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教育是一生所爱还是Plan B? 如何看待艺术留学机构导师离职这件事

作者:大菲哥 发布时间:

教育是一生所爱还是Plan B? 如何看待艺术留学机构导师离职这件事

作者:大菲哥 发布时间:

摘要:“每一个曾经想要成为设计师却处在艺术留学教育行业的海归,内心都一直憧憬着有一天可以做回设计师。”

9月20日,芥末堆看教育发出的一篇文章在教育培训机构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章标题为《八名机构老师的离职故事:工资虽不低,生活太枯燥》。而艺术留学作品集辅导机构,也因为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各个机构导师的频繁离职,被归在了中枪的行列之中。

Cover.jpg

“每一个曾经想要成为设计师却处在艺术留学教育行业的海归,内心都一直憧憬着有一天可以做回设计师。”

——曾任SFK 2D专业导师

“几乎没有任何海归曾想过,回国后要在教育行业做一个重复性输出的专业陈述人。这既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也不是权威的设计师,焦虑感很重。但艺术留学现在很热门,教育给得起设计行业给不了的薪水,有合适的设计机会会选择跳槽。还是搞创作做设计更有意义,更满足些。”

——全职,3D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导师

“我觉得艺术海归们更需要客观认识到海归不是一个身份吧。因为外界定义了‘海归’这个身份标签,所以大家都觉得我们应该获得更好的offer,更高的薪水。出国留学是自己或者家庭的一个决定,只是我们很多人,特别是父母都把它作为一个投资,而不是纯粹的学习知识,所以才可能造成海归回国后不平衡,患得患失。如何干,可以参考稻盛和夫的干法。如何活,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你看我34了,还不是为了自己选择的活法,一边当老师,一边自己开工作室做设计。挺辛苦的,但不放弃自己活法的人才会在选择的干法里踏实干。”

——大学讲师,独立工作室创始人,手艺人,作家

“国内艺术设计行业还有一些限制,坚持做设计,还要同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过一个能够让自己感觉安稳的生活,就兼职做导师,多点收入。倒是没想过投身教育行业。”

——全职游戏设计师,在多家作品集辅导机构兼职担任导师

“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学生申请服装设计,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服装设计不应该是高端的奢侈品牌,伴随instagram独立设计师的自媒体传播和国内网红经济的兴起,很多学生越来越有想法,希望以‘服装’为切入点链接做beauty & fashion的相关产业。我觉得服装设计的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一直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做教育挺好的,女孩子嘛,收入比做设计师要多。”

——曾任两家机构的全职服装设计导师,目前是自己工作室的创始人

我们现在所能够在各个艺术留学作品集辅导机构网站,各大公众号上看到的 “导师Talk”、“导师分享”、“导师说”等栏目,内容也千篇一律的都是专业分享、作品集创作流程分享、国外教学模式分享,抑或是个人作品展示等等。说到底,机构之间除了标题不同,内容都大同小异,信息换个人名和背景,也都能编写出不少的文章来。 

但这些并不是直击导师内心最真实的告白。对艺术教育的想法,对教学问题的不满,对部门协作的反馈,对学生选择不同专业合适与否的最直接建议,对自己个人发展方向的考量等等,试问又有几个机构在编辑这些栏目内容的时候,真正关注过导师实际面临的问题?在不同的教学时间轴上,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如何保持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持续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提出差异化发展的观点、更中肯的建议和富有创意的想法呢?

2017年,艺术留学辅导机构扎堆丛生,大小机构为了生源展开激烈竞争,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海归加入这座战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的践行者,对艺术教育留学行业从破壳诞生到现在为抢夺生源而追求商业化的蚕食性发展,我深感到这个行业的良莠不齐。这个行业亟需能保证持续性输出高质量的资源与内容,能潜心学习教育沟通的专业艺术设计海归,并能够赋予导师身份的艺术设计海归们同时兼具艺术家设计师身份的有魄力的领头人和机构出来,承担重任,即开创真正植根于为“千禧一代”提供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教育,并关注“千禧一代”的教学导师们(即艺术海归)在教育领域和艺术设计领域的同步发展。也需要无论是做教育,还是做艺术设计的海归们都能够摆正心态,专注做事情,而不是被“海归”的身份所束缚,在任何领域都裹足不前。

既是教育行业,那么重复性输出的工作事实就一定会永久性的存在,且在教育机构设立之初就已成定局。新旧学生,一届又一届,交替变化,但固定性的专业内容却会保持不变,学科从浅及深一直需要打基地的扎实教学。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发展阶段,辅导机构都需要有老师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固定的专业内容。但奇怪的是,导师们说促使他们离职的根本原因还有教学重复性输出以外的繁琐工作流程和假专业式不透明的教学审核。

“一个学生,导师要完成至少50 - 60次的长达180页的表格填写,而让专业不对等且专业资质不够的审核团队来审核一个导师所带的学生作品,找出一堆有的没的问题,提出一堆没有实质意义的建议,这是在浪费老师的时间,不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是在误导学生。学生也对critique不再重视。是不是也很讽刺?”

——导师如是说。

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无解了呢?也并不是。只是当下没有一个能够快速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的magic pill。在此,大菲哥也欢迎各位业内朋友留言回复,开放性地讨论这个问题,比如:

1/ 机构设立对导师的关键性培养机制:能够定期有艺术设计领域的资深从教者或教育心理学家为导师们提供围绕学生和教学的一系列培训。比如关于教学沟通、教学方法的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产生成就感?

我们都深知,教学经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是只有专业就可以。

2/ 让老师也回归到设计师、艺术家的身份。机构内部做设计项目的拓展,机构外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关注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对艺术设计动态和行业发展的资讯更新与学习。

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还需大家来补充和建议。物质满足以外,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愉悦,同时赋予我们自身社会性的价值。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教育是一生所爱还是Plan B? 如何看待艺术留学机构导师离职这件事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