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智囊分享】泛网课时代的产品类型解析及学习体验设计

作者:豆妹 发布时间:

【智囊分享】泛网课时代的产品类型解析及学习体验设计

作者:豆妹 发布时间:

摘要:在泛课网时代下,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判断学习产品的质量?

微信图片_20180413125500.jpg

编者注:“芥末堆|教育智囊团”社群邀请了教育行业专家、学者、创始人、老师等人,不定期对当下的热点话题、细分领域、教育现象进行探讨和分享。

本期分享嘉宾:陆颖,K12项目式学习、教师发展方向创业者,专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多年一线培训经验,在线学习深度用户。

在本期中,陆颖通过分享听书产品使用体验,向大家解析了泛网课时代的产品类型及学习体验设计。她认为听书像是朋友在和你说故事,让人有对话感。在“对话感”反复出现时,能够触发人记忆里面的一些内容,产生新的结果。在泛学习和泛娱乐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点,对用户而言也是一样。

以下是分享实录,经编辑整理后供大家参阅。

之前有位伙伴提出,在泛课网时代下,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判断学习产品的质量?通过这个话题发散出来的讨论,我发现大家对于知识付费、碎片化学习等话题非常关注。所以想借着机会和大家分享些我的理解和思考。

一、听书是不是可以实现学习?

我们在群里会争论“听书到底是一个泛学习产品还是一个伪学习产品”,但并没有标准答案。我曾经也带着偏见认为看书的过程就像和作者交流,而听书则完全把这种愉悦过程抽走了,失去了互动的乐趣。但是如果要认真回答这一问题,仅凭个人喜好似乎说不出所以然,为此,我特意实践了一下这类产品。

微信图片_20180412145353.jpg

上面这张图片是我在得到应用试用七天听书的时间曲线图,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我带着两个问题试用得到:第一,通过听书是不是可以实现学习?第二,假如听书可以学习,那么他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成立的,又怎么样可以最大化?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界定在听书特定环境下的学习。

微信图片_20180412184723.jpg

成人学习的四大特征

过去我们的学习氛围是由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帮助我们一步步去学习。但是在碎片化的、移动化的学习情境下面,我们用同样的要求去苛求效果似乎不太合适。我通过借助科学原理和心理方面的理论,提出了两个我认为可以去界定听书场景下学习的点。

微信图片_20180412145518.jpg

去听书的用户大部分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认为,如果在听书过程中发生了新知或迁移两种情况,那学习就是发生了。

微信图片_20180412145703.jpg上图是我的实验结果。当自己有新知或迁移,我就会打个勾。7天花了305 min,下载14本听书。第一天下载量比较大,第三天什么都没有听,第六天书购买了两本电子书,第七天有的书没听完,实验时间就结束了。

刚刚接触听书的时候,我还是倾向于阅读文字,因为我认为阅读文字效率更高。后来发现并没有记住任何东西,并且文稿和音频也不完全一致,所以听音频之后就不再看文稿了。在听音频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发现就是 听书不再是一个人把一本书嚼过后给你,它更像是朋友在和你说故事,让人有对话感。似乎它能够去运用到最近正在想的一个问题,于是迁移和新知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在“对话感”反复出现的时候,他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当我们再去听某个信息时,我们的转码机制不需要把文字变成意义理解,而是有了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把这些内容具象成一个情境、画面时,它更能够触发人记忆里面的一些内容,产生新的结果。当然,这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发生,可能当你过去有知识储备时,才容易或有机会在听的过程中被重新调取,产生新的迁移。所以说迁移并不是由听书这一件事情决定的,它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作用,把我们记忆当中已经思考的内容再次呈现出来而已。

二、泛网课产品的分类

微信图片_20180412185053.jpg

上图这个分类是基于我试用大量在线学习产品的经验体会来划分的。当然,划分形式有很多,比如按听的和看的划分,时间短的和长的划分,付费的和免费的划分等。但从个人角度来看,是否付费并不能够去作为很好的分类依据,因为作为成年人学习者,哪怕课程本身是免费的,也需要投入价值(为学习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该课程也就非绝度的免费。

比起是否收费,以学习体验来分类将是一个更好的方式。主要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虑,一个是认知压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内容本身的深浅难易;另一个是社交参与,是指该维度的内容可以独自学习,还是强调通过互动讨论来学习。社交参与这个维度,也可按照多和少来分。

1、认知压力(高)

通过产品分类表可以看到靠近认知压力高的在线课程,相对应的就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它一般是由高校教授基于知识点梳理制作出来的,有比较明确和系统的学习目标,并且有一定的学习周期和学习坡度,所以把它放在认知压力比较高的位置。

2、认知压力(低)

