation)+Tech ” 就是其中最炫目的场域之一。

与惯常一样,我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教育创业这个维度。从大会本身各种各种的 Demo Show,到去欧洲各个教育加速器同行的办公室交流,一周内我密集的接触了超过五十家教育创业团队。和在中国遇到的创业团队一样,当介绍起自己的项目时,每个创业者眼中都闪烁着晶莹的亮光 -- 创业,既燃烧着自己,也感染着他人;而与教育有关的创业,更是在火光中加入了许多理想的催化剂, 颜色也变得分外动人。

与此同时,这些交流也引发我思考起另外一个问题:比起一般的创业、消费领域,天然带有理想色彩和社会属性的教育创业,理应有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然而,这几年看下来,真正的 “系统创新” 或者 “模式创新” 却较为少见。这样的少见,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类似的。和英国加速器同行们探讨这个问题,有人归纳原因为教育体系本身的僵化程度太难突破;也有人认为,(与其他领域,特别是互联网或者纯消费领域相比)教育创业确实 “时间长、收益慢”,由此很难吸引那些最厉害的创业者;还有人说,教育创业的价值实现链条错综复杂,小团队改造一个小的切角容易入手和见效 .... 

是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外部原因。那么,有没有创业者内在的原因呢?比如他们创业的起点或者创业的逻辑,会不会也有需要重新挑战或者思考的地方?

我把看到的几十家教育创业想法简要提炼一下,大致可以归入下列三类:

 第一类:LEGO 型创业产品 

3.pic.jpg

这一类的创业反映出林林总总的想法,也已经有了很多蛮有趣的样品,但我们很难说它究竟是一个玩具、还是一个教具,还是真正的教育:比如可以拆解的机器人、通过蓝牙控制的无人机、能够帮助孩子学习编程的不插电积木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几乎任何一个技术更新的角度,都可以产生一个新的产品。

为什么他们能够作为教育产品?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很类似的:激发孩子们思考、让孩子们能真正动手、可以促进小组协作式的学习等等;同时通过各种操作平台,如 App 或者指导手册等,减少协作方(如家长或老师)的压力或者降低协作者的能力要求。

这些产品的操作方式也很类似:由一个 App/操作手册来布置任务,用户(往往是孩子)根据任务和步骤来完成初步搭建,逐渐形成更为复杂的作品(并以复杂程度来评估学习能力);老师或家长,根据操作手册来指导流程,引发反思,并鼓励孩子们合作等等。

有意思的是:好几个创业团队的起步,都是从产品众筹平台 “ Kickstarter”  开始,并通过有情怀有趣味的产品预售视频,获得了年轻家长们的热捧。

由此,这一类产品的起初销售量往往都很不错,在社交传播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也不低。这类产品有的是家长购买,有的是朋友送礼的佳品,还有一些进入了少部分学校渠道(由学校买单),作为创新课程的一部分。

我的疑惑在于:这是一个玩具,还是一个教具(单向度产品),还是能够支持教育发生的整套产品呢?就像 LEGO,虽然大家都知道 LEGO 也能产生很多教育功能,但是我们很难把 LEGO 归纳到教育产品中去。

这一类产品,孩子们都会很喜欢(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家长也很乐意购买。但是无论是学习发生的过程,学习递进的维度,还是评估的角度,似乎都有点弱。

举个例子:这一类产品大部分和真实世界没有太多的交集。App 里所布置的任务,往往是一个系统先行设定、无须和第三方环境发生接触的问题(如完成一个模型的搭建,或总在一个固定场所如教室或客厅进行);学习能力提升的指标,是能够搭建难度更高的 “复杂”(Complicated)作品,如从简单的一座桥到一座50层大楼的进阶;而非 “错综复杂”  (Complex) 的作品。

各位了解社会创新的小伙伴都知道,Complicated 问题,涉及的仅仅是钟表类问题(也就是说:你把钟表元件拆分了,依然能够照原样拼回。难度的区别仅仅是在100个零件的手表,还是1000个零件的手表而已)。而生活中大量的问题,其实属于 Complex 问题:错综复杂,多重交互,不能完全拆分,更不能原样拼回。这样的问题所涉及到的思考和引导将更为重要。

同样的,这类产品的宣传页中,无一例外都会提到 “提倡团队分组、提高协作能力” 之类的功能。但从具体形式上看,也就是简单的按照任务分组,或者设定团队共同任务之类,较少更为深入的设计和内容。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类的产品创始团队,很多是以 “技术达人”  和 “媒体背景” 为主,较少教育/学习/认知领域出身的。有一个团队,推出的两位核心创始人,一个是UI(交互设计),一个是全栈开发工程师。我询问是否有教育背景,对方回答我:“我们认为只要孩子会玩这个(产品),很多学习行为就会自然发生。” 当我进一步询问: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如何展示,团队协作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有水准不一致或者能力矛盾如何应对,对方便很难说得上来了。

同时,在我看来,这一类 LEGO 型创业团队需要尽快弄清楚两个问题:

1)由 Kickstarter 上引发的第一波用户,是否是自己真正的核心用户或者早期用户?

