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教育观

作者:张冬青 发布时间: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教育观

作者:张冬青 发布时间:

摘要:学习规律,学习“道”,不是为了被其束缚。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性就是要遵守成长的自然规律。

这个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没有异议,但实践起来远没有那么容易。如果都能践行得很好,就不需要再提倡了,成人们也就不会为教育焦虑了。

500635807_meitu_1.jpg

为什么做不到呢?首先,障碍在于对“规律”这个概念的认识上。

既然是规律,那就意味着具有普遍性。规律是从众多个体经验归纳出来的,人们会认为,规律越具有普遍性越具有真理价值。人们历尽辛苦地学习,什么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去了解那些规律。但是,人们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抽象出来的规律是不可以再套回到孩子头上的。

认识规律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懂得当下事态的前因后果、过去与未来,使人们更具理解力、预见力和宽容心,更从容有度,绝不是使人们更焦虑不安,总是戚戚然。

举例来说,婴儿开始大量流口水,是长牙的一个预兆。了解这个规律就不至于使我们以为孩子出了什么毛病,也不会厌烦,而是惊喜地期待着。

婴儿出牙的时间通常在6-7个月大的时候,也有4-5个月出牙的,也有晚几个月的。了解了这个规律,出牙早不必惊怪,出牙晚无需焦急。那么多晚出牙该着急呢?历史上还没有过不出牙的婴儿呢。

儿童都是先掉牙再长牙,所以如果出现了新牙已出旧牙不掉的情况,就需要人工拔除旧牙。

这些是了解规律应该做的,有时候只需等待,有时候需要干预。

可是,现在的父母,不能系统地、有长度地运用规律,而是把规律当刻度来衡量孩子,每时每刻都想要孩子是好的,凡与刻度不符,就恐慌,这样的心态也是一种刻舟求剑。

所以,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的保障条件之一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生命个体。每一个个体都会创造自己的规律。教育者和家长们真正要尊重的是这个个体规律。了解普遍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个体的规律以便促进儿童更完善地成长。

再举个例子进行说明,我们去癌症医院看病,喜欢看一个数字:治愈率。

如果治愈率很高,比如90%吧,有的人就以为自己的治愈率也是90%。其实不是,就个人而言,你要么不死要么死,都是100%。

所以说,数字和个体没有关系,无论你是分子还是分母,是由你自己的体质、生活方式、命运等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不是由数字决定的。

那么这数字还有什么用?

有用,它能体现医院的医疗水平。当然这只是体现水平一个指标,而且也不是绝对的。

假如说一种癌症的治愈率仅10%,是不是就代表水平低呢?它也许说明这是绝症,不是0%已经是医学进步了。

总之,数字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时参考,并不能决定什么。

我们总是希望医生不要把自己当成一类病人用药,希望医生针对“你”这个人的具体病情用药。那么,为什么我们对待孩子就把他放在“类”里面呢?并且还比来比去。

总之,学习规律,学习“道”,不是为了被其束缚。

《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要学会切换“有”和“无”的频道。

面对每一个孩子,处于每一个当下,我们要学会忘掉所有所学,不执念于经验,不固执于目标,让那生动的脸庞浮现在眼中、心中,倾听他的心声,用爱的目光注视他,赞扬、鼓励、批评都缘于尊重之爱。

500718199_meitu_2.jpg

做不到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性的第二个原因是,不能尊重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因此,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的保障条件之二是:把儿童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儿童,不管他是多小的人,他也是本性具足的。俗语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完整性的关键不在于全,而在于它是一个系统。

人体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平衡系统,每一个细胞都有神圣的作用,如果个别细胞损坏了,会对整个组织带来影响,但组织会很快调整修复。

组织是一个结构,它由每一个“1”组成,组成后1+1却大于2,如果少了某个“1”,结构依然完整。当然少到一定数量或者质量,结构也就死掉了。人的物质身体如此,人的精神性格也如此。

看不到生命完整性的成人容易思维碎片化。比如大人们总爱分析一个孩子的优缺点,而且,比起看到优点更爱看到缺点。

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成人很难只是纯粹地看到这个孩子本身。大人们在认识他的时候,就携带着各种标准:自己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书上的理论……

拿着这些标准比量孩子,好像没有标准就无法了解孩子,就像郑人没有带事先量好的尺寸就不能买鞋一样。郑人忘记了自己有脚,成人忘记了孩子自身。

大人们带着孩子见其他大人的时候,潜意识里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赢得别人的羡慕。所以,总是以他者的眼光观察孩子。

如果孩子表现没有那么好,就会找些理由来解释,比如:都被老人惯坏了,生病了不舒服,在学校学了好多坏毛病,最近可不听话了……更有人刚一见面就先打预防针:我家孩子胆小,我家孩子慢热,我家孩子就会淘气……

见到老师,大人们问的最多的是:我孩子表现如何?为什么成人这么在乎孩子的表现?表现,是外表显现的,成人只想让孩子表现好,并不理会孩子内在精神的成长。看到表现自然容易引来评判,评判就要分析优缺点。

于是孩子们就变成优缺点的组装产品了。一切皆可一分为二,优点归一类,缺点归一类。大人们可有事情做了,教育可有事情为了,那就是消灭缺点,弘扬优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抱有一分为二思维的人和把动物大卸八块的屠夫相同。

  • 矛和盾难道不是一体的吗?

  • 阴和阳难道不是互有的吗?

每一个生命都是自足圆融的。缺点和优点是互相依存的相对性存在。

比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在表演、演讲等场合没有优势,但TA可能更敏锐、细心。一个莽撞的人可能做事不容易持续,但TA可能非常勇敢、仗义。一个耿直的人通常很固执,一个懦弱的人往往温文尔雅。

似乎每一个缺点背后都有优点支撑,而优点都是被其孪生的缺点成就的。

尊重完整性的要义在于系统地看待一切,接纳全部。接纳自己、接纳孩子、接纳所有人性的善与恶,是准备过幸福人生的起点。

那么,是不是人生成什么样就该什么样,不需要自我完善了呢?

若因为我前面的论述引发了这样的疑问?那说明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这种思维模式会使人失去想象力和理解力。

世界的美妙以及人生的幸福在于我们能够欣赏蝉噪的宁静、素朴的富饶、疲倦的舒坦、静穆的伟大。

不必担心我们接纳了自己或他人或孩子,我、TA、孩子就不再上进了。因为,自我完善是人的本能欲望之一。

当然,自我堕落也是人的本能欲望之一。就像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一样。那么,我们还是不得不担心,万一堕落的欲望控制了孩子怎么办?对,这是我们该担心的。

为什么刚才说不用担心呢?

因为,堕落不是接纳的结果,所以说,我们无须为付出了接纳而担心孩子堕落。那么,对于我们该担心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教育该有为的地方了。

即教育有责任培养孩子们普世的四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本文转自LIFE教育创新,作者张冬青)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LIFE教育创新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LIFE教育创新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