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一个安徽家庭的北京求学记

作者:红印儿 发布时间:

一个安徽家庭的北京求学记

作者:红印儿 发布时间:

摘要:北京又一所接收打工子弟的民办学校可能被拆除。

gaitubao_com_15100599100897.jpg

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

芥末堆 红印儿 11月8日

11月6日中午,王丽丽搭着丈夫的电瓶车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今天两人时间刚好凑上,就一起来给刚上二年级的儿子送饭。自从几个月前儿子被查出对多种食物过敏后,他们就轮番倒班来给孩子送午餐。当天中午,当儿子坐在校门外的水泥台阶上吃饭时,他们就在旁边等着,丈夫把手藏在电瓶车挡风罩里,王丽丽冷得来回搓手。

有可能几个月后,他们就不能再来给儿子送饭了。因为儿子就读的这所民办学校可能会被拆除。

10月3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的一封紧急求救信在网上流传开来。信中称,学校面临被拆的危机,本学期结束就可能停止办学。目前,王丽丽还未从学校得到确切消息,但自从得知拆校的可能性,她就感到“闹心”。 

百般努力,儿子未能进北京公立学校读书

找学校是件让王丽丽“特别头疼”的事情,她还记得儿子去年入学时的曲折。王丽丽是安徽阜阳人,和丈夫来北京20年了,一直住在石景山附近。丈夫做着个体生意,她则在超市卖水果。他们的儿子在北京出生,今年8岁。去年,儿子到了该入学的年纪。安排孩子入学对王丽丽和丈夫来说并不是头一回经历。他们还有个20岁的女儿,在安徽出生,2岁随父母来到北京,如今在安徽上大学。女儿当年就读的小学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那是一所公立学校。

时过境迁,石景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发生了变化。2016年,对于石景山区的非京籍适龄儿童来说,申请入学需审核五证,即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以及孩子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其中,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的审核标准要求,申请人如果是租房,需要提供房主房产证。王丽丽在石景山租的房子是居民房,一时拿不出房产证,她和丈夫必须另想法子。

对于儿子的教育,王丽丽的预期比当年对女儿的还要高。她想让儿子顺利读完大学,今后“干正经活儿”,不用再“干苦工、干农活”。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王丽丽和丈夫去年将目光投向了海淀区。

2016年,海淀区非京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所需的证明材料与石景山区类似,审核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时也需要申请人提交租住房屋的房产证。王丽丽和丈夫赶紧行动起来,跑到海淀区四处考察,看了多家房源,还送了些“小礼”给朋友们,拜托他们帮忙。 

不过,并不是任何在海淀区租住房屋的房产证都适用于入学申请。从2016年起,海淀区对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地址和就读学校实行记录管理,如果一套住房的地址被用于登记入学,原则上六年内都不可以再用该套住房获得海淀区的协调入学学位。每当遇到房屋已经用作入学登记的情况,王丽丽就得另寻房源。 

经过近三个月的奔波,王丽丽和丈夫终于在海淀区租好了房子。就在她填好线上申请,准备提交纸质证明材料时,王丽丽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审核要求:申请人持有的暂住证必须在2016年3月1日前迁入海淀区。她和丈夫的暂住证从石景山区迁入海淀区的时间晚了大概两周。

一时间,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王丽丽和丈夫又回到了原点。

生于京长于京,早已把这片土地当作了故乡

早在女儿需要上小学的时候,王丽丽就听说过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98年,是一所民办学校,提供学前教育、小学以及初中学历教育。黄庄学校招收没有北京户籍的学生,规模相对较大,在石景山区的外来打工人员中颇有口碑,“只要有孩子的人(父母)都知道”。

gaitubao_com_15100602521106.jpg

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的升旗典礼

王丽丽从别的父母那里打听到,黄庄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好,又招收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前去了解情况。入学流程并不复杂,她很快就准备好了相关手续,在黄庄学校给儿子报了名。不过,王丽丽还是有些不甘心。在黄庄学校报名后,她又和丈夫去石景山区的几所公立学校跑了几趟,希望为儿子争取到北京学籍。但是,几番周折也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去年9月,王丽丽的儿子就到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上学了。 

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的校址位于石景山区黄庄村43号西南郊苗圃,和北京大公馆毗邻,操场围墙外就是铁路。学校现有学生1975名,其中幼儿部有京籍儿童47名,中小学部有京籍学生400人左右,其他近80%的学生都是外来子弟。然而,就像王丽丽的儿子一样,很多学生并不把自己视为外地人。他们在北京出生,核心家庭成员和同龄朋友都在北京。

王丽丽有一次跟儿子提到回老家,儿子对她说,“妈妈,这(北京)不就是咱的家吗?”实际上,从出生到现在,王丽丽的儿子只回过两次老家,一次回去呆了三天,一次回去呆了两天,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一周时间。即使回去,儿子也听不懂家乡话,加上“水土不服”、“身上起疙瘩”,都让王丽丽“很头痛”。

对王丽丽的儿子来说,回老家就像是出门玩一趟,他已经把北京当作自己的故乡。

转校还是回乡,艰难抉择后有着诸多的无奈

大约一个半月前,王丽丽从学校老师那里收到了一张小单子,上面提到学校可能要拆,但没有说具体日期。她以为只是一个单子,就“没放心上”。直到最近接儿子时听到家长的议论,王丽丽才有些紧张。她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目前是“没办法” 。 

一旦黄庄学校关闭,如果想让儿子继续上学,摆在王丽丽面前的选项有两个:让儿子回老家念书,或是带儿子转学到北京其他学校。但在眼下,她觉得这两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实现。

王丽丽的婆婆去年离世后,老家的房子就成了一座空宅。她的公公很早就过世,父亲今年九十岁,母亲今年八十岁。两位老人如今都在阜阳,由六十岁的哥哥照看。此外,哥哥的儿子也在外打工,哥哥还要照管自己的小孙子。如果王丽丽的儿子回老家读书,她或丈夫也得跟着回去,因为没有人能帮她照看儿子。

况且,王丽丽的女儿当年是在北京念到初三后,才回老家复读了一年,再升入当地高中、参加高考的。儿子现在刚上二年级,自理能力还不强, 如果让儿子回老家上住宿学校,她又不放心。同时,儿子曾跟王丽丽说过,“妈妈,不要回老家上(学),我上不了,老家我不适应。”

这样一来,如果儿子转学回老家,王丽丽就要跟着回去,从而失去在北京的工作。此外,因为老家没有照看儿子的帮手,王丽丽也很难安心再去找全职工作,这意味着丈夫将成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于一个儿女双双还在读书的家庭来说,王丽丽觉得这行不通。

gaitubao_com_15100608911555.jpg

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学校校门口

如此一来,最好的选择似乎只有把儿子转到北京的其他学校,但是往哪儿转,成了一个大问题。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京籍学生在市内转学时找不到接收学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解决,但未对非京籍学生作出相应的说明。

如今,王丽丽还不确定黄庄学校寒假是否真的会被拆。每天中午11点半,她或丈夫还会准时到学校给儿子送饭。但对未来,她和丈夫满心的忧虑。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一个安徽家庭的北京求学记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