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芥末翻·VIEW】你对“高智商”的定义是什么?

作者:David Perkins 发布时间:

【芥末翻·VIEW】你对“高智商”的定义是什么?

作者:David Perkins 发布时间:

摘要:重新定义“smart”

【芥末翻·VIEW】是芥末翻在周三推出的全新版块,旨在向读者推出最新的全球热点教育资讯、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要观点。VIEW全球教育,体验精彩视野!

微信图片_20180514111201.jpg

   本文译者:王晏如

一、什么是高智商(What is smart)?

过去人们简单把高智商定义为IQ,然而IQ就是一座魔鬼帝国。

(一)智商是IQ吗?

为什么说IQ是魔鬼帝国?从教育的角度来说,IQ有很大的问题, 因为你没有办法把它变得更好。你有的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可以变化的。就像你买了一辆车,车的引擎就是那么大,你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它了。

然而过去的五十年,哈佛project zero的研究以及各项数据表明,取代IQ的,是从以下四个维度,综合衡量高智商(smart):

1. 高智商的多样性(Smart as multiple)

微信图片_20180514111524.jpg

首先,高智商的体现是多样的(Smart as multiple):

IQ帝国里,智慧就是一样东西,一样用数字IQ代表的东西。但是当我们纵观全世界,各行各业,教育领域、艺术领域、商业领域、科学探究的实验室等等…… 难道这里面,智慧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很显而易见的多样么?

1983年 Howard Gardner 教授就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我们应该从多维角度来看智慧,并最初提出了衡量智慧的七个维度——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同时也不局限于此,其中包括:语言智慧 (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慧 (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慧 (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等等……

(下图为译者找出的完整多元智能介绍,但不局限于这七个维度)。

微信图片_20180514111610.jpg

我这里就不多讲多元智慧理论究竟包含哪些,但是我想重点聊一下该理论重要的两大支撑依据:

(1)神经学(neurological)研究指出: 大量证据显示,大脑中分管各类行为的模块,在支持人进行逻辑数学运算,或者音乐表演时的运作,是不一样的。

(2)社会学(sociological)层面也同样支持了这个理论。成为一个音乐家、数学家或者是作家,所需要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这些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有至少两大重要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拓宽所需要教育的领域,绝大多数的教育的关注度都仅仅停留在了语言和数学智力的训练,那么为什么不同样关注大脑中其他可以被训练的智慧呢?

其次,就算是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教法。例如通过肢体动作或更活泼的环境,甚至通过音乐来进行数学教学,或者通过更加社交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方法来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把各元智慧的教学互相交融,给学习者提供更加谨慎和深入的学习经历。

2. 高智商是可以学习的(Smart as learnable)

微信图片_20180514111859.jpg

IQ帝国在这点的观念是非常明确的,智慧是无法学习的。当我们思考每天的行为,不难承认有一项智慧是可以学习的,那就是思维方式(thinking strategies)。例如:列出事情的优点与缺点,来做决定 (pros and cons)。或者,进行头脑风暴,来提出更有创意的方案 (brain storming)。这些都是思维方式。

Project Zero 就“思维方式”问题,总结出一套方法,叫可视化思考惯例(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VTR”)。 这套方法有很多具体惯例,我这里重点讲三个例子:

(1)下图展示的思维惯例叫做:局部、人和互动(parts, people and interactions)。图中的学生研究的话题为“过度捕鱼”,其中

  • 局部(parts):捕鱼本身、鱼生存的水域、船、捕鱼行业等等;

  • 人(people):涉及到的各个维度的人是谁、他们背后代表了谁、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以及顾虑是什么?

  • 互动(interactions):各个集团人背后有哪些争执,有什么权利,以及寻求什么合作等等。

这就是一个理解复杂现象的思考惯例。

微信图片_20180514112015.jpg

(2) 另一个例子:观念的闭环(circle of viewpoints)。选一个你觉得最复杂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话题。那么,其中有哪些观念呢?假如我是科学家、是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政客、甚至我是一个刚刚经历过飓风的居民。列出每一类观念,然后后退一步,把各类观念综合起来看。 我们如何在多种声音中找到共同的问题以及最根本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180514112052.jpg

(3) 再分享一个思维惯例方法:我过去和现在的想法对比(I used to think, now I think…)。这是一个整合的思维惯例,通过思考自己的学习和个人经历,观察并比较自己思考问题的差异,来进一步优化思考。

微信图片_20180514112121.jpg

诸如此类的思考惯例和方法有很多,都可以用来增强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那么这些训练具体有什么帮助呢? 我这里分享三个很有价值的发现:

第一,思考确实是可以锻炼的。人们通过使用上述工具,不断锻炼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优秀。

第二,利用这些思考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刚好地理解思考的内容。当学生用这些工具去阐述各类话题、学术问题或者非学术问题,他们都可以更好地理解放在他们面前的事情或者问题本身。

第三,上述影响力是持续的,以及可以被传递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希望看到这类连锁反应。 这种能力是否总是可以持续同时被传递?并不全是,这取决于教学的操作和干涉,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干涉的非常成功,那这种能力是可以被复制的。

3. 高智商是性情(smart as dispositional)

