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泉源学校创始人、爱卡的米CEO张良:走出孤岛,联接带来改变

作者:张良 发布时间:

泉源学校创始人、爱卡的米CEO张良:走出孤岛,联接带来改变

作者:张良 发布时间:

摘要:科技不仅仅是指技术,也指教学科学化,对教学规律的尊重

1.webp.jpg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问对教育”(ID:cdwendui)。

1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400余位关心教育,热爱教育的人士再次集结,聚焦成都教育创新,一起探讨跨界于教育之价值和实践经验。

本篇演讲来自张良老师,他分享的主题是《走出孤岛,联接带来改变》。张良老师曾多年担任《南风窗》的副总编辑,离开媒体后收集了上百个教育创新案例,并创办泉源实验学校,吸引无数人关注。目前,张良老师任爱卡的米教育有限公司CEO。其多年在体制、民间、技术三个圈子来回走动,产生了对教育创新很多不一样的观点。

各位好,我想先解释一下我这个报告的主题,因为这个报告主题说出来之后有些人问我是不是有一个字错了,大家说联接,好像平时用的是连续的连,和关联的联有什么区别?这和走出孤岛这个主题是直接相关的,两个虽然都代表着对接,但是对接的路径和强度是不一样的,联接的联往往是意味着最短的路径,我们教育创新者就想找到同道中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发生对接,但是觉得跟我们有一些远的人甚至和我们有一点弱关联的人,我们的对接就好像不容易。

这也是我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我们如何走出孤岛,有这个主题也是来自于我个人过去几年的经历。

六年前我重返教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创办泉源实验班,2015年之后因为办学牌照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所以在广州泉源暂时终止,目前交给蒲公英教育智库在重庆延续,2015年之后带领广州的团队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创办爱卡的米教学公司,研发爱米云系统,这是结合教和学的综合管理系统。以爱米云系统为依托,我们目前做的事情就是全力推动体制内学校的教育创新变革。

我现在相当于在三个圈子,民间、技术、体制三个圈子来回走动之后就产生了很多感想,这三个圈子可能各自的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我看来都是非常难得的中国教育的创新力量。

三个圈子之外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我们会看到我们面对的挑战是极为艰巨的。大家做教育创新能感觉到,我们面对的传统力量那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可以去改变的对象,三个所谓不同的创新力量到今天可能之间的合力,大家彼此的联接非常不够,甚至有互相贬低,甚至攻击的现象发生。

最近几年我在技术圈待得比较多,我经常听到尤其是一线学校的,他们会对很多的技术带来的所谓学习效率的事情非常地排斥,他觉得这无非是应试的帮凶,很多教育创新者对任何提升知识学习效率的行为是很反感的,但是可能体制内的学校对民间教育的创新也会不屑一顾,三个圈子不能形成合力的结果就是因为我们无法达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去改变传统的教育。除了我们要面对的大环境之外,即使没有这些外在环境的约束,我觉得我们做教育创新的人要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艰巨仍然是巨大的。

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哪里去?本质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个教育者都会有自己心中的期待,把所有的期待加起来我们就是想塑造一个超人,知识面很全面,坚毅的品质,也需要有批判的思维,国际视野也需要。我们会在学生的身上,在培养的目标上,我们会加越来越多的目标,我经常开玩笑,就是好像人类所有的美德,我们都希望下一代具备,但问题是如何去实现,我们任何一个单一的力量可能都无法去实现这样一个梦想。

回到我们百年前的很多争论一样,到底是要革命还是改良?到底是多研究问题?还是多研究主义?这三个圈子里边最大的公约数可能回到一个根本的东西,也是这几年我比较关注的更多的,不是在教育的方向,而是在教育的方法,我们面对很多的挑战,我们是不是有切实的解决方案?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场景我们可能都熟悉,我们也做过学生,即使在学校里面我们可能不会排排坐,但是我们经常面临的挑战是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想发生交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局面,跟老师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反应是什么?沉默,大多数学生甚至心里默念不要点到我,或者永远愿意举手发言的永远是学霸级学生,他想获得更多表彰。是学生真的不愿意发言吗?是他们心目中没有问题吗?显然不是。这个场景存在的局面我们怎么破?

