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看过了芬兰父母的教养目标,才知道全球热捧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儿

作者:文丹 发布时间:

看过了芬兰父母的教养目标,才知道全球热捧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儿

作者:文丹 发布时间:

摘要:芬兰家长会跟孩子一起做饭,他们认为这是生活教育最好的时刻

【荐文】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教育创新中一直摸索的话题。芬兰教育的脱颖而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曾为上海教师,现在芬兰养育儿子,留学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系的文丹,在下文中介绍了芬兰权威媒体《赫尔辛基报》对两万名父母的调查报告,他们最在意孩子的五件事中,没有一项与学习成绩有关。读完下面这篇文章,反观我们对孩子的苛求,可能一直忽略了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问过很多芬兰父母:“你最关心孩子什么?”,大多数人给我的回应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同龄玩伴,有足够的时间户外运动。

“还有呢?”

“没有了。”

“学业呢?”

“那是教师的职责啊,他们是教育专业人才,我们相信教师能把孩子教好。”

我始终不相信芬兰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能这么简单。直到我读到芬兰权威媒体《赫尔辛基报》的调查报告。他们对全芬兰的家长进行抽样调查,请20000名芬兰家长回答了《什么是好父母》的问卷。看完这份研究报告,我才明白我的芬兰朋友们没有隐瞒,没有骗我。据调查结果显示,芬兰父母最在意孩子这五件事——

  • 兴趣爱好

  • 孩子玩的电脑游戏和社交软件

  • 运动

  • 全家人一起吃饭

  • 社交能力

具体来说,大多数的芬兰爸妈认为: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应该帮孩子找到与他年纪相仿的同伴;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孩子在玩的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爸妈自己也该花时间了解;以及孩子每天要运动至少两小时。

640.webp.jpg

No.5培养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报告里说,61%的芬兰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至少一种兴趣爱好。细数我身边的芬兰家长朋友们,还真是这样,他们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可谓从婴儿开始:

宝宝4个月,去音乐班;5、6个月,去游泳班;

从1岁到初中毕业,在学校学做手工;

4岁开始,可以去上1300小时的基础建筑班;

……

更别提骑马、曲棍球、地板球、童子军、滑雪滑冰等各种兴趣班。甚至,在妈妈怀孕时,就可以给宝宝报名“婴儿阅读俱乐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说白了,芬兰父母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丝毫不低于中国父母让孩子上“才艺班”,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孩子要玩得开心,后者强调孩子要掌握一项技能或才艺,这项技能或才艺要有用。

这就是中芬家长的一个区别:芬兰家长希望孩子是“为兴趣而学”,而不是“为才艺而学”。这样孩子不仅少了“为学而学”的压力,也少了“为才艺而学”背后那种相较高低的竞争心态。

我一个芬兰朋友Marianne就是这样把女儿养育到了4岁,她说,“在女儿5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带她去上游泳班。教练告诉我,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生就有闭气反射,能很快学习潜水,6个月之后,闭气反射能力会下降,学习潜水就很难了。我不在乎她能否学会潜水、游泳这些技能,我在乎的是她从小不怕水,喜欢在水里嬉戏,与水做朋友。芬兰湖多,希望她长大后热爱湖泊,热爱去湖里游泳。”

“如果兴趣班,能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痴迷的地方,这会是孩子一生的内驱力。”Marianne做了补充,我告诉她,在汉字里“痴”的下面是“知”。真正的痴迷,一定是对自己有认知、有了解。

另外,芬兰家长还认为“兴趣班”可以滋养孩子的生命,甚至滋养孩子的创造力。就拿深受芬兰青少年喜爱的建筑兴趣班来说,4岁到19岁的孩子,可以上满1300小时基础建筑教育,而家长给孩子报名建筑班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建筑”“玩空间建构”“玩想象力”。

建筑学校的校长Pihla Meskanen回应: “这个时数其实很少,我们不可能教会孩子关于建筑的一切,所以课程中最重要的事,从来不是一定要孩子学会什么,而是培养孩子们对建筑的兴趣。”  

Pihla校长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就像我,我小时候学芭蕾、学画画、我从来没想到我会成为建筑师,结果我现在竟然从事建筑教育。生命中接触的所有事物,都会累积成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每一步,都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所以让孩子学建筑,只是多打开一扇窗,多提供孩子生命养分、创造力的养分。”

