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他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只因把一个兴趣坚持了12年

作者: 发布时间:

他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只因把一个兴趣坚持了12年

作者: 发布时间:

摘要:为何他能获得如此青睐?

 时代在飞速更迭,无论文娱界、商业界还是科技界,都不乏杰出的“90”后精英。但在学术界,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沉淀下来。不过今天外滩君带来的人物专访,曹起瞳,一位95年出生的年轻人,执意要在学术界走出自己的道路。刚刚获得有“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曹起瞳,将于明年去牛津深造。为何他能获得如此青睐?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呢?他的回答很简洁:兴趣。但兴趣并不意味着容易。

最近,在各种社交媒体上,“90后”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是因为他们又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而是因为他们被打上的无数标签。

这些标签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我依稀记得,“垮掉的一代”是90后身上最初,也是印记最深的标签。

出生于1995年、刚刚获得了有“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罗德奖的曹起瞳,绝对能够打破你对90后的刻板印象——不仅仅因为他无懈可击的履历和成绩,更因为他身上那股超乎年龄的胸怀和气度。           

 微信图片_20171220080433.jpg

罗德奖获得者曹起瞳

对于罗德奖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今年只是它进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

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s)迄今已有113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以其竞争之激烈和0.7%录取率,享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称 ,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

罗德奖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从而减少国家间的冲突,达成和平、共赢的目标。因此,罗德奖学金绝不仅仅是在寻找智力卓绝的人,而是挑选出兼具出色智力、性格、领导力和奉献精神的年轻人。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罗德奖学金已经培养出了8000多名分布在世界各地、活跃在各行业前沿的罗德学者。其中不乏有数以百计像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这样的各国、各国际组织的政治领袖;也有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大名鼎鼎的科学巨人们…

 那么,即将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曹起瞳是何以得到这个号称世界上最难申请的奖学金青睐的呢?他又有什么建议给中国的学生?

微信图片_20171220080541.jpg

发现兴趣,是重中之重

曹起瞳从小就优秀得如同“别人家的小孩”: 

当年以SAT I 单次2390分(满分2400分),托福117分(满分120),同时被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同时录取。

大学期间,他曾在谷歌做数据研究员,谷歌内部智库的研究总监称赞他属于共事过的人里最优秀的1%。他还为世界银行做过咨询,帮助评估提升利比里亚政治参与的项目。

在学校,他以学生身份在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里国际研究所工作过,本科期间研究了社交网络和互联网数据如何在美国大选中扮演重要角色等课题,其学术研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多位教授的极高评价。曹起曈还荣获斯坦福为政府和公共服务学科特设的奖学金。

虽然这么多“光环”加身,他却坚持认为自己身上并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我也会熬夜、临时抱佛脚。”曹同学笑着说道。在我不断地追问下,他思索了片刻答:

如果一定要说值得分享的经验,那就大概是一直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点非常重要的,并且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曹起瞳现在在斯坦福同时攻读政治学学士学位和专注计算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2018年将到牛津学习互联网社会科学。谈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说未来希望继续攻读政治学PHD,留在学术界。而这一切,包括学业、人生的方向和选择,都缘起于他对语言学的兴趣和热爱。

也可以说,正是曹起瞳最初对语言学的兴趣以及之后的拓展研究和思考,助他敲开了斯坦福的大门,又打动了罗德奖的评委们让他得以去牛津继续深造。

把兴趣做到极致

小学的时候,曹起曈就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我看了很多英文的书籍,也因此了解了很多其他地方的事物。然后我发现,语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了解对方的重要工具。”

曹起曈对语言学不仅仅是感兴趣,还会深入地去研究它。六年级时,他就写了一篇《简体汉字与繁体汉字电脑转换方法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南京市科学小博士论文一等奖。初中,曹起曈开始阅读大量语言学的方面的中英文著作。初二那年,学校举办外语节,他还曾向学校请求一个教室,做一个有关etymology(词源学)的讲座。

到了高中,曹起曈在他的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正式开了语言学选修课,学校甚至还会以选修课老师的礼遇给他发放工资。他还在南外组建了“奥林匹克语言学社”,带领一支队伍参加全国奥林匹克语言学竞赛,最后不仅他自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作为国家队队长赴英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语言学竞赛,还在校园里培养了一小批冠军。

微信图片_20171220080645.jpg

拓展兴趣的边界

对语言学如此痴迷,为什么到了斯坦福会选择政治作为本科专业呢?

