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因为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过去,爷爷奶奶走进了讲堂

作者:9蛋 发布时间:

因为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过去,爷爷奶奶走进了讲堂

作者:9蛋 发布时间:

摘要:“乡土教育不是让孩子活在昨天,而是以此为根基,培养明天的公民。”

微信图片_20180226132217.png

芥末堆  9蛋  3月23日

社会学家潘光旦曾指出,随着认知工具的进步,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很多学生谈起各地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但问及家乡历史风物,却茫然不知,且不以为憾。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受到的教育少了一些重要内容——乡土教育。”公益项目“爷爷奶奶一堂课”发起人贺永强说。

对家乡不够了解是个问题吗?乡土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贺永强认为,故乡是孩子的起点和根基,乡土教育就地取材,将本土特色变为课程资源,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又能连接孩子与故土、学习与生活,带给他们自信和力量。

但现阶段,乡土教育只在部分学校存在,教学、测评体系也尚未标准化。“爷爷奶奶一堂课”瞄准8到15岁儿童,希望借助当地老人的记忆,填补乡土教育缺失。

乡土文化蕴藏着巨大能量

2013年,贺永强在台湾遇到某台北返乡大学生灾后重建团队,交谈中得知,救灾团队刚到社区时,当地居民参与意愿不高,很难团结一致配合重建工作。

为动员群众,大学生走访当地老人,请他们教孩子们高山族传统舞蹈。在老人的指导下,女孩穿上美丽的裙子,男孩光着上身、系上腰带,和老人一起走街串巷,载歌载舞。没想到这些许久没人跳的舞蹈非常有号召力,居民的归属感、参与度极大增强,孩子们也变得更自信、更开朗。“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乡土文化蕴藏的巨大能量。“

究竟何为乡土?何为乡土教育?

贺永强说,乡土并不等于乡村,而是每个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台北师范学院教授吴明清则将乡土定义为:“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

“乡土教育将具有当地属性、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料变为教育资源,变为适合孩子的故事、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贺永强强调,继承传统不是让孩子活在昨天,而是以此为根基,培养明天的公民。

事实上,乡土教育在其他国家早已经兴起多年。据报道,1920年,德国教育部通令“基础学校四年的课程都要以乡土教育为中心”,至今成为德国教育的重要传统。日本则将乡土教育包含于小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每所学校都设有“乡土室”,还有“乡土展览”及“乡土调查”等。

在中国,乡土教育起步较晚,是最近才提出的概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倡继承、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很多原本被忽略的乡土文化借此机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确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这让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走进课堂成为可能。

“据我了解,一些北京的学校每周都会安排捏泥人、抖空竹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本土文化。上海也有近300所学校开展乡土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当地历史名人、独特习惯和各种传说。”

但在具体落实执行中,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资源和能力,老师吃不准哪些属于乡土资源、怎么教孩子更好地接受,课开不起来。贺永强希望和学校合作,“帮他们把课开起来、开好”。2015年,“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启动了。

立项之初,“爷爷奶奶一堂课”瞄准的是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群体。在贺永强看来,城市学生已经有很多资源,乡村则很难见到太多适合儿童的文化影子,孩子受到的精神滋养不够,容易自卑迷茫。但在实际推广中,他发现,接受并认可“乡土教育”概念和意义的大部分是发达地区家长,在偏远地区的推进则举步维艰,沟通非常困难。

更让团队头疼的是学生家长的心态。受中高考制度影响,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在“精神、底蕴、价值观”这类虚无缥缈的事情上。“后来是怎么接受的呢?因为我们在授课中会教孩子唱戏、剪纸、舞蹈等传统艺术,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和作品,认为孩子不花钱就能上‘兴趣班’,就逐渐认可了。”这让他感到哭笑不得。

他感叹,这或许是很多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光要让孩子受益,也要让家长有获得感,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提升。不过,他相信,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的教育理念、追求总会逐渐改变。

标准课程+特色活动,希望达到六大功能

微信图片_20180226132902.png

(老人给孩子们讲族群历史课)