一般的思维我们会觉得是不是学生他的心理会有很大的障碍?那我去培养老师的心理调整能力,或者是不是学生表达能力不好,我们开一门口头表达的课程,甚至辩论赛,我们看似在培养他的能力,但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事情,因为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2.webp.jpg

我们看一个例子,一个年轻老师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交流的问题。

这是比较实验学校一个刚刚工作两年的年轻的高一化学老师,他用了一个很奇怪的词——漂移式互动,应用于课堂,这个老师是新老师,面临的师生交流问题更加严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跟他互动。

他怎么破这个局?这个老师用漂移式互动居然达到了四个效果,第一是多维交流,我们平时课堂互动最多抽查一两个学生,结果他的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可以发言,而且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发言最后还能记录,消除了学生心理顾虑,给他带来了勇于发言的安全感。

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弹幕,小孩特别喜欢玩的,我们平时看视频说要评论,传统是在下面发帖或者发言,但是现在B站出来之后所有的发言直接印在画面上,成年人会觉得这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把画面都挡住了,这就是互联网原住民喜欢的交流方式,想到什么就直接说出来,而且想要看到同样观看视频的人的感受。

这个老师很聪明,把这个发到他的微课上面,带来的效果是,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班上最不愿意发言的内向学生都变得极为活跃,不懂的地方问题随时提出来,这个环境下他没有心理的焦虑感,有很强的安全感,这是他熟悉的交流方式。所有的问题这个老师在后台都可以看到,甚至可以参与编辑,简单的问题可能同学之间解答了,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参与讨论,而且事后对所有的问题可以做简单分析,用三种颜色分别标识出来,哪些同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哪些是存在疑惑,哪些是纯粹扯淡,不光是全班,甚至他带的不同班级、不同年纪学生,大家在做一个共同的课堂笔记。

最后他甚至把这个工具更加运用,可能3分钟的微课中有大量的问题,他会停下来看看讲到什么地方了,是不是认知的难点出现了?他把这一段视频,基于学生信息用不同的条块来提示,不同的班级学习完之后,所有的数据在下一个班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发挥作用,可能1分30秒的时候进度条变成红色,学校的学生会知道一个需要你更加专注的认知难点会在后面出现。

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把我们传统教学中面临的师生沟通互动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思路?传统课堂交流一定是老师为中心,老师掌控所有交流流程,我点谁谁就发言,所有的发言者只是看着老师,当我们把老师这个中心去掉之后,让学生之间建立互动通路,信息传递的通路,同一个课堂,同一批人,我们不需要做所谓的专门心理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发生。

这就是我想说的联接带来改变,课堂里面,每个学习课题从互不相干的学习孤岛,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真正联接起来之后它所带来的改变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新的领域中间也不是完全没有边界的新领域,它里边也有规则,比如老师基于各种扯淡的比例,问题的比例,这些数据跟全班共享之后,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刚开始会很好奇,会东拉西扯,这种学生会自然慢慢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纯粹的网络环境又有所不一样,又开始建立新的网络世界里面的规则。这个网络世界我们经常说它是虚拟的,但是我们现在还会说它完全是虚拟的吗?它的交流在真实发生,真实交流,线上线下交流已经非常完美融为一体了。师生交流环节带来更多联接时的改变可以发生到这样的程度。

3.webp.jpg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更复杂的更完整的学习链条,我们把所有的学习者更紧密地联接在一起的时候,课堂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推动体制内学校变革的时候,我们第一所打造的示范校就在四川的凉水井中学,这是2015年开始合作打造的第一所示范校。这是去年年底随便推门听的一堂课,这是它的常态课程,这是我当时的微信,我直接拷下来的,这是初中物理的新授课,我随手拍了九张照片,第一张是课堂总的场景,从第二张开始一直到最后,我看到在同一时刻,一个非常普通的乡镇初中,它有八种学习形态在同时发生。第二张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桌面有平板,平板是五花八门的,农村的学生有什么设备带什么设备,有的学生用平板看完之后再互相讨论。第三张图,小组长跟其他组员解释难点,第四张图更有意思,这个男教师发现学生搞不定问题,还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讨论问题,还有的学生自己拿着教材和其他学生讨论,还有把小组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黑板上,等待其他小组来解决,还有喜欢按照自己节奏学习的学生,这是同一时刻在一个学习场景。

这些学生和老师普通人,当我们把这些普通人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他的学习状态、学习深度确实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这是最近几年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在推动平板普及化。很多觉得平板不是新鲜东西,国家每年搞教育信息化砸几百上千亿,送了很多平板到学校,基本都是摆设,上公开课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平板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如果你把平板只当成储存很多学习材料的容器,当然只能起到所谓电子书包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把平板看成是一个学生所能拥有的独立兴趣通路,是在课堂里建立更加平衡的师生信息权利,看成这么一个工具的时候,你会发现课堂里所有信息的基础的交换方式会发生改变。

