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谁说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经济学来告诉你真实答案!

作者:千寻 发布时间:

谁说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经济学来告诉你真实答案!

作者:千寻 发布时间:

摘要: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1.jpg

说到物质奖励,很多家长都有一种“好用但不敢用”的纠结感。

物质奖励的效果之显著,我们心知肚明。想让孩子做点事,比如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按时起床什么的,讲一箩筐道理对方可能都置若罔闻,但只要承诺,“如果你……我就给你买你最想要的……”立马积极性爆棚。

你看,就是这么好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敢用或者不敢经常用。

毕竟,整理玩具、好好学习、按时睡觉起床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物质奖励会不会让他把原本有责任做好的事视为交易?孩子宝贵的内驱力,又会不会被几个觊觎已久的玩具毁掉?

而且,物质奖励怎么看都像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我一朋友觉得儿子成绩不上不下,就决心来点物质激励,

“如果你期末考试能进班级前十,妈妈就给你买你最想要的脚踏车。”

这孩子听了两眼放光,期末考试果然冲进前十,朋友也兑现了承诺。

就这样,为了让儿子继续维持好成绩,朋友又陆陆续续付出了Xbox游戏机、ipad、无人机……现在,她是增资乏力,撤资又怕孩子成绩下滑,左右为难、悔不当初。

看到这儿,你可能以为,我是来批判物质奖励的。

恰恰相反,我是物质奖励的支持者。这个经济学中公认的有效激励手段,常常被我用来调动千寻的主动积极性。

熟悉“和千寻一起读绘本”栏目的读者都知道,每隔一周,我会推荐一次亲子阅读绘本,刚开始,千寻根本就不愿意配合录音。

因为录音和平时讲故事不同,对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要求,也不能一边讲一边吃点小零食什么的,平日里自由惯了的小朋友表示压力太大,拒绝承接此项工作。

但当我告诉她,录十次就可以换一个dash机器人时,人家愣是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迎难而上,分分钟圆满完成任务。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

除了录音,平日里的很多事务,我也都用过物质奖励法。千寻第一次整理玩具,是为了一套乐高积木,第一周坚持做家务,是为了积满星星换桌游……

有人问我,你不怕物质奖励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吗?

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就对某件事物具有内驱力。

产生内驱力的顺序是:做一件事 → 获得认可 → 拥有价值感 → 产生内驱力。

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开始去做一件事,才可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认识到这件事对于自己的价值,然后,才会产生所谓的内驱力。

所以,先让孩子去做很重要。

如果物质奖励能够有效促进孩子去做某件事,我们为什么不用呢?不必担心会不会破坏内驱力,因为这时候,孩子的内驱力还没产生呢!

大家回过头去看,也会发现,我前面提到的物质奖励,全都用在促使千寻做某件事的入门阶段,比如最开始的录音、第一次整理玩具以及第一周做家务。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的入门阶段使用物质奖励是没有问题的,它的效果比讲道理好一百倍,而且,不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真正的问题出在“边际效应递减”上。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规律,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一个人连续获得某类物品,那么,随着拥有物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个人却会感觉到,他获得的愉悦越来越少。

就像德国经济学家格森说的那样:“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物质奖励在初期效果非常明显,但随着孩子的阈值不断升高,激励的效果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变得越来越差。这时候,激励与表现之间就会呈现出“倒U型关系”。

2.jpg

比如,我只用dash机器人引诱千寻录音,结果就会像我那入坑的朋友一样,只能通过不断的付出,满足孩子越来越大的胃口,最后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为了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倒U型关系,在给千寻物质奖励的初期,我就做好了切换的准备。

切换什么呢?就是由物质奖励切换到精神嘉奖上去。

每次录完音,我会有意识地当着她面重放一遍,一边听一边跟先生讨论,“你有没发现,千寻讲得越来越好,都快超过你了,她的表达很有想象力,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大人那种刻意的发挥自然很多呢……”

一旁的小丫头虽然没说话,嘴角却抿着笑,我知道,她心里乐着呢。

后来,我又给她的好朋友听了录音,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玩的时候,无意说到千寻的录音,她那个得意啊,都快溢出来了。

当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感受到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后,录音对她来说,就不再是dash机器人的等价物,而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值得去努力的事!

通过上面的案例,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物质奖励到底可不可取、能不能用,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做好适时切换。

只要能及时让孩子体会到做事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用成就感慢慢替换物质奖励带来的动力,初期的物质奖励就没有问题。

为什么很多家长没有及时做切换呢?我觉得是我们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觉得价值、意义这样的词听起来有点虚,不确信它是不是真的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接下来,我讲一个有趣的实验,相信大家听完会有些启发。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他的著作《怪诞行为学2》中,为了证明意义、价值能够成为影响人们努力程度的主要动力,做过一个“试卷实验”。

他们将学生分为三组做试卷,第一组叫“关注认可组”,交试卷时能得到认可;第二组叫“不理不睬组”,收卷人连看都不会看;第三组叫“粉碎试卷组”,收卷人不但不看,还将学生交上来的试卷直接丢进身旁的碎纸机里。几个回合下来,人们发现“关注认可组”的成绩最好,回答试卷的数量比“粉碎试卷组”多得多。

我和几个教育工作者模仿这个实验,在小朋友中做了一个类似的小测试。

我们将十个年龄段在4-6岁的小朋友分为两组画画。A组的小朋友画完后可以领到两个小玩具,但交给我们的画会当面被碎纸机碎掉。B组小朋友画完后只能领到一个小玩具,不过,他们的画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被告知将送去展览。

我们观察到,领到玩具更多的A组小朋友情绪明显不如B组小朋友好,过了一会,甚至有两个A组的小朋友强烈要求加入B组。

很有意思吧,孩子们宁愿放弃一些现实的奖品,来换取别人的认可。

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孩子虽然喜欢物质的奖励,却仍有强烈的精神追求。甚至,精神上对意义和价值的看重,超乎了我们想象。

所以,如果你在孩子做事时,给他提供表现的契机,表扬他,赏识他,让他觉得这是一件乐在其中,能表现自我的事,这种意义感就可以慢慢替代物质奖励,给孩子带来更长久的驱动力!

划重点:

1. 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的入门阶段使用物质奖励没有问题。

2. 物质奖励失效的真正问题是“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倒U型关系。

3. 物质奖励可不可取,关键看有没有做切换,及时从物质奖励切换到精神嘉奖。

本文转自东西儿童教育微信公众号,作者千寻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东西儿童教育公众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公众号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谁说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经济学来告诉你真实答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