4.pic.jpg

在众筹网站上,为情怀,为有趣,为新鲜而凑一把热闹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就是买一个 “新鲜体验感” 而已。对于那个创业的恒久问题—— “我们究竟是为了谁,解决了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 ,这些人往往并不能给予创业者准确的反馈,反而多了一些迷惑性。

2)这一类产品的持续影响力在哪里?人们会不会只购买一次就走了?

我问一些创业者这个问题,好几个都回答:用户会升级/会在App内购新功能/会购买我们的衍生产品 .... 

但是,如果我加上一个为什么在前面,(为什么用户会升级/为什么会在App内购新功能/为什么会购买我们的衍生产品)恐怕很多团队也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真正的去测试过自己的假设。

总结:LEGO 型教育产品的特点是用户友好(User-Friendly),玩得最开心的是小朋友们。 

第二类:公文型创业产品

5.pic.jpg

我们先来看看 “公文” 是什么:

公文 (Kumon) 辅导曾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教育加盟模式,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虽然最早开始于1958年的日本,看起来非常古老,但是其原理完全可以套用最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一个时髦词:“自适应学习” 。

“公文式学习法” 主要以理科数学为主,其核心就是一套极度细化的分级题库。从最基本的计算到微积分,这套方法其实就是12级每级200页的梯度细化练习。让学生 “无须他人指导,只要自主练题 ” 。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可以不断自行上阶,如果答案不对,退回类似梯度的题库,重新再做,直到正确为止。(大家对这套理论是不是有点眼熟?)

公文的优点是确实有一套相对科学记忆的梯度进阶方式,帮助孩子 “自做题、自监督、自进阶”,根据自己的节奏不断调整。所以,也有小学生通过公文学习法一步步自学到微积分的例子。同时,大大降低了对教室里老师的要求:老师不需要懂数学的讲解细节,只需要了解做题进度、给予学生适当激励。也是这个特点,公文加盟系统鼓励的是 “家庭妇女都可以在自己的社区里办一个公文教室” ,加盟成本和运作和起点都很低。

(注:以上公文学习法的介绍参考来自芥末堆投稿作者许贤彬文章。微信号 rex_xu)。

说白了,公文型创业的关键就是 “核心题库+自适应做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模式前面可以加上一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修饰词,比如 “云题库 + 个性化评估 + 机器助教” 等等。同时,技术的更新正大幅提升此类模式的效率。相比“公文模式”由人手动来编写题库,现在机器的效率高太多了。语言和数学这两类最受家长和学校重视的学科,成为最适合这种模式的领域。

但是,做题是否等于思考?记忆是否等于智商?这样的所谓 “自适应” 是否等于 “个性化” ?这样的方式是否能够 “培养智识” ?众说纷芸。与第一类 “LEGO型创业者” 往往出自技术达人相反,“公文式产品” 的创业团队大多都有很好的教育研究背景,也有很多的效果评估材料不断推出。 

当然,这样的模式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的确很容易看出效果。对于客户(家长和学校)而言,教学容易观测、评估指标明确、应对考试效果良好。对于投资者而言,刚需 + 巨大的市场规模,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成本综合效应远超其他产品模式。这样的创业产品,凡是能够看到一点市场数据和技术含量的,都能够被资本所追捧。我和同事开玩笑说:“看了一圈教育创新产品,原来到处都是猿题库。” 

总结:“公文型” 教育产品的特点是客户友好——家长最愿意购买(Customer-Friendly),投资人也喜欢( VC-Friendly )。

第三类:HR 型创业产品

6.pic.jpg

这一类产品出现得也比较多,比如:帮助传统学校里的老师上下班打卡、批改作业、优化课件、布置任务、同僚互通信息等等。这一类产品我就不一一多说了,简而言之就是企业里 HR 功能在线化,或者就是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的不断更新换代。功能更好,交互更佳,选择更多。形式都变了,效率更高了,就是核心本质没有变——把现在的老师的工作模式和学校的管理模式做得更有效。在目前英国政府大力推动 “科技化社会” 的大背景下,英国公办学校里对采购此类产品表现积极。

