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T2017】流利说王翌:人工智能老师吃的是电,挤出来的是知识

作者:小筱 发布时间:

【GET2017】流利说王翌:人工智能老师吃的是电,挤出来的是知识

作者:小筱 发布时间:

摘要:我们看到教育的未来基本上可以被个性化、高效率这两个词概括。

微信图片_20171116115446.jpg

芥末堆  小筱  11月17日 报道

11月16日,在以“共建丨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为主题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人工智能论坛“上 ,流利说创始人兼CEO王翌分享了名为《AI给学习和商业模式插上翅膀》的主题演讲。

王翌认为很少有行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这一股浪潮当中可以独善其身,或者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目前,教育行业的基本矛盾是持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和日益稀缺的师资之间的矛盾。而教育的未来在王翌看来可以被个性化、高效率这两个词概括,他总结了今天AI和教育结合的五大核心元素,团队、数据、技术本身、产品体验、内容。

以下是王翌演讲实录(芥末堆略有删减)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流利说是怎么看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

人工智能冲击教育变化

其实人类社会最快速的向前发展是最近的五六百年,因为科学和技术把我们不断的加速往前牵引。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交通业,其实每一次的工业革命它发生的速度是不断加速的,工业革命之间的间隔是不断缩短的。

信息革命改变了很多的行业,当然商业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2017年初在旧金山成立了一个新的中心叫做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专门来研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技术对于世界、人类发展即将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流利说是中心的创始会员,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会员。

如果说有一些行业像一只顽强的小强,在前面几次工业革命当中没有怎么被Touch到,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我大胆的预测,我觉得很少有行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这一股浪潮当中可以独善其身,或者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其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为我们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被这张网Touch到,而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之上的向前一步。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长久以来教育这个行业的基本矛盾,就是持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和日益稀缺的师资之间的矛盾。

有几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

第一,贵。

第二,好老师难找,碰到不好的老师。

第三,对于中国这种地大物博的国家,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极其不均衡,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在过去流利说创立以来的5年当中,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或者说是技术和产品和好的内容的结合,将会给我们的教育或者说我们更愿意用的词“会为学习带来一种不同的可能性”。

未来教育:课堂化—在线化—智能化

我们在2016年7月发布了流利说的AI老师,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背后的一些事情。

AI老师到底长什么样子,它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它能干什么事情,当我们的创业之初极目远眺的时候,我们看到教育的未来基本上可以被个性化、高效率这两个词概括。

个性化这个词儿没有人会反对,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很美好,虽然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人,对于如何达到个性化这件事情,他所看到的这条路径是非常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还要再加上这个词“高效率”,原因是因为随着消费升级在各个行业很多的人,都希望花钱来买时间,因为时间不够用了。

教育和医疗可能是人类所有的花费里面,最昂贵的两个,它不仅花了很多的钱,还要花你很多的时间,对于它的所谓的结果,很多的时候还不一定那么可预测,或者说它的结果还不一定能拿得到。

我们特别专注的在这两点上下功夫,看看人工智能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东西。我们的人工智能老师非常个性化的给用户确定他的起始级别,这是一个可变长度自适应的一个定级测试。

然后,我们的智能算法会给学生个性化的推送他的学习内容,他的内容、顺序,甚至他里面的选项,都是因人而异设定的。整个课程,像一个无形的手,牵着学生往前走,不紧不慢。

结果怎么样?我们用了著名普林斯顿ETS的一个考试,因为它的分数和语言行业的一个标准叫欧标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们找了400个学生,做了两个月的测试,前后对比,结果是60%的学生可以在2个月的时间之内提升一个级别,而这里面使用的净时长大概是36.5小时。

很多人都学了12年英语,一个普通的中国年轻人,大概在英语学习上花的时间是2000—2500小时,结果90%的人是哑巴英语,看到一个老外会脸胀的通红,可能不能自如沟通,而欧标告诉我们你只要学习1000—1200小时,你可能就能从一个零基础到接近母语水平的程度,这里面效率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我认为这里面的效率提升空间是巨大的。

其实除了从学生的角度,我认为AI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给大家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给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之外。在商业上AI开始了一个新的浪潮,如果大家读过《创新者的窘境》,脑子里都是那些S型的曲线。