曹起曈说,最初对语言学感兴趣背后的实质性动机是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他认为人们在互相理解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很大的壁垒。

 “小时候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很多不同国家,或者说不同文化背景的网民在网上的一些不太友好的争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那时我就觉得如果能够弥合这样的一些分歧,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参加了一些讲座和阅读相关论文后,曹起曈发现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语言学原理上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需要去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转方式、社会政治制度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等…所以曹起曈最终选择了政治作为他的主修专业,并渐渐转移了研究方向。“但我在斯坦福也选修了很多语言学的课,我对语言学本身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比兴趣还重要的是基本功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起曈说,但不管兴趣为何,学好技术知识总是没错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数学、统计学、编程方面的知识,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非常重要,或者说它们能够给你的人生开辟很多新的可能性。

很多读社会科学的人认为数学和统计学不是很重要,但事实上这样一方面限制了他们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把数学和编程的基础打扎实,将来你会发现,它们是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宝贵的工具。   

曹起曈又补充道,但这个技术上的知识也不一定非要是数学之类的,比如你将来想要从事内容创作方面的工作,那把写作的功底打扎实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还没有找到兴趣,那就努力把基本功打好,以后才有更多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171220080728.jpg

坚持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会遇到许多障碍。 不管是语言学还是政治学,曹起曈一直专注和研究的领域似乎在很多人眼里是不那么‘safe’。比如旁人会认为这是没有前途的,或者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现实顾虑。

“我觉得我这方面的顾虑比较少,或者说有这样的顾虑的时候我说服自己了。所以我就坚持做下来了。如果当时我不继续做我的社会学研究,而是为各种‘高薪’职业准备面试,那我现在就不会得罗德奖。但是那样的话,我的人生会不会就是充满缺憾的呢?其实也不一定。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你要想好自己想要做什么,这点很重要。”

为了能够坚持自己的兴趣,不违背初心,曹起曈也付出了很多。

几年前,曹起曈在申请斯坦福大学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否申请全额助学奖金。对于国际学生来说,申请全额助学奖金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即使是斯坦福这样财力雄厚的学校,要求助学奖金也会降低录取几率。更何况斯坦福的录取率本就极低,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全美录取率最低的大学。

负担斯坦福一年5万美金左右的学费,对曹起曈的家庭来说的确有些吃力。但在提交申请前,父亲为了保险起见,依然劝说曹起曈不要申奖。曹起曈踟蹰了一会儿,还是冒着“失学”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在“是否需要助学奖金”这一栏上选择了“是”。

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曹起曈顺利地拿到了斯坦福的全奖offer。这个决定除了为家里省了一大笔钱,更为他争取了自由,“在斯坦福我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而不是选择那些‘容易找工作’、‘赚钱’的领域。”

果不其然,在斯坦福他选择的政治学和专注计算社会科学,似乎都不是世人眼中最为热门和“赚钱”的专业。

除了有能力,他还“胸怀天下”

对曹起曈来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对他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大。

在斯坦福,和很多名校一样,会有很多高薪的行业公司抛来橄榄枝。 “其实也是很诱惑人的。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在中国家庭背景比较一般的学生。”曹起曈说。

但大二的时候,曹起曈就发现,自己最终兴趣所在还是做社会科学研究,从而去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比如美国的这次大选便暴露了许多问题,我们正面临着互联网社交媒体把社会更加分化的局面。”

为了吸引和讨好用户,一些网络公司会设计一些算法,给支持民主党的人不断地推送支持民主党的信息,给支持共和党的人去发送更多支持共和党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和社会便会越来越分化,越来越撕裂。

“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实体社会的延伸,在这个时候怎样去处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上的带来的一些新挑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惜的是在大选之前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觉得研究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也因此,明年入学牛津,曹起曈准备读的是互联网社会科学,继续研究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治理。

曹起曈解释说,本质上驱动他做研究的动力是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的现象,然后为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来尽一份力,所以他未来的计划还是继续研究社会科学。

我们再回头看看罗德奖在成立之初的目的:罗德奖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从而减少国家间的冲突,达成和平、共赢的目标。这个95后的年轻人,不正是在身体力行、努力践行着这些么?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张燃)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他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只因把一个兴趣坚持了12年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