不过,也有一些芬兰家长提到“兴趣班”很生气:“芬兰比较注重机会平等,我们的孩子希望自己可以获得跟同龄人一样的机会,如果我不送他去兴趣班,就显得对他特别不公平,这其实也给我很大的经济压力。”

No.4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游戏和社交软件

根据报告,有72%的芬兰父母认为,孩子在玩的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爸妈自己也该花时间了解。芬兰父母这样的态度让我很意外:在阻止小孩做一件事之前,自己先了解下那件事。

一项来自欧盟的调查,EU Kids Online,询问了芬兰小孩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自己用电脑做过些什么事情?

  • 84%的小孩玩过单机游戏;

  • 82%的小孩看过视频;

  • 72%的小孩收发过邮件;

  • 72%的小孩做过家庭作业

  • 66%的小孩玩过社交网络

所以,电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我们沉迷于游戏,浪费了时间,但另一方面,又是学习的工具,是未来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芬兰家长看来,与其完全阻止小孩用电脑,不如在自己的了解和监管下,培养小孩的电脑使用能力,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成长。

玩电脑游戏和使用社交媒体,并不天然是不好的,适当的玩下游戏,有助于放松,也有助于训练小孩的手眼协调能力,适当的使用社交媒体,与同伴加强联系,促进小孩社交能力的成长。所以,只要管理得当,对小孩的学习与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另一项来自芬兰的调查,Children' s Media Barometer,显示:86%的芬兰父母(小孩3到8岁)报告他们会管理小孩的电脑使用,而且管理的方式很多样化。有的是限制使用时间长度,有的是在规定时间才能使用,还有的是看他们会访问哪些网站,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主页和群组,他们有哪些社交媒体朋友,他们都在网络上聊了什么。

更有平等交流式的管理方式:94%的父母(小孩9到12岁)说他们会与孩子聊自己上网做了什么。

芬兰2014年新的课程大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七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走向21世纪人才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小孩开始用电脑时,你是选择阻止他,还是在你的监督下培养他更好地使用习惯和能力?芬兰父母很显然选择了后者。

EU Kids Online报告表明,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芬兰孩子玩互联网起步早、使用频率高,但最重要的是,芬兰孩子的电脑技术能力是欧盟最好,对于技术风险和错误信息的甄别能力也是最强。

No.3每天至少运动2小时

芬兰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全球最多,这在《什么是好父母》的调查报告中也体现出来:78%的芬兰父母提出孩子每天要运动至少两小时。我们都知道运动很重要,但很难有像芬兰父母这样要求孩子每天至少运动两小时的。

芬兰人是来自森林乡野的孩子,他们春天在树林里散步,夏天在湖里游泳,秋天在森里里远足,冬天在大自然中滑雪、滑冰,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芬兰人俨然以这种原始又自然的“土”方式生活着,而这种“土”又是真正地接触土地,融入大自然。芬兰孩子每天在大自然中奔跑、追逐、游戏。

关键是,无论零下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户外活动大都是照常进行。他们不怕冷、不怕晒、不怕危险吗?

我接触过的芬兰老师和家长,都告诉我,零下十度以上,只要衣服穿得结实、保暖,随时可在雪地里打滚。太阳毒辣的时候,孩子会带着帽子和墨镜在沙地里铲土,冷和晒,都不是问题。

那么危险呢?我亲眼看到1岁的芬兰小孩在沙池里吃沙子,妈妈站在旁边,无动于衷。我试探性地问她:“孩子吃沙子,你看见了吗?”她很淡然地说:“我知道,没关系的,他多吃几次就知道沙子不好吃了,他需要通过品尝、尝试、自己做判断。相反,如果他每次想吃的时候,我都阻止他,是阻碍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不但不能制止他的行为,他下次还会继续吃。”

将这些尝试和危险视为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因偶尔的吃亏、擦伤、碰伤、而放弃孩子们锻炼的机会。户外环境虽有险度,有难度,但孩子从小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适应。相比孩子们的发展,只要风险是基本可控的,就去做。

No.2全家人一起吃饭

我没想到,吃饭这件小事,竟然占了84%芬兰父母的支持率,他们明确表示“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

