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14岁就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这两位少年作家透露了高效阅读的秘笈

作者: 发布时间:

14岁就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这两位少年作家透露了高效阅读的秘笈

作者: 发布时间:

摘要:你十四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你十四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640CAJXZA4X.jpg

丁坚容(左)和席时雍(右)

上面的这两个男孩,14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人性在战争中会遭受怎样的考验?”等问题了。他们俩还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写成了一本战争题材的小说《光明与黑暗之书》,这篇4万字的小说在去年出版了。他们的最新作品最近也刚刚完成,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预计明年出版。

他们是来自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丁坚容和席时雍,一个即将进入包校的十年级,一个刚到美国的宾夕尼亚州读高中。

640CA824BM6.jpg

《光明与黑暗之书》内页

《光明与黑暗之书》是以发生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的故事,可以想象,写这样一种题材,需要大量地阅读历史文献和各类书籍。好在他们热爱阅读,也热爱历史。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对阅读和历史的热爱,才有了最初的动机去写这样一篇小说。

丁坚容每个月至少看6本书,而席时雍则更多。当问起阅读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阅读让他们得以用更多元的视角去辩证地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并且有能力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

这句话从两个15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我又惊讶又感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被信息的洪流裹挟着,动弹不得。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经常被动地接受一些观点,于是开始懒于思考,更无底气去反驳。纯粹的书本阅读,如今竟成了一件矜贵的事儿。而这两位少年,则在浪潮之中逆向而行,坚持从书中得到真正的见解。

谈到阅读这件事,两位“少年作家”都兴奋不已,还向我透露了各自独特的阅读方法。对于如何抵御网络对阅读的侵蚀,他们认为,正是因为网络泛滥以及能够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越来越多,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15岁少年的哲思:正义与邪恶?不存在的

大家有没有觉得席时雍同学有些眼熟?没错,他和他的创意写作老师熊德勇曾来到过外滩教育的微课栏目,给大家上了一堂来自包校的创意写作课。席同学微课直播时毫不怯场,在镜头面前自信得体,侃侃而谈,完全一副“精英范”,当时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孩子完全不像刚刚初中毕业啊。

640.jpg

席时雍(右)做客外滩微课

与丁坚容同学收集时是第一次见面,他看起来比“精英范”的席同学腼腆,但交谈起来你会发现,与席同学一样,他的阅读之广,思维之深,令外滩君都不禁啧啧称奇。

丁同学语速极快,我总是需要高度集中才能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你能明显感觉到,这是因为在说话时他的思维正在飞速的运转,各种想法在他的脑袋里碰撞着发出呲呲的火花,而语言的速度明显是跟不上他思维的速度的。

两个人合写一部小说,这并不多见。“我们俩是很好的朋友,兴趣爱好也非常相似。既然我们想写的题材内容都差不多,于是索性一起写了。我们只能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去写,一人负责一部分,效率也更高。”

在问及为什么会写《光明与黑暗之书》这样一部关于战争、人性题材的小说,席时雍回答说:“大多数男生都对军事史,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战役和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而我们不仅仅是有兴趣,还会买书来看。这样一来,我们把兴趣变成一种学术上的探索,会发现实际上历史,包括我们对战争的兴趣,其实还是有很多学问可以慢慢去钻研和写的。”

丁坚容则从正义和邪恶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从八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在想,正义到底存不存在?我们平时电影戏剧里总是刻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种理念其实是不对的。在创作《光明与黑暗之书》的过程中,我们也曾想过要脸谱化地将法国军队塑造成正义的一方,德国军队塑造成邪恶的一方,但当我们阅读了大量关于这场战争的史实资料,我们发现战争中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生活中也是同理。”

阅读,是一个摘下有色眼镜的过程

暑假期间,丁坚容一个月看了6本书,而席时雍则说暑假可能已经看了十几二十本。看到我惊诧的表情,席时雍笑着说:“可能因为马上要到美国去了,比较闲。”

席时雍和丁坚容都是从小就爱看书。席时雍说:“小时候我爸爸总是‘嘲讽’我说,小屁孩什么书都没读过,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我爸爸的意思是,你随便说话没问题,但想要说服别人话,必须得懂才行。我就说,那你懂啊。他说我读过书了我当然懂。我说那我读一遍,我肯懂得比你多。”

丁坚容则说他小时候是个有点内向的孩子,他不爱不出去玩,“我觉得书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会跟我玩。后来我不内向了,有电脑了,我还是喜欢看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跟和很多这个年纪的男孩一样,我也很喜欢玩游戏。但书给我的充实感跟游戏是不一样的。”

面对两个对阅读如此热爱的孩子,我忍不住地问,阅读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我觉得可能是看世界的视角,或者说价值观,受到了很多影响。”席时雍说,他还只是个高中生,对很多事情还需要依赖于外界的信息,一开始他看到什么东西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赞同这个作者的想法,所以很容易被一则新闻或一部作品带入。但后来阅读多了之后,他发现任何信息,我们都要学会批判性地去看待。