大部分在线课程平台都支持用户互相交流,提倡社交参与。上面往左下角方向有一个专栏订阅。比如像得到里面大咖开讲的一些内容,每周会有一定频次的更新,会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内容的分发。它比在线课程的认知压力会小很多,但是学习者依旧可以很认真的学习并从中挖到一定的深度,在这类产品中社交参与也是比较少的。可能有些产品为了增加粘性,会设置评论区可以上榜,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相对来说它还是一个分发的单向产品。

3、社交参与(少)

再往左下角有听书类型产品,这类产品的社交参与更少。相比参与社交,大部分听书用户更喜欢安静听书,享受从中学到新东西的乐趣。

4、社交参与(多)

再往右侧看,有主题培训和打卡训练营两个内容,相对来说主题培训的社交参与比较多。这里指的是运用微信、QQ、知识星球(原小蜜圈)等强社交工具,通过增加用户粘性的一些主题培训。他可能会设置一些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安排阶梯式学习,让学习者一步一步在社交互动中老带新,甚至在班长带学员的过程中获取学习和成长。而打卡训练营和主题培训最大的区别是主动和被动。比如持续早起21天,每天写500字,共读一本书等训练营,他的学习过程中无需老师指导,所以它的认知压力相对较低,更多是靠社群粘性和社交互动促使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

通过坐标方式去拆解产品,可以看到每个产品都有不同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产品。

三、学习体验设计

1、“探究社区”模型

更深度看,在线课程类产品还会有社区模型探究,如果产品本身是非常需要探究,并能在探究过程中克服一些学习阻碍,掌握更深知识,那么这样的社区是相对必须的。当下的泛网课产品都会有这样的社区配备。

微信图片_20180412192503.jpg我们看一下上图,它包括社交、认知和教学三个圈。在它们两两相交的地方,可以看到这个设定范围,选择恰当的内容,支持这个对话的发生,就是用一些社交的方式去支持对方对话的发生。比如说我报名了EDX上的课,在论坛上助教会非常及时地回复你,并且要求助教回复时要引发这个讨论进一步进行,这就是一种支持对话发生的方式。有了这样的设定后,会有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恰当的学习体验,对于学习者来不仅要难度合适,还有要有合适的学习氛围。比如大家都想积极的去学习某个内容,把自己的这个目标都说出来,去感染其他人,这三块内容包含在一起的学习形式,会构成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而不仅仅是教学和知识单一构成这个学习体验。

2、意义、理解和行动外显化

微信图片_20180413114001.jpg

有了这些设计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思考怎么样的场景才能让学习最大化,而不能仅仅只有恰当的内容和社交?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让它外显化。所谓的外显化就是给用户一个出口,让用户把学到的东西说出来,够强化用户学习感受。可以是作业的形式,可以是挑战题,可以做报告等等。

例如,我在EDX上一门编程课,进入课程时前他会让我填写问卷。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你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让我从8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3个价值观。下一题接着问我:“从这门课里学到的东西,怎么样才能体现我的这些价值观?”然后我就会很深刻地去思考一些东西(意义、理解)。接着告诉我“既然你现在已经想好了这门课对你这么有意义,赶快制定一个计划,想一想接下来要如何学习,把你的计划写在这里。”(外显化)EDX还会举一些例子让用户更好地写这个计划。当用户把计划写下来的时候,又离去学习课程进了一步。这就是很明显的让用户从意义-理解-外显化的过程。

通过一些结构化工具,让用户把学习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把意义和行动都写出来。这样的内容,这样的设计在学习产品中对用户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后续的口碑推荐和再次学习购买的驱动力。

3、泛学习VS泛娱乐

传统教育让我们有种学习大于娱乐的偏见,其实学习和娱乐没有明确的界限,何必分的那么清?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方式。泛学习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泛在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各种想学习的内容。

所以如果我们能在思想上改变自己对学习和娱乐的认识,只要能收获对认识世界有帮助的信息,它就是一种学习。换言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在自己正在做什么的同时,内心还在谴责自己,产生焦虑。

在上面的截图中我找到的一篇文章,它其实把书、电影、杂志、听书等这些学习都放到了娱乐范围中,然后他去分析说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娱乐偏好,因为把它归类到一起也是没有问题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点,对用户而言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不需要一味追求高社交,高认知,找到适合用户状态和需要的一些点,去编织学习路径就是最好的。比如像少儿编程这类产品,既能玩又能学。

微信图片_20180413114243.jpg

 另外,在选择产品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压力,考虑如何做合理的时间和策略安排。比如,印象笔记会收集用户会在什么时间段,把什么样的内容放到印象笔记中。从中发现在每天早上上班的碎片时间,大家都在看微信,会有大量从微信、微博上保存的内容;每天在晚上下班后,甚至是比较偏深夜的时间,大家在看得到和知乎,会从上面保存内容,甚至填入自己的笔记。那么这样的一些学习内容和认知压力的不同,也可以帮助我们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智囊分享】泛网课时代的产品类型解析及学习体验设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