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走国际教育的路,比高考还累

作者:爱丽丝 发布时间:

走国际教育的路,比高考还累

作者:爱丽丝 发布时间:

摘要:从体制内教育走到国际教育,为什么会很难

年关眼看越来越近,学生们都进入了欢天喜地的放假时间,不过与此同时,许多国际化高中,平和、包玉刚、星河湾、上实剑桥……纷纷都在1月末拉开了秋招的帷幕。

报考国际化高中的学生年年都在增加,想必今年的竞争也是一样激烈。不过,每次遇到在国际学校或者美高的孩子,我都会多一嘴问他们:你为什么选择国际教育啊?

而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总是惊人的类似:要么是“老爸老妈叫我去读的呀”,要么就是“听说走国际教育就不用参加高考了”。

1.webp.jpg

▲“老爸老妈叫我去读的呀”,和“听说走国际教育就不用参加高考了”可都算不上是好的回答

且不谈国际教育和体制内教育到底谁难谁易,谁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的问题,光是正本清源的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有哪些路可以走,就让不少准备走国际教育的家庭一头雾水了。

非常幸运的是,前段时间“爸爸真棒”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调查新闻硕士,ZoomIn创始人顾卉妮老师做了一次线上分享。

*以下是顾卉妮老师的分享整理,为了方便阅读,我们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

2.webp.jpg

顾卉妮:哥伦比亚大学调查新闻硕士,ZoomIn创始人

"国际化教育"已成"高考式教育"家长究竟是掉进了什么“坑”?

说到出国留学,相信只要你和身边的朋友们打听一圈,你就会了解它的“公(套)式(路)”:

学校成绩(GPA)+SAT/ACT+TOFEL+AP/IB/SAT2+课外活动+选校+文书=录取结果

得知这个公式之后,众家长们茅塞顿开,哎呀,这波操作和中国高考也没啥区别嘛!不信你再看:

3.png

▲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总觉得申请海外高校是一次复杂化的“洋高考”,把“哈耶普斯麻”当做新时代的“清北复交”,于是乎,我们这些曾经的“高材生”们纷纷埋怨了起来:

这走国际化教育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准备?到底我该从哪里下手?

申请美国大学怎么比高考还要压榨孩子的时间!

听说留学申请要写文书,那我是不是从小要让孩子把写作能力锻炼起来?

听说思维能力特别重要,那么我要不要去报一个思维培训班?

听说大学申请要面试,我是不是要培养他的演讲、辩论能力?

听说美国大学特别看重才华,而且要坚持很长的时间,很多家长也是从小就焦虑了起来,以前咱们还是练练钢琴就行了,现在都要让孩子练冰球、击剑、划艇这些又贵又小众的运动了……

4.webp.jpg

▲有时,家长们觉得自己似乎进入了艺术家埃舍尔的《矛盾空间》

而结果往往是,“花头十足”但收效甚微,孩子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往往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被消耗殆尽,甚至开始怀疑当初为什么要选这条路。到底是什么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专门去思考过一个问题:

我们大部分要走出国路的家长,还是中国教育土壤下土生土长结下的果实。

即使我们中有很多家长目前在外企工作,有在国外读研究生、MBA的经历,但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其实还是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过去的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

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用我们的经验法则来教育孩子,不论孩子在幼儿园、小学还是初高中。

“在国际教育竞争的轨道上,评价标准已经彻底改变。如果我们依旧遵循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基因,用“高考式”的游戏规则去给孩子做规划,很有可能,我们会往一个错误的方向走的很远。”

那么,国际化教育和“高考式”教育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把目光从“追逐名校”回到孩子身上

从本质来讲,我们教育的基因导向是“追逐名校”,而国际教育的基因导向是“关注孩子”。这也就是围绕名校做计划和围绕学生做计划的区别。

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用我们的方式(“高考式”)来培养走国际化教育的孩子,总会觉得需要精力和金钱似乎double或triple的现象了。

1、美国大学招生官在考量什么?

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简称“NACAC”)是美国教育界最权威的机构之一,它每年都会给美国4000多所高校的每一个大学招生办发一份问卷,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你们的考量因子有哪些?

