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跟着芬兰老师上一天学

作者:宝丽格 发布时间:

跟着芬兰老师上一天学

作者:宝丽格 发布时间:

摘要:在芬兰,各门科目的时长并不是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1月12日,北师大附小来了一群芬兰人,他们此行是来展示芬兰特色的“现象教学”。这一天,北师大附小一个普通的班级,离开他们熟悉的中文课堂,在两位芬兰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课堂。

“孩子是中国的,别的都是芬兰的”

为了展示芬兰“现象教学”的实践经验,来自芬兰的两位老师玛蒂娜(Tina Malste)和苏明娜(Minna Suikkari)做了精心准备,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汁原味的芬兰课堂。

“除了孩子是中国的,其他的(课堂元素)都是芬兰的。”

微信图片_20180126081630.jpg

芬兰教师与中国学生

这一天的课程一共是四个半小时,但每门课程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平均每节四十分钟,而是各不相同。有的板块像语文、音乐、运动是半小时左右,有的板块像数学和艺术手工则要占一个半小时。

据Tina说,在芬兰,各门科目的时长并不是按照重要程度排序,而是根据当天孩子们的情况和活动量进行自由的调整,在遇到这批孩子们之前,她也不确定每一个版块最终要占多长时间。

紧扣主题,多学科融合的课堂

当天的课程主要是围绕“芬兰的动物”来展开。所有科目,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体育、艺术,都和这一主题相关。

微信图片_20180126081724.jpg

一天的课程安排

一天的课程是从英语环节开始的,老师Minnna首先通过一本叫做《Over and Under the Snow》的绘本,让孩子们看到了各种藏在雪中的小动物,野兔,麋鹿,猫头鹰等等。Minna老师讲的绘声绘色,引起大家的阵阵笑声。

微信图片_20180126081811.jpg

故事讲完,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动物的卡片,让他们猜这些动物的名称。同时发给大家一本小册子,册子里每一页动物图片的旁边有留有空格,让孩子们写出这种动物的名称,训练孩子们的单词拼写。动物图下面的几行空格,则是让孩子们从老师给出的若干动物特征中找到正确的内容并写下来。

音乐环节,Tina老师用身体打节拍,和孩子们学习了音乐节奏和休止符的知识。之后,她用芬兰独特的康特勒琴(Kantele)和孩子们一起合唱了一首关于麋鹿的芬兰民歌。

过程中Tina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Never mind when you make mistake”,“Very good!”……不论孩子们的节奏感如何、表现怎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主要采取积极性评价方式。

为了不让一些经常出误差的孩子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Tina更是对所有的孩子说:“千万不要用手指着做错的孩子,更不要大声地喊‘你做错了!’,我们正在练习,如果有人做错,再来一次就好了。”

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没有离开“动物”的主题,有孩子自告奋勇扮演熊,去追赶身边扮演其他小动物的朋友们,短短的时间孩子们就玩儿的不亦乐乎。

微信图片_20180126081920.jpg

下午的数学课的内容,是用七巧板拼动物形象,通过各种动物相关的问题来完成算术题。每个环节都透露出两位老师的用心。

艺术课的内容也是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芬兰动物,然后用彩色纸片装饰。整个环节老师强调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发挥,老师更多的在旁边予以鼓励。

微信图片_20180126081947.jpg

“现象教学”在芬兰

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现象、主题或者某一话题,融合多个学科展开教学的方法,既着眼于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在课程习得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像当天的主题就是“芬兰的动物”,而其他课程都被巧妙的融合进主题内容里。

现阶段,芬兰官方主张赋予地方教育系统乃至学校和教师以充分自由,他们可以结合学校文化的主要原则导向(包括学校是一个学习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福祉和安全;协同合作、多元化的教与学;文化多样性和语言意识;参与民主;公平和平等;环境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设计相应的跨学科学习模块(MLs:Multidisciplinary Learning Modules)以供跨学科的现象教学。

“现象” 的选择充分结合地区已有的资源,例如该地区的工厂、旅游业等等,学校充分发挥自主去寻找适合本校的“现象”,并决定某一“现象”应当由哪些学科进行合作教学,作出规划,进行组织。

例如来自Haulo的Aleksis Stenholm老师带领学生们研究古罗马,有的学生们讨论罗马浴室和和现今的温泉浴场;有的学生研究罗马圆形剧场和现代体育场馆……研究基于学生的兴趣,角度丰富多彩。除此之外,他们还用3D打印机做了一个微型的罗马建筑,在一门课里获得历史、技术、交流和文化理解等等内容。

Aleksis另一门课的学生则选择了“移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街头调查,获取当地关于移民的意见,还同时参观了移民中心,收集寻求庇护者等等。研究的后期他们还和德国的一所学校进行了视频链接,分享了两国同学对此问题的调查和看法。

通过这样的学习,Aleksis反馈说学生们开始思考问题,也会主动询问意见。类似这样的教育实践在芬兰教师的探索中不断地推进和完善。

同时学校需要充分考虑自身教学的时间安排。因为教师难以同时有时间共同进行教学,也难以对某一相关“现象”的教学在同一时段进行。教师对于某现象的教学设计具有最终决定权。

目前在芬兰,这样的“现象教学”并不取代学科教育,而只是要求各年级一年进行至少一次完整的基于现象的教学,时间上可能持续一周至数周不等。同一个话题可以在各年级都使用,只是知识的深度不同。

后记

当了一天的芬兰小学生,接触了芬兰的教育之后,对于它的个性化教育以及教师的自由空间有了更深的了解,但除了获得了部分解答,其实脑海中浮现了更多的疑问,也望在后期继续探索。

(本文转自LIFE教育创新,作者宝丽格)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LIFE教育创新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LIFE教育创新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跟着芬兰老师上一天学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