我们去很多课堂看,一个老师平均有25-30%的时间在做最基础的信息交换的工作,这个工作以一种非常传统的非常低效的方式在进行,而且在传统的课堂信息传递的方式中,老师无论是写在黑板上的,还是PPT中间演示的都是广播式单向传播的方式运行,没有建立师生之间双向传递的通路,因为学生没有任何权利输出信息。但是我们为每个人建立独立的兴趣通路之后,学习的形态不一样了,老师、学生之间有更多信息连接通路,这个时候学习的形态也在发生改变。

这是我们重庆的一个例子,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常见的课堂场景,辛辛苦苦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关于本堂课知识要点的总结,拼命往学生脑袋里塞,希望学生们记住这些东西。一堂课基于师生互动过程中确实能产生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个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很多黑板上总结的东西确实是跟学生互动讨论产生的关于知识要领、概念理解的核心,但是所有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发现一旦下课,黑板一擦或者PPT一关,所有的信息都消失了。

孔子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但是我们离开教室之后这个故还在哪里?理想的状态是希望所有信息留存在脑袋里,但是人的自然记忆规律,离开教室30分钟以内基本上可能50%以上的信息早就丢失了,等到晚上的时候可能还剩下30%,等到再次想要温习的时候,所有课堂信息已经支离破碎了,这些信息我们如何留存、分享和更好的传递,这时候我们发现新的技术有非常大的预留空间,简单的拍照上传就能留下所有的。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这是四川另外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乡村的初中,在四川眉山仁寿县,这个学生在干什么?有课本,也有一块平板。常规的学习中间,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强调学生在学习任何东西之前,如果你提前学习,你学习质量一定会更高,因为预习可以帮助你梳理出你不懂的那些问题,更精确定位你在正式学习时要解决的问题方向,但是我们知道即使老师再怎么强调,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很少,为什么?是很懒吗?对知识没有兴趣吗?不一定。

我们基于平板的3W预习法,我们推到乡镇之后发现学生的预习发生了变化,我们跟学生交流,学生不愿意预习是因为预习好与坏得不到任何反馈,心理上无法构成一个激励机制。比如我认真预习了,老师你也不知道,我认真看书了,做了很多知识提炼,也梳理出了很多我想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所有这些信息老师能知道吗?别的学生能知道吗?没人知道。即使愿意投入相当的精力进行高质量预习的学生,他觉得可以来输出,但是没有输出途径的时候,他对预习的重视当然会下降,这是学生自然的心理状态。

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3W预习法就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预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怎么办。3W的问题最后要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可能是对知识理解的所谓重点的勾画,甚至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提炼你对知识的理解,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所有信息重要的动作是拍照以后上传到班级共享的群里面,以及老师同一时间要可以收到所有学生预习反馈的信息。你有这些反馈动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很多学生非常想跟老师说什么,想跟老师说这段过程中在想什么的时候,发现跟老师没有任何沟通渠道。现在可能一块小小的平板,每个人开始有了一个独立信息通路的时候,它的状态是不一样了,在家里也好,在办公室里也好,同步可以收到,甚至可以提前预支,学生对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上课之前已经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说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的靶子就不存在,最后在课堂上可能就是老师乱箭射死学生,因为你不知道学生的重难点。我们一个简单的信息通路建立起来之后,即使老师的能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课堂教学也在逐步提升。

100477944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同样的思路,我们把各常规教学的环节逐一进行互联网化升级改造。我们并不想推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因为翻转课堂仅仅只是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之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把传统学习的各环节,我们用互联网的方式升级之后,制造出一个一个类似于信息化的积木块,有更多更好的积木之后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所有改造的总指向,是希望建立学习者之间更深的联结。传统线下班级之外,我们会为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在云端的班级,有些学习行为适合在班级发生,有些学习行为适合在运单发生,线上线下是一个高度的融合。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们公司的名字为什么叫爱卡的米,从人类第一个学术研究机构雅典学院这个名字而来,我们希望人类早期因材施教,基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所有消失不见的好的教学方法,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又有可能把它重现。

最后我们希望无论你做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创造的是普适、科技、经济的教育新模式。普适意味着这个模式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很多很好的教学模式可能对教学者和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是无法迁移的模式,是我们无法普及的。普适是指新模式的能力和资源是可迁移的。科技不仅仅是指技术,也指教学科学化,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最后就是经济,它是适合大多数人可承受的。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创新教育。

谢谢各位。

本文转自问对教育(ID:cdwendui),作者张良。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问对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问对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泉源学校创始人、爱卡的米CEO张良:走出孤岛,联接带来改变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