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讲了些语文老师不敢讲的话

作者:杨捷 发布时间:

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讲了些语文老师不敢讲的话

作者:杨捷 发布时间:

摘要:多一点质疑精神;多一份独立思考。

10.jpg

金宇澄的作品《繁花》,曾获得中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很多读者甚至将其与《金瓶梅》、《红楼梦》相提并论;同时,他也因个人传奇的经历,被誉为文学界的“扫地僧”。

而《繁花》背后的金宇澄,也绝对堪称传奇。

他于1988年起,做了30年的小说编辑,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小说获《萌芽小说》奖、《上海文学》奖。之后沉默近20年,他说:

做文学编辑,就要挑剔作品,我很难白天挑剔别人的稿子,晚上鼓励自己写小说。”

他经历坎坷,浮沉人世,自曝从小到大没有机会好好上过学,却智慧通达,博古通今,在花甲之年玩起网络小说,“不响则已,一响惊人”!

不久前,在常熟UWC(世界联合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校华语教育研讨会上,“爸爸真棒”有幸对金宇澄先生做了独家专访。

作为教育新媒体,我们关心的是,这样一位具有突破性思想的文学大家,对学生的中文写作、语文学习有何不一样的见解,而金宇澄先生的回答,完全可以总结为三个词:人性、特质和自由

(为方便阅读,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表述)

真实的了解人的复杂性:人性

1反对“全知视角”,了解人性复杂

自己看来稿,越来越不满意的是“全知视角”小说。

“全知视角”就是张三李四内心在怎么想,作家都知道。

我的母亲一直说,“我和你爸爸的感情像水晶一样那样透明。”在少年时代我是相信的,但我到了60岁就难以相信,因为我活到现在,没有彻底了解过一个人,我连我自己都不能全部了解自己,作家怎么可能全了解?

文字的“全知视角”,像上帝那样无所不知的小说,实际是有欺骗性的。

这种欺骗性的恶果在哪里?让小朋友从小就知道,人是可以被了解的,误导作用也就是:

比如到了找男女朋友的年龄段,有的孩子就会相信小说里写的,男女之间可以那么的心心相映的,认为自己必须要找到那样的人,结果碰得鼻青脸肿……

教育孩子,人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很难被了解,但这就是人性,是正常的。孩子才能审慎地对待人和事,知道如何与人适度交往,自然地、不做过度期许地交往,其实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说回到写作,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小说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作者不可能做到,也没这个必要。

2反对“导购”,要有“超市思维”

如今时代,是最具独立思考的时代,人们的兴趣广泛,高手如林。一个作者更应该脚踏实地,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不要高高在上:

  • 要认识自己是所知甚少的,比如有人请我讲讲上海,我哪敢讲,无非是自己相对熟悉的区区几平米而已。

  • 不说教,不企图用自己的观念影响别人,写的是人间故事,不是分析和理论。

比如《繁花》像开一家超市,内容尽量丰富,没有“导购”——如今也只有很差的小店,营业员会拉着顾客介绍鞋子怎么好,裤子怎么好,顾客会很反感:“我自己不会看吗?”

作为一个写作者,可以尝试着运用这样的“超市思维”。

5.jpg

3从真实的细节中寻找“趣味”

我们前面说到创作,离不开对“人性”的了解。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相对真实地去认识一个人呢?

我觉得,一些笔记体作品、回忆录、长辈收藏的日记里,是最真实最自然的。

最近无意间看到了柳亚子曾祖父柳兆薰的日记。他是江苏吴江的一个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当年这位大地主怎么生活,现在靠看小说靠想象,已经完全无法了解。这本23万字的日记,生动展示了一位相当文化程度的江南乡绅的生活细节,处处可见传统中文的魅力,比如:

每天的祈祷仪式、“背神咒”、“静坐”、“临帖”、写字、关注天气和田间的状态、虔诚地“焚理字纸”(过去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写过字的纸是不可以乱丢的,要么保存它,要么有个仪式来把它焚化)等等。

文学圈里总说:“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乡土”,其实是“乡绅阶级”的文化吧,比如这个晚清大地主的生活,只在日记里,而不在文学作品中。你真切地切感知到他活生生的存在,详细、生动、甚至有紧张的感觉,胜过任何一部今天我们虚构的“旧时光”小说的。

了解人生,阅读要杂一些,培养自我辨识的能力,比如通过这类非虚构文本,不需要过多的描述,产生许许多多的联想,而且每个读者,会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才有趣。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引导学生读这样的作品时,要启发他们——

多用心去感悟,想到什么都可以,

不必评价,不分析,没有标准。

要告诉学生——

好的文学作品是有趣的

或者,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6.jpg

好的写作必须冲破同质化特质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中国的文学作品走向国际,与西方文学做一个抗衡,但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1在国际化中,我们失去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从晚清时代起,开始崇洋,这有利有弊,以至于现在再谈与西方联系和融合,会发现:

我们的桌子上,不是没有西餐,而是堆满了西餐。

而我们的胃口不行,消化不了那么多。

中国引进西方文字,可能在全世界都是破纪录的,每年都有海量翻译作品,鱼龙混杂“西方三流作家的全集,我们都会出版。”

比如参加巴黎书展,像进入了一个法国水果店,里面所有的苹果、梨子、香蕉,是本地产的,清一色法国文化为主,真是厉害;你到中国书展一看,像进了一个中国的水果店,大量进口水果,香蕉是巴西的、苹果是美国的……完全不一样。

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少年轻作者文笔的翻译腔,看了最多的翻译小说,笔下换一个外国名字,等于写翻译作品,中文特征没了,几乎没有。