从近十几年内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些美国大学招生官们考量一个学生的重要因子从未改变。即以下三大类:

  • ① 标准化成绩

这些标准化成绩其实和国内的学科考试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在全世界任何的一个教育系统中,在衡量一个学生的时候,都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等。

  • ② 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我们知道,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一般都会需要提交两样东西:

一个是学生的自我陈述(PS,personal statement),主要来回答“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另一个是三封推荐信(以学校老师为主),希望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告诉招生官“这个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还会向申请者发来面试邀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视频为主)。不难看出,这部分其实就是希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在分数之外,这个学生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格特点是什么样子的,是否和我们学校的“气质”所吻合。

  • ③ Talent(才华、特长,属于加分项)

除了学生标准化成绩、个性和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加分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就是talent(才华、特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部分的学校其实并没有很看重talent,但如果你要进入第一圈层的学校(比如“哈耶普斯麻”)的话,它们在考量学生的时候才会在talent上面打勾。

5.webp.jpg

在这里,我特别想要强调我个人并不是要反对应试教育,也不否认学校、社会对于标准化成绩的强调,因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的视角下,优秀的教育资源确实非常有限,对于任何有限的资源,本能驱使着我们去争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同样来讲,在强烈的竞争下,我们家长的焦虑是难免的。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国际教育和我们所熟悉的“高考式”教育的区别,简单来讲,就是更加的以人为本。

2、在国际教育环境中,孩子面临的三重改变

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在中国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来说,都起码经历了三个很重要的变化,包括学习方式、学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才筛选与评价标准的变化。

如果我们在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的情况下,去指导孩子做国际教育规划,那很有可能把孩子在这个“竞争体系”下本可以发挥出来的东西埋没了,那就实在可惜了。

  • ① 学习方式的变化:从“知识点堆砌”到“探究式学习”

我们传统的教育比较重视知识本身的积累,你会发现,大部分中国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是很全面的。如果让一个普高的学生去考美国的SAT2或者AP的数学考试,他会觉得非常简单,因为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孩子,我们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更早,也更加全面,这是一种知识积累式的学习。

但国际教育更多的却是基于问题本身的探究性学习(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到底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就以一位在上IB课程学生的数学课来举例:

有一次,这位学生和我说,他们去美国交换学习的整个班级,第一次数学考试都没有及格。

怎么可能中国学生跑到美国去学数学能考不及格呢?原来他们那位哈佛毕业的数学老师特别奇怪,给孩子的考卷上面,除了几个给孩子讲过的数学概念外,一片空白。而考试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基于以上的数学概念自己出一道题,然后把解题过程写出来。

在我的这位学生的考卷上,老师在每个解题步骤旁边都写了一个英文单词,more(更多),就是希望孩子能写更多的解题过程。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是我们中国孩子最具优势的数学,当我们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时,很多孩子是手足无措的。

7.webp.jpg

▲探究式学习

可能有人就会问了,为什么要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呢?

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孩子只要拿个手机点一点,问题的答案就蹦出来了,这不仅仅表现在孩子做题中,我们平时处理工作、生活的问题也是如此。

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很多我们以前记忆的知识可能越来越变得没有那么有价值了,而我们更需要的,则是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大部分的国际教育正是在鼓励我们的孩子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们的课程大纲的也是围绕这个目的来做设计的。

  • ② 学生和周边环境关系的变化:孩子变得更独立了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高高在上的讲课,学生乖乖在下面听;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是权威的“俯视”着孩子的。

但在国际教育的环境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他们更加鼓励和尊重人本身的独立性,慢慢的,孩子成为了独立于家庭和校园集体的个体(个人),这是一种非常巨大而又微妙的变化。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决策能力,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相比于那些看似标准化成绩非常好,却没有独立主见(更多的来自他们父母、老师的意见和看法)的孩子来说,在申请海外大学的时候更占优势。

  • ③ 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从标准化分数衍生到全面的评估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两种教育的出口,人才选拔标准。在传统的教育里面,人才的选拔标准非常简单,就是标准化分数。而在国际教育中,尤其是北美(美加)的学校,他们对于人才的选拔基于全面评估(holistic review),也叫综合评估法。

全面评估基于多个评估维度,简单来说,就是把某个人,放到他所生长的环境里面去评估他的相对能力。下面这个例子非常能够说明这一点:

如果你关注国际教育,你总会读到一些有趣的学生的小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美国一个送披萨的小姑娘被耶鲁大学录取了。而她的文书写的就是她如何送披萨外卖的故事。

这个励志又有点好玩的故事本质,就是美国招生官对于每个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看重。

当一个女孩子,在父母亲都是披萨店的打工者的情况下,她还能够保持她的学业,更是经常帮助家庭解决生活负担,就说明这个女孩在资源并不那么充分的情况下已经具备非常好的学习能力了,想必她到了耶鲁之后,有了很多的土壤和知识,肯定会发展的更好。

那么,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我们会看到某个学生的父亲母亲在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里担任高管,而这个学生的课外活动经历就是在父母所就职的公司里参加暑期项目或者有实习的经历。

我们不能说这些经历本身是不好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资源本身多少跟家庭是有一些关系的,这又如何让招生官看出一个学生主动去社会获取资源的能力呢?

因此,不管我们能给我们的孩子创造怎样的资源,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自己主动去获取资源的能力。

(本文转自爸爸真棒,原标题:“用高考思维走国际教育路的家长错在哪里?”作者爱丽丝)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走国际教育的路,比高考还累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