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虐童事件背后,如何保护和治疗受伤的宝贝?

作者:静熙 发布时间:

虐童事件背后,如何保护和治疗受伤的宝贝?

作者:静熙 发布时间:

摘要:孩子在担心会被老师定义为不听话的孩子、并受到惩罚时,往往选择沉默。

IMG_5291.jpg

图片来源:网络

芥末堆 静熙 11月25日

11月23日,红黄蓝虐童事件爆发,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公众对于低龄儿童的保护,受害儿童的心理治疗、疏导等问题变得越发关切。

为此,芥末堆收集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高级注册心理咨询师娄骥和性教育工作者胡佳威,请他们分享了关于预防儿童暴力和孩子遭受暴力后的心理疏导方法。

娄骥认为,中国传统“好孩子”式的教育观念为近年多发的虐童事件埋下伏笔,在遭受暴力后,如何降低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的同时,引导孩子敢于说出事实,成为降低此类事件发生率的关键。

此外,在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家长应先进行自我心理缓解或接受专门的心理辅导,只有家长先从阴霾中走出,才能避免继续影响孩子,更好地帮助孩子。对此,胡佳威也谈了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

同时,虐童事件中的施暴者-老师,更应该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听话的才是“好孩子”

中国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做好孩子。中国社会对好孩子的定义往往是: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的孩子。通常来讲,那些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在幼年也接受过同样的观念,当他们成为师长之后,又会把这种要听话的观念传递下去,“老师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

“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有表达能力,但是如果遭到侵害后说出来,孩子会被老师定义为不听话的孩子,会受到更严重的惩罚。”娄骥谈到,这是孩子在被侵害后不敢表达的根本原因。“人天生都渴望被关怀,感受到关怀的孩子会变得高兴,被忽略、惩罚会变得失落,为了得到爱和关注,孩子们也更愿意做听话的孩子。”所以,在受侵害的孩子中,能够向家长表达的孩子数量占比并不高,大多数孩子会选择逃避、忍耐,并躲避家长的关注。

“根据以往的案例特点,很多孩子受到侵害后往往都会选择沉默。”娄骥说,从被侵害后的表现来看,低龄孩子的表现比较真实、明显,比如不爱说话,躲避拥抱等身体接触,男孩在受到性侵后可能会比较厌恶男性,变得警觉、提防。敏感的家长便可能从中发现异常,这也是事件最终被家长发觉的原因之一。

注意|用轻松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事实

娄骥表示,严格来讲,施暴的类型、程度以及对孩子的影响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孩子具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可以较快从伤害中恢复,有的即便是较小的伤害,可能几年的时间也难以走出来。”这取决于孩子产生的受挫感,不同孩子自我内心建立的内在、外在评价体系以及人格特质等是不同的。

性侵属于各种施暴类型中对孩子影响较大的一种,容易影响孩子早期对同性、异性的观念意识,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对陌生人抗拒、恐惧,自我厌恶以及自我攻击的行为。同时,当发现孩子的异常后,家长也需注意自己询问的方式方法,以免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看到孩子身上的“针眼”伤口,家长通常选择直接询问,受伤严重的孩子可能会被逼着说出事实,这有些软暴力,比如语言方面的伤害。以及类似“被喂芥末”的情况,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情况,娄骥认为,家长不应该采取硬性询问的方式。

“在看到孩子受伤,家长会特别着急,但在发觉异常后,家长首先应该调整好心态。”娄骥建议,家长要设定一个气氛轻松的场景,比如尝试做游戏,家庭成员分别谈谈一天的日常活动,由父母先说,再引导孩子说出来,以此降低孩子的戒备程度,尽量让孩子自然地叙述出事件过程,引导其说出真相。

治疗|通过危机干预,对受害家庭进行心理疏导

一旦发现孩子被施暴,在治疗孩子之前,家长应该先接受心理疏导,“家长要先走出来,很多家长会对周围人痛苦地哭诉,然后对孩子反复强调其要从这件事走出来,这样一直在影响孩子,对孩子非常不好。”娄骥说。

所以,家长应先接受危机干预(一种临床心理服务,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等心理援助,尽早摆脱事件带来的影响。其中具体的心理咨询技术较多,比如:情境疗法、情绪焦点疗法等。

情景疗法:通过将模拟的紧张情景轻松化,达到最终在真实的情景下治疗对象也能同样的轻松面对的治疗目的。此疗法通过改变治疗对象内心的心理暗示从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治疗间隔一般为1-2天,立刻有效果的也可以继续进行情景模拟,咨询师通过每次使用不同的有趣角色或音乐以加强治疗的效果。

情绪焦点疗法:这种疗法中,治疗师处于类似被动性质陪伴者的角色,积极进入咨患关系,与治疗对象真实互动,以到达帮助治疗对象增强情绪的觉察、调控以及转变。

危机干预后,家长应避免在电话或任何场合谈论事件,并持续观察记录孩子的状态是否逐渐恢复,如果3-4个月后,孩子的状态仍然没有恢复,说明事件的伤害程度比较深、孩子的心理自愈能力较差,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受害儿童,要尽量离开原来的环境,不仅是离开原来幼儿园,最好是离开原来的同学邻居、生活环境,避免舆论带来更严重的二次伤害。胡佳威表示,家长除了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外应尽早教孩子认识身体的界限,告诉孩子哪些身体部位是不能随便被人触碰的,“比如父母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是为了帮你洗澡,为了保证你的健康,其他时候我们的隐私部位是不能给别人看或者给别人摸的。’”

同时,家长也应学会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知道什么是隐私部位。“这时候家长在一张纸上画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然后让孩子用纸笔在画上给隐私部位画上衣服。如果孩子能够很清晰、准确地在小人的隐私部位上画上他们的衣服,那说明孩子已经懂了什么是隐私部位。”胡佳威举例,家长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情景模拟的小游戏,父母扮演其他人提出要去触摸孩子的生殖器官,让孩子在具体的场景下做出拒绝的反应,不断训练孩子应对的能力。

最后,娄骥表示,“事件中的低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们的焦点不能只放在孩子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幼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大大降低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虐童事件背后,如何保护和治疗受伤的宝贝?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