总结:“HR型” 教育产品的特点是渠道友好(Channel- Friendly)。

教育创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看一个领域是否繁荣,很重要的维度是参与者的数量是否增加、产品切入角度是否足够多元,以及解决方案的技术匹配度是否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创业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全球性的繁荣,传统投资也日益看重这个市场。

7.pic.jpg

然而,如果我们从创新,特别是颠覆式创新,以及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系统性改变的角度来看,教育创业的繁荣更多体现在数量上,而非质量上。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这种现象的背后,除了外在原因,有没有教育创业者内在的原因呢?比如他们创业的起点或者创业的逻辑,会不会也有需要重新挑战或者思考的地方?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最近很红的一个概念:第一性思维(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第一性思维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都存在 ‘第一性’ 。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 A first principle is a basic,foundational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that cannot be deduced from any other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

回到创业的世界,第一性原理被一位有名的创业者再度诠释,并知行合一的执行到底。这位创业者在四个不同领域都有颠覆性创新:金融支付PayPal (类似支付宝)、电动汽车特斯拉、SpaceX 低成本人造卫星、太阳城(能源创新)。他就是艾隆 · 马斯克 (Elon Musk)。

8.pic.jpg

马斯克是这么阐述他所认为的第一性原理的:

“ 我们运用 ‘第一性思维’ 而不是 ‘类比性思维’ 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 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ason from first principles rather than byanalogy. The normal way we conduct our lives is we reason by analogy. We aredoing this because it’s like something else that was done, or it is like whatother people are doing. [With firstprinciples]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truths … and thenreason up from there. — ElonMusk, on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马斯克所作的四次创业,都是直接从最核心的问题开始着手,然后一步步解决它。而绝大部分人,包括绝大部分创业者用的方式是类推/类比 (Analogy):“ 比如面对同样的事情,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过去原本是怎么样的,我只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或者比过去更好一点” 。

说得更直白一点,第一性思维就是在不断应对变化的同时,思考究竟有什么根本性的东西是始终不变的?( 注:这里是指对于物理世界和客观事物的思考。个人的情怀和理想——也就是所谓的 “初心” 不在这个讨论范畴。)

亚马逊的创始人和CEO Jeff Bezos 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

“ 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 ‘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在亚马逊的零售业务中,我们知道消费者会想要更低价格的产品,10年后仍然如此。他们想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选择。很难想像,会有顾客在10年后跑来和我说:‘Jeff,我喜欢亚马逊,但你们的价格能不能贵一点,或者到货时间再慢一点。’

所以我们将精力放到这些不变的事物上,我们知道现在在上面投入的精力,会在10年里和10年后持续不断的让我们获益。当你发现了一个对的事情,甚至10年后依然如一,那么它就值得你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此。”

其实类推是创业或创新很好的切入口,能够更快的找到着手行动的地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马斯克。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在做类似的创业,类似的模式,只是在具体细节上你追我赶,那也是一个很无趣,更没有未来的世界。

问题在于,尤其对于教育创业者而言,我们往往太快地看重 “类推出来” 的新主意、新产品(如某个新科技、某种新教学方法、某类新平台上的机会等等),却很少有时间去深入思考:“我作为一个教育创业者,自身对于教育、学习和未来人类发展有关的第一性原理的认识是什么?”

举例来说,我所认识的创业者当中,有些创业多年,一直都在忙忙叨叨地尝试着各种各样 “看起来有希望、有意思、有价值” 的浅层主意。每见Ta一次,就会激动的和我说起某个新想法新动作 ….  但是细谈下去,却依然不能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本身和未来的深度思考。

所以:也许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

— 如果10年是一个周期,那么引领我在这个周期里创业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

— 我自己对教育的认知,是真的经过深入的综合思考而来,还是从某本书某个大V身上不假思索的借鉴而来?

— 我有没有把个人的情怀或者理想,与真正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或未来发展的分析混淆起来?

— 我现在的创业动作是围绕和趋近这个基本思考呢,还是人云亦云,被市场、被风声、被看似眼前的机会推着走?

— 有什么决策点是违背了这条原理了的吗?或者目前做得并不完全,需要我更全力突破的?

各位致力于教育变革的创业者们,你思考过自己教育创业的第一性原理吗?你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吗?期待你和我们分享。

本文转载自Aha社会创新学院 作者 周贤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Aha社会创新学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Aha社会创新学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Aha | 为什么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改变却很少真的发生?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