当我问及芬兰家庭的妈妈,为什么芬兰人如此注重这个,她的回答让我意外又认同:“「教养」与「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是心智上的「教」还是身体上的「养」,都不该是从每日作息中被拆出来检视的特殊议题,而是亲子共同生活的每分每秒。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活给孩子看,孩子会带着这些「生活印象」去建构他们自己的人生,甚至建构他们的家庭。”

这对我触动很大:教养,不是成人站在知识和经验的高地上,去教育孩子,而是以身作则,活给孩子看。所以——

  • 芬兰家长会跟孩子一起做饭,他们认为这是生活教育最好的时刻;

  • 会跟孩子讨论工资水平,商量最近的家庭开支,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 甚至有一半的芬兰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被提供一周多次去超市购买食物的机会,了解现在的物价,形成良好的消费观。

No.1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最让芬兰父母在意的事,竟然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在《什么是好父母》的问卷中,有94%的父母强调应该帮孩子找到与他年纪相仿的同伴,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前面提到的兴趣班,其实在芬兰家长看来,不仅仅是培养兴趣滋养生命,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可以让孩子在互动活动中交到真正的朋友。

我芬兰家庭的女儿Milana告诉我她喜欢去马术学校。她今年14岁,每次提及骑马,都兴趣盎然,"我在马术学校,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我们会一起讨论YouTube上好玩的骑马视频,一起手工制作布艺马头。"

Milana妈妈对女儿去兴趣班则看得更远:“我当然希望这项爱好能陪伴她一生,这对她的生命与人生都会是很好的启发。另外,我相信骑马会让她结交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交换观点、相伴成长。甚至,拥有自己热爱的人,不管到了哪个年纪都容易交朋友,都不会觉得生活无味,即使到60岁,也不会停止成长。”

赫尔辛基市少年事务处的负责人Tommi Laitio也曾说过:"大部分芬兰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让我们基于话题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高质量的讨论和分享;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也让孩子在遇到同龄人时,清楚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或可能性的职责。”

至于学业,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没有出现,也没有芬兰爸妈特别提及。

芬兰父母的教养目标

为什么芬兰父母最关心的是这五项内容呢?归根到底,正如一项来自爱沙尼亚和瑞典研究者的调查表明:“芬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目标主要有两块:一希望孩子做最好的自己(48% 芬兰父母选择此项);二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34% )。”

什么是做最好的自己(Self-Maximization)?就是做独立自主的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芬兰父母那么重视兴趣的培养,那么关心他们的运动,那么在意自己先去了解小孩在玩什么。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有自信的,是有生活的自主权的,是独立的,是充满好奇和快乐的。自然,不能滥用自己的父母权威去压制他们,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芬兰父母眼中,孩子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还是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的统一体,这就离不开人际交往与合作。因此,芬兰家长重视孩子与他人的联系,要求小孩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同理心、对人友好等。这样,或许才是一个更好的“和谐”社会。

至于学习成绩,只有3%的芬兰父母把它当作自己的教养目标,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上,很容易黯然失色,反倒不如培养一些优秀的品质:坚韧、诚实、勤勉等来得重要。

芬兰父母对学习成绩“不争”的心态,一方面让孩子有了幸福的童年,天性和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芬兰孩子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人群,但一定是最独特的自己;相反,我们总是在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精英,这就让孩子有了更多的倦怠、更多的焦虑、更多的压力。

另外,这种“不争”,也让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更友好,对教师的能力更信任。

一位芬兰妈妈说:“我和很多芬兰家长一样,都为芬兰的教师队伍自豪,我相信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爱心,这其实也让我的生活更简单。我儿子今年二年级,我基本不过问他的学业,每个星期我最多看一下家校共享的课表系统,看看他这一周有哪些课、哪些活动”。

在谈及她对教师的期待时,她郑重地说明:“教师更像是我的朋友,我会去了解教师本身是什么样的人,ta对教育的思考是什么,对我的孩子有哪些观察,在我和老师的这样互动中,我相信孩子也能感受到对老师的信任。”芬兰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背后,其实是相信人能各司其职,家庭有家庭的义务,学校有学校的责任,都为孩子提供自由的成长空间。

芬兰家长的教养目标,并不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多么出神入化的家教指南,而更多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教育哲学:当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普通人,都在做最好的自己,这个国家一样具有“竞争力”。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看过了芬兰父母的教养目标,才知道全球热捧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儿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