传统的培训机构有三大成本:招生成本、老师成本和场地租金的成本。可能很多人觉得非常的熟悉,也非常的痛苦。1.5模式是线上的课堂,尤其是直播的模式,它的招生成本今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线下还要高,因为没有了线下的大牌,需要租更多的大牌。老师的成本没有显著的下降,场地成本没有了,但是有很多其他的带宽、运营成本,所以经济结构仍然有问题。

AI老师的模式是这样的,招生成本极大下降。至少在流利说的情况下,我们有超过5000万用户的基础,老师的成本就很少了。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就让我们的人工智能老师,吃的是电,挤出来的是知识。其他的成本,因为我们不是直播的模式,所以带宽成本也是相对比较低的。

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教育行业,正在发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们用一种新的生产力来驱动它,不管之前这个行业里面的整个商业模式和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到底要解决什么本质的问题,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这里学生是开心的,家长是开心的,真正在体系里的优秀的老师也是开心的。我们很多的用户是老师,他用这个产品帮着他,内嵌到他整个的教学环节里面去,发现可以帮他节省很多时间,前提是他要,前提是他要理解这个东西怎么用,如何为他所用。

微信截图_20171116131425.png

这些曲线其实刻画了前面这20年左右,行业里面的一个进程。今天,AI时代的到来,我觉得是开启了第三条曲线,流利说坚定的站在第三条曲线上面。

最后再回到学生,我们最终都是服务学生的。由于之前的两条曲线,他的成本结构是这样的,所以决定它的定价结构需要按照课时付费的。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是否合理,我觉得是有一个巨大的问号的。因为如果你的目标是从这儿提高到这儿,你想一想如果按照课时收费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学生进步的越慢,如果你的是结构导向,那你是不是得花越多的课时才能从这儿到这儿?

这个听上去是不是有一个巨大的BUG,所以我们想了想,这个事儿肯定不能永远是这样。终究整个教育行业、培训行业,应该会从按照过程、按照课时收费的模式逐步向按照结果付费的模式去走了。

AI+教育需要一个好的团队

AI+教育是怎么练成的,我觉得首先需要一个好的团队。

微信截图_20171116134923.png

左边的林晖,是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他之前是在Google做语音识别和数据挖掘的研究科学家。

右边的Lance先生是我们的首席学术顾问,他在这个行业里可能是最早利用技术和软件帮助学生学习英文提到效率的一位专家。

流利说在过去几年积累了比较大量的用户,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数据,我们目前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国人数英语语音数据库,接近100亿句的数据。由于有了大量的数据,我们打造了专门为中国人设计的,在全球范围内最准备的语音识别引擎,我们能听懂他说的话,而且我们能够区别哪些是发音的问题,哪些是语法的问题。

其实,我们并不是一个做评测的公司,我们觉得诊断只是第一步,我们最终是想帮用户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又做了一个像AlphaGo一样,可以千人千面帮助用户定制的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引擎。我们的产品演化是从一个工具到社区,再到一个内容矩阵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人工智能老师背后,我们认为需要有一个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调研了很多市场上的一些其它项目,发现好像他背后没有自成体系的一套学习理论在支撑它,所以很难说它为什么效率就能变高,所以我们找到了Lance先生利用了他的RHR层级递构认知理论(这是一套非常高效,特别适用于技术和产品结合的一个理论)围绕着它来做很多的内容研发。

微信截图_20171116141018.png

总结一下,其实我觉得这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图,它基本上列出了我们认为今天AI和教育结合的五大核心元素团队、数据、技术本身、产品体验、内容。

很多人说2017年是AI+教育元年,由于有了技术,手机、大数据、云计算,这些该铺的路、该架的桥,其实我觉得都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5-10年,是很多跨领域的学术专家、公司和研究者大家在一起,在一些可能超越原先这个形态,指数量级的这些数据海洋里面遨游,然后大家跨界的做一些合作、探索,创造我们学习的未来。

我们觉得用AI塑造学习的未来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帮助每个人become a global  citizen。

谢谢大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T2017】流利说王翌:人工智能老师吃的是电,挤出来的是知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