“爷爷奶奶一堂课”课程采用“10+X”的模式,即十个标准课程+10个标准主题活动+当地特色课程。

标准课程包括:我的童年、族群历史、自然和物产、村庄历史等,由当地老人讲授标准主题活动则为绘制村庄地图、绘制身边的植物、人物故事创作、村庄的明天绘画活动等,由社工带领孩子学习。

标准之外,“爷爷奶奶一堂课”还会了解挖掘各地人文风俗及艺术形态,如汉剧传唱、宫灯制作等。

选择当地老人作为传播者,一是因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说和做的效果优于让孩子自主阅读,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高。二是老人对当地的文化风俗、人物地理更为了解,有话可讲,也愿意讲。三是授课者来自本地,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只需支付课时费,课程会变得比较轻,容易铺开。

贺永强说,虽然乡土教育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但作为教育,他希望“爷爷奶奶一堂课”是严肃专业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没有扎实的体系和依据。

“在调研试点阶段,我们研究了现有乡土教材,也请教了很多乡土教育领域、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于适合进校开展的课程,我们会和学校积极沟通,以校本课、兴趣小组、社团的形式长期开展。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设计社区活动和冬夏令营,将老人讲解与实地体验学习相结合。

乡土教育究竟能为孩子带来怎样的提升?他介绍,“爷爷奶奶一堂课”希望达到六大功能:

  • 儿童自尊、自信品格养成。这种自尊自信来自于对家乡故土的文化认同,产生的文化自信。

  • 美育、德育并驾齐驱。教会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追求美,这是美育。同时告诉孩子哪些事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是德育。

  •  关系教育。让孩子的生命和故乡、祖辈产生关系,孕育真正的热爱,激发保护一方水土的行动。

  • 解决儿童学习生活脱节的问题。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传承传统文化。缓解优秀传统文化断层危机,避免文化随着老人的逝世而消逝。

  • 推动社区发展。项目服务对象包括老人和孩子,只要提供参与机会,项目或可成为多方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平台。

未来将进行规模化探索,希望转向教育产品

经过两年的探索发展,截至去年底,“爷爷奶奶一堂课”已经覆盖全国24个省,298个学校和社区,影响了20多万孩子。贺永强也因此荣获“第四届CCTV慈善人物”奖。

谈及一路走来的收获,他回忆,有年冬天,“爷爷奶奶一堂课”走进山西朔州一所乡镇小学,一位72岁的退休老师将小镇“厚德碑”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战乱时期,很多百姓没有饭吃,乐善好施的老员外把家里的粮仓打开,借粮食给他们。到收成好的时候,百姓用车拉着粮食还账,员外说“我没有留账本,你们不用还了”。百姓们很感激,便一起立了这座碑纪念他。

“当时老人讲得神情激昂,孩子听得聚精会神、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以后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那一刻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有成就感。”

另一件让他开心的事情是,近几年,乡土教育这一概念被更多人认识并接受,越来越多的好项目涌现出来:例如王小平老师编写的乡土教材;被立项为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亲近母语;通过制作乡土探索者课程包,教老师上好乡土教育课的禾苗社。“各个方向大家都在探索,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但我觉得非常好,非常值得尝试。”

说起未来目标,贺永强表示,“爷爷奶奶一堂课”在时空场景上存在一定局限,影响的学校和学生数量相对总量来说微不足道。为达成规模化目标,“爷爷奶奶一堂课”会尝试探索多种合作方式。

一方面,“爷爷奶奶一堂课”采用“加盟店”的形式,通过考核培训,在各地选定代理机构,授权该机构使用“爷爷奶奶一堂课”品牌,并进行管理。“我们的核心团队其实很小,很大一部分活动是由全国各地加盟的伙伴举办的。”另一方面,爷爷奶奶一堂课积极走进学校,课程在一些学校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内容,编入学校课程表,制度性地开展和实施。

未来,他们还希望借助移动工具、互联网、VR等技术手段,转向服务和教育产品,“让更多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相关专辑:
  • 因为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过去,爷爷奶奶走进了讲堂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