中文的经典,是文言,“五四”被斩断,改为白话,而民国的文人的基础,还在文言,比如鲁迅的古文功底极好,他的白话有古文底子在。

一代一代下来,作家古文底子也越来越薄弱,产生的后果就是,你的中文不好看了,甚至完全是翻译味道了。

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中文先天的局限性,我们是被截断的半截子的人。文脉在五四的时候断掉了,我们最漂亮、最优秀的这一块东西,仿佛先天就是这样子,不但西方人不懂,现在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懂。

还有是,普通话的普及,前辈作家的写作思维往往用方言,它比普通话更生动,现在全部是普通话的写作思维,大家都一样了,而写作最要紧的是语言的特殊魅力——所以说,这时代中文作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普及普通话的影响后,大部分人的写作,都是“千人一面”,同质化、缺乏个性。

7.jpg

2每个写作者都应找到并抓住个人特质

青年作者,该努力追求自己个人的特征。

以《繁花》为例,我是有意识地在这样写的。

当时在网络上偶然写了《繁花》第一章:卖大闸蟹,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不用引号,不分行,一大块。自己也觉得很惊讶,怎么用了这个办法,有点像话本紧紧挤在一起,像叙事,又像对话,也像自言自语,通过一个人讲另外两个人的事。

就这么写下去了,感觉有意思。

网上有人说:

“求求你,这么大段大段的文字挤在一起好累啊!”

我坚决不分行。为什么?我找到了小说的某种个人特征,因为小说都差不多,文本的特征很重要。

一个作者,在表达上找到某种特征、样式,是不大容易的。有时候样式给你了,没抓住它,它也就溜走了。

所以,像我这样把好几天的人和事,不分行写在一个自然段里,只用最简单的逗号和句号,肯定会引起读者的反感。但作为语文或者作为文学,确确实实需要特别的面孔,不同的样子。

3可鼓励年轻人用方言写作

当然这不是一般学生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这太复杂,但我觉得,如果喜欢写小说,应鼓励从自己家乡的方言里寻找力量,我一直鼓励作者用方言写作,为什么?文学是人学,人的生动性,就是人的语言,就如电影拍领袖人物说话,都用方言,普通话太平淡。

普通话实际是一种“人造语言”,以北京方言做底子,语言学家们组合成的一种可编入字典的语言。

而方言,则像一条河流,是自然生成的,可以标识个人的地域的特征。就如我到广州,听到大街小巷的粤语,即便我是盲人,也知道自己到了广州。

鼓励年轻人用方言写作,正是打破同质化,体现出本民族、本地文化特色的表述方式。

8.jpg

阅读书写思考皆要有其自由自由

虽然说,文学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学生需要应试,老师只能按应试的方向教。这是一个短期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如何帮助到孩子?我能想到的是:

1要有随心书写的自由

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天地的空间。

比如,鼓励孩子写日记,让他们知道,我们处在一个细化、分裂的社会,没有完全的统一,是正常的,也是极其丰富的,在学校,按老师要求做,但不是你世界的全部,回家就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你可以有另外一个自由世界”:

在这个空间,你愿意写什么,记录什么都可以

学校生活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一部分在你自由的生活当中,呼吸中,自由的书写中。

父母可以送一个本子给他,请他把最真实的想法写在里面。如果孩子主动给父母看,就给他正面的称赞和鼓励,给孩子独立的释放空间,让他更个人地认知他看见的世界。

2有自由阅读的自由

其次,作为阅读来说,家长也要告诉孩子,老师教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在学校需要遵守,但阅读课外书,非常自由,自由的取舍,自由想象:

“除了上课所学,必须有答案之外,

课余的这些读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

愿意怎么判断,怎么想都可以。”

一个真正厉害的孩子,老师要求的标准作文可以写,同时另一个世界仍然丰富,保存完好。

3要有“读不读经典”、“喜欢和不喜欢语文”的自由

我不太敢建议,孩子一定要多读古典、经典,这真是极少部分人才感兴趣的,虽然好书还是喜欢的人多,但文学越来越边缘化,也属正常。

  • 文学始终是小众的,并且需要天赋。如果发现孩子非常喜欢中文,那么他的阅读自然会非常广泛;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喜欢就不喜欢好了,如今太细化了,喜欢数学,喜欢经济,其中也有无数的分类,但是,文学是关于人的故事,是认识人间的一个窗口,是共通的。

同样的,在教学上面,语文老师也不要着急。我们要去发现,一个班里面大概有三四个或者五六个孩子喜欢中文,那就额外关注,给这几个学生多些引导,争取他们在文学之路上走得远些;大部分学生喜欢其他门类,应该,让他们喜欢好了。

9.jpg

3要有独立思考之自由

最后,我要说,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不轻易地相信,尽可能所有的观点、想法都自己总结,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是最好的。

我曾经和阿城做过一个对话,阿城说《繁花》实际是自然主义的小说。

自然主义是什么意思?比如像左拉的小说,

不表任何态度,把这个社会人的行为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

但是“自然主义”后来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于是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尤其法国小说。

由于自然主义先出现,然后再出现批判现实主义,好像批判现实主义会更先进。但阿城认为:

自然主义写作,积累到一定时期出现了批判性现实主义。但是我们的自然主义写作在薄弱的情况下就开始批判现实主义。从批判旧社会,革命作品等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自然主义的写法却不多。

那么,这些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实是带有很强的观点的,孩子们阅读的时,提醒他们:

多一点质疑精神;

多一份独立思考。

本文转自爸爸真棒,作者杨捷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讲了些语文老师不敢讲的话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