微信图片_20180514112246.jpg

IQ魔鬼帝国观念认为,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个神经元在传递的速度,但并不是一种态度。可是,当我们谈论智慧的时候,我们会提到开放包容(open mindedness)、好奇心(curiosity)、对证据的顾虑(concern for evidence),这些就不仅仅是某种不变的能力,反而更像是一种态度或者承诺。在过去50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感性和态度跟智慧是相关的

当我们在观察这些态度的时候,也发现了三个令人吃惊的点:

(1)绝大多数这种特征,是跟IQ 无关的。 例如,你可以是一个IQ非常高的人,但是非常的狭隘,或者对世界完全没有好奇心。你可以不是那么聪明,但是乐观和开朗,或者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高IQ等于智慧的言论是非常片面的。

(2)当我提到态度,听起来像是一种感性层面的事。然而性情(dispositions)的很多维度跟信念(belief systems)息息相关。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Carol Dweck教授在研究信念和智力( belief in intelligence)关系的时候,对比了:

a. 固定思维(fixed mindset):我不认为我可以提高我的智力,它是怎样就是怎样。属于IQ 的魔鬼帝国。

b.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智力是一个我可以不断投入和培育的能力。

让人吃惊的是,这种信念系统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有着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会为了自我提升而不断的投入和努力,他们会积极的面对复杂的挑战。 然后,你知道么?他们变得更聪明了!然而,可惜的是,有着固定思维的人,会倾向于逃避复杂挑战,拒绝了成长的机会,失去了变得更聪明的可能性。更严峻的是,这种态度上的智慧影响着人的信念系统,从而影响他们大脑的运作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3)是否关注到了机会(notice)。Project zero 在这块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发现。例如,也许当下是一个需要好奇的时刻,但如果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刻,便是错过了这个好奇的机会。或者,也许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别人观念的时刻,我也是有能力去做的,但是,我没有意识我应该去做。这种对时机的敏感,或者说是警戒,是性情(dispositional )理论的重要特征。

所以这些发现对于全球范围内各种学习场景探索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发现,过去50年里,性情在智慧里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框架和教学设计的设计都有大量依此而发生的改变。

4. 高智商需要演绎(smart as performative)

微信图片_20180514112600.jpg

甚至IQ帝国都认可,你在一项领域的智慧程度,取决于你对话题的了解程度。但是到底你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对一个话题有多了解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演绎(smart as performance)的角度来说,不是关于知识的积累,而是你用知识做了什么。不是你知道好多,而是你的知识是如何支持你思考的。

Project Zero也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研究。例如真正理解数学意味着什么?并不是知道数学事实或者进行公式运算,而是在现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的数学公式和原理。又或者医疗并不是知道一堆病理和疾病,而是有办法去诊断或者设计一个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 又或者了解什么是中世纪?并不是只是了解史实,了解发生了什么,而是分析出为什么这些历史会发生,或者是跟当代进行一个对比。用你拥有的知识去思考,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些知识。想象一下在一个教室,最核心的不是你不断重复你所知道的,而是更深一层的应用。就像Jerome Bruner所说 “超越你所有用的知识(Going 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David Perkins教授


微信图片_20180514113307.jpg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Project Zero)”的创始人之一。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长期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等与学习相关的议题。

Project Zero 零点项目

微信图片_20180514113444.jpg

2017年是哈佛大学Project Zero(零点项目)成立50周年,17年10月13号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认知的论坛。论坛由哈佛大学校长Drew Gilpin Faust和哈佛教育学院院长James E. Ryan主持,邀请了零点项目的联合创始人、哈佛教授、认知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教授和David Perkins教授;零点项目前主任Steve Seidel教授和Shari Tishman教授; 零点项目现主任Daniel Wilson教授。过去的五十年,零点项目引领了全球教育领域无数的研究。这次论坛重点讨论了过去半个世纪在人类认知领域标志性发现,以及这些关于大脑的新发现是如何应用在当今教学和社会领域里。本文是其中David Perkins教授谈论如何理解智商的演讲翻译。

译者观念

初来哈佛的第一周,神经心理学家、教育学家David H. Ross教授就在课堂提到,教育工作者本质其实就是大脑塑造师。人的大脑是有弹性的(plastic), 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不断进化大脑的构造的。有人会说,刚出生的婴儿大脑成长速度是最快的。但是我们每个个体都不可能退回去发展,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当下就是发展自己大脑的最好时期。全球顶尖的脑神经科学家Michael Merzenich曾在TED发表演讲,他们从大量的观察大脑变化的研究中得出,人一生有两个大脑塑造的关键时期:1、出生后第一年;2、从一岁到死亡。

所以,当我听到这篇演讲的时候,就很想与大家分享。我认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要有一个成长性思维,相信自己有塑造大脑的能力,并一直坚持下去。看完这篇文章,你的大脑已经跟你看之前不一样了哦!但是你们每个人的改变,都是不一样的。你做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经历,都会改变你的大脑。所以你想好要怎样塑造你的大脑了嘛?

本文译者:王晏如,“育言家”创始人,教育学院科技创新与教育项目研究生在读 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育言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什么是高智商?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什么是高智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芥末翻·VIEW】你对“高智商”的定义是什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