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学无国界郝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化教育,中国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者:郝斐 发布时间:

学无国界郝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化教育,中国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者:郝斐 发布时间:

摘要:一带一路所体现出的国际化、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输出和融合。

学 5_meitu_5.jpg

编者按: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包括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所有“一带一路”行为的最终阶段。这“五通”中,“教育”是“五通”的基础,特别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欧亚的重生,以及一个“亚洲时代”的到来,正在塑造一个新型的世界秩序,教育和文化的传播是这一切的根基所在。

都在说学习无国界, 最近地球的另外一边来了一群非常有趣的年轻人,做了一件貌似跟他们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一大拨英国大学生骑着自行车,穿越20多个国家,跑来了中国,进行了一个叫做“新丝绸之路项目”(The New Silk Road Project, 也就是一带一路中的“一带”)的骑行活动。 骑行的背后,其实是跨国研学。从今年6月开始,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将实地走访10000英里,从伦敦开始,然后是鹿特丹,在义乌结束。 之所以选择义乌,是因为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项目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独立评估和研究“一带一路”。

学1_meitu_1.jpg

学2_meitu_2.jpg

(图:The New Silk Road Project项目团队的骑行路线)

这么一个听来宏大的想法, 创立者却是一名阳光帅气的大学生——在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历史系本科在读的Charles Stevens。 Charles在2016年9月份已经和另一位英国学生Will Hsu花114天骑着自行车完成了从北京到德黑兰的1万公里行程, 经过了包括蒙古、俄罗斯、卡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9个国家。 据说自行车穿行这段丝绸之路的人比攀登喜马拉雅山的还少。年轻真好,想做就做了,而且还都完整的把自己给带回来了。

好像觉得一年半之前的这一举动还不够疯狂,Charles又在计划一次更加深入的丝绸之路探究。这次他想更多的探寻欧亚之间『基础设施的融合』、『投资机会』,以及『贸易网络的拓展』。 这个英国历史系的学生希望可以借此项目更深入地去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欧亚经济联通以及关键的战略。这就是现在这个“新丝绸之路”项目了。

这个项目还有三名主要“合伙人”,也都是英国大学生:乔治敦大学俄语专业学生Tom Micklethwait将重点探求一带一路对各语种的影响,以及对中亚文化,宗教及种族的研究。Charles的老战友Will Hsu是巴斯大学国际发展与经济学科的本科生,他的兴趣点是中国这一项目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以及相关国家的中国投资。第三位盟友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研究生Rob Krawczyk,他是建筑研究专业的。我本来还猜想这就是几个英国大学生的突发奇想,一定没什么人气,可后来才知道,这个项目来自五湖四海的报名者风起云涌,每天都有几十位报名,十分火爆。话说,这几年,能明显感觉到有强烈“世界公民”意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学3_meitu_3.jpg

(图:在路上的Charles Stevens,摄于西亚)

这个“F4”组合的独特之处在于这四位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他们将在语言、文化、历史、建筑,以及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观察“一带一路”。不讲概念说大话,这才显得这一项目如此接地气,否则也不会在一堆九零后的外国年轻人中还能赚人气。一带一路的基础本来就应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相互连通,人是这其中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甚至可以被看作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在从文化角度潜移默化地应战欧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没想到,改革开放才40年的中国现在居然扛起了“全球化”这个大旗。 

单从表面看来,一带一路带来了大笔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园的开建,航运,港口,能源,铁路,这些大项目都在从交通和物流商连接了欧亚大陆,是欧亚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未来。但贸易和物流并不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全部。原本这条伟大的贸易之路就是马可波罗和成吉思汗曾走过的路,承载着多少个古文明和古王国的过去。中国将投入超过4万亿美元在这一项目中,亚洲和欧洲的关系显然会更加紧密。这又会给丝绸之路沿线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一切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能仅仅用投资的数字来计算衡量,而是要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播而实现。

2015年3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此“愿景与行动”中,国家确定了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所有行为的最终阶段。这“五通”中,“教育”二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却是“五通”的基础,特别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欧亚的重生,以及一个“亚洲时代”的到来,正在塑造一个新型的世界秩序,教育和文化的传播是这一切的根基所在。

与此相关的,中国已经在推动教育板块的“国际化”,希望从国际的视角,语言技巧以及跨文化沟通各方面来吸引国际人才,以及输出中国的文化。高等教育机构的跨文化沟通非常重要,这一点无需赘言—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都一定有发达的教育。平日工作的需要,我接触不少国内知名大学的高层管理,推动中国大学的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些大学治理者们桌上的一份重要任务。 

2015年,中国发起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将5大洲超过130家大学揽入麾下,此联盟由中国西安交大统筹。这个联盟主要是寻求成员学员之间的合作,共同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去年6月份正式推出的一带一路教育倡议不仅将深化中国与香港,新加坡,越南以及其他太平洋邻国在教育与科技方面的联系,还将联通俄罗斯、土耳其以及欧洲国家。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学会(IIE)的统计数据,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中外教育项目到去年已经多达2539个之多。 

在莫斯科郊外的斯科尔科沃(Skolkovo)管理学院就是“一带一路”的受益者。在中亚这个不为人所知的地区,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或者是增强本地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一带一路之后,斯科尔科沃管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联合创立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也是为了服务中亚当地。斯科尔科沃除了有一个大学,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工业科技园。科技与教育是永远相联系的。

图片4_meitu_4.jpg

(图:Moscow School of Management SKOLKOVO)

中国的大学也在借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当苏州大学2011年在老挝开办公室时,中国大学走出去还并不普遍,但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教育资源的输出的规模与资金的输出一样不可小视。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开校区,成了马来西亚第一家中国学校,吸引了那些想学习中国文化的马来西亚学生。同样,欧洲的大学也在设计并推出更多借助新丝绸之路与亚洲对接的项目。

一带一路所体现出的国际化、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输出和融合,对于今后这些相关国家的高等人才培养,让他们不仅有技术、懂汉语,同时也充分的体验和认同中国文化,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投资、基建、科研、政府关系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也有一个、甚至多个青年组织,骑上自行车,去东盟、去西亚、去欧洲做做研学、做做民间大使,拿回来一些接地气的、更有参考性的社会调研反馈。跨境研学,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学无国界的“体现形式”?!

本文作者:郝斐,国际教育专家,全球化教育知名撰稿人,学无国界创始人,ThinkChina『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智库』倡导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学无国界郝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化教育,中国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