“比如我总是看Fox News,而有的同学喜欢看CNN、NBC之类的,最后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的视角完全不一样。后来我意识到,我们看的新闻是有一个人或一群人把它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这里面必定有一些个人立场和情感在里面。

很多人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永远是他们所看到第一篇新闻的观点,这是非常片面且带有偏见的。而通过阅读,我就能力去甄别各种‘不实’信息,捕捉有用的信息,还有了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

丁坚容补充道:“不管新闻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益处,它永远会造成一些伤害。因为人类有情感,人类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只要情感存在,偏见也一定会在。而阅读给我带来的就是可以让我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让我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减少偏见。书教给我的是怎么去看,怎么去思考。”

“我有一个奇特的发现。”席时雍接着说:“越是‘公正’的人,他们越是能够包容别人的想法。如果我们想要看待问题时尽量少的掺入个人情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识到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感性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有色眼镜,而且很多时候是难以摘下来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实际上也就不是一个问题了。然后我们再通过阅读和知识的积累去建立我们自己的辩证思维体系。”

“没错,读了不同的著作,读到不同人的思想之后,你就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你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去化解很多冲突。”丁坚容说:“因为你开始去了解别人这么做是为什么,你也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去做对比,去求同存异。你就会发现世界其实是很简单,是很小的。”

少年作家的阅读秘笈

席时雍:阅读和思考要同步

席时雍说,他在读书的时候一般会先去看他的目录和简介,看一下这本书大概要讲什么,以此来判断这本书他是不是真的感兴趣并且值不值得去读。然后席时雍会先思考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 

“例如,我要去美国读书了,所以我要提高我的英文水平。对于很多书,如果我只关注它的剧情,比如说冒险类悬疑类的,我读它纯粹是为了把自己沉浸到一个故事当中,那我一般会去读英文的。这样我既享受到了故事,又提升我的英文水平。”

在读的过程当中,每一章出现一个新的中心思想席时雍就会简单的记录一下。比如每一章节的主题梗概,以及对这些内容的一些思考。“我看的很多书都是非虚构类型的。我一般不会一口气把书读完,然后再去想这本书写了什么。我会把它分为几个部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去读去总结,这样做可以最大可能的确保自己‘读懂了’,或者不管读没读懂,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有了自己思考的过程,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的。”

当席时雍读完一本书后,他还会去关注书尾页的相关书籍推荐。“尤其是英文书,后面会有很多推荐,比如同以作者写的书、或者同样类型的书,然后我就会记下来到网上搜一下。所以我是看一本书,可以发现五本书,五分本书又可以再发现二十五本书,就这样慢慢叠加出来了属于自己的书单,这样子筛选会更符合个人的兴趣和口味,也更体系化。”

丁坚容:读书就像在衣柜里找一件衣服

丁坚容认为,读书就像在衣柜里找一件衣服,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拿哪一件,所以读书的时候你要知道,你这次要拿哪件衣服,也就是这次读你要干嘛,以及从这本书当中需要获得什么。

“很多人觉得,读书快,就代表你没有认真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偏见。我在读一本书之前,我都会想好,这次读我要干什么。一般一本书我都会读很多遍,比如说这次我读这本小说,我想先关注剧情,那好,我就只看剧情,我其它的就不看了。下次读,我要看人物关系,我要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那好那我就只看人物刻画,剧情我就不怎么关注了。再下次我要看场景的描写,那人物刻画和剧情的发展,我就可以忽略。

这个读书方法,首先效率会高,其次每次读书你发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新的。这会让你有对比,有思辨的过程。其次这样读书会容易让你有成就感,因为你读得比较快,一遍很容易就读完了。你不用再在一页上反复看,然后还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减少了半途而废的几率。当然,你也得有恒心,不能读完一遍就直接放在一边不管了,一定要反复看。”

网络这只巨兽,还需家庭教育来对付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新闻也早已不新鲜。网络也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孩子们对阅读的热忱和敬畏之心。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跟网络分开了,可能再过20年网络跟我们已经是一体的。”丁坚容说:“很多人在网上看网络小说,其实网络小说含金量有是有,但是很有限。网络肯定是很影响阅读,这是没办法的。”

那么如何让网络对阅读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呢?

席时雍说:“原本我们获取信息只能通过报纸和书,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你会发现,印出来的东西和网络上的东西差别在于审查机制。我看报看书的时候,虽然有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它的措辞比较严谨,想法也大多是有逻辑的支撑的,所以不管我赞同与否,我看了也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一直是遵循着的原则是,能看纸质则看纸质。”

“我有时也会冲动地想看什么书啊玩电脑去,”丁坚容笑着说:“但是我还是会制定阅读计划,严格要求自己。比如每天至少要看两个小时书,一个小时英文,一个小时中文。”

丁坚容最后还特别强调,正是因为网络发达,各种游戏、网站泛滥,能够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家庭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父母都很爱读书,晚上吃晚饭大家干完各自手头上的事,我们就会坐在餐桌上一起阅读45分钟,然后15分钟讨论看了些什么,有问题大家也会一起思考。”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张燃。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14岁就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这两位少年作家透露了高效阅读的秘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