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杨东平:丹麦人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

作者:LIFE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

杨东平:丹麦人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

作者:LIFE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

摘要:丹麦令世界瞩目的创新精神是如何通过教育制度设计深深融入其文化基因的……

640.webp (2).jpg

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与哈尔滨是友好城市。2013年,哈尔滨市六十九中的初三学生和奥胡斯市一所公立中学的9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PK。经过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造力和英语能力的五轮竞赛,丹麦学生仅赢得英语,哈六十九中学生以4∶1大获全胜。

丹麦DR电视台拍摄的《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的纪录片在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陆续播出,反响十分热烈。哈六十九中于是在丹麦颇有影响,一些丹麦游客到哈尔滨后,会特地到学校门前合影留念。 

640.webp.jpg

DR电视节目的视频

这几乎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2015年8月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的先声。在那部纪录片中,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方式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完胜英国学生。

两部纪录片的背景,都是2012年的PISA测试上海一举夺冠,取代了原先世界第一的芬兰。

纪录片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英国著名时事评论家西蒙·詹金斯激烈抨击中国式教育如考试工厂,分数至上的教育并不关心孩子今后会怎样生活。

的确,考试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依据常识就足够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当英国在引入中国式教学之时,中国的父母正在努力把孩子送到英国的私立学校和欧美的大学。

在丹麦,人们对PISA的关注度不高,对自己的排名也不甚了了。他们的自豪感自有来源:560万人口的丹麦有13位诺奖得主,以“人均”计为世界第一,这显然是比PISA成绩更有说服力的。

丹麦为人类贡献了不少著名科学家,如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尼尔斯·玻尔,电流的磁效应发现者奥斯特,第一个发现并测定光速的奥勒·罗默,第一台磁性录音机的发明者波尔森,发现原子核结构理论的本·莫特森,等等。玻尔创办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使哥本哈根成为世界物理学研究的圣地。

640.webp (1).jpg

哥本哈根大学

这次由老牛基金会支持、在丹麦参加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的教师培训,一个新发现是现在风靡世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居然是70年代在丹麦的奥尔堡大学形成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奥尔堡方法”向全世界推广。

这并不是全部。丹麦的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的能力同样十分突出,为世界贡献了诸多著名品牌,如蓝罐曲奇饼干、嘉士伯啤酒、维斯塔斯的风力发电,航运巨头马士基船运公司、诺和诺德集团生产的胰岛素、乐高玩具、杰克琼斯(JACK & JONES)服装、爱步鞋(ECCO)等等。

2015年,丹麦人均国民收入达6.1万美元(美国为4.9万美元、香港3.4万美元、韩国2.1万美元)。欧盟每年都要公布27个成员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报告,从2005年以来,丹麦和芬兰始终排名第一第二。

事实上,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诸国的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等十分相似,在创造力上紧随甚至超越美国的趋势十分明显。北欧的福利社会和教育制度,由是显现出有些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各国的探究者。

对于中国人而言,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这种高度公平、几乎没有特别富的富人和没有穷人的社会,为何并没有出现效率低下、“懒人”横行的弊病,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创造力?

他们的创新能力究竟从何而来?

关于“芬兰教育第一”的“揭秘”之作已经很多,看得到的多是外显的事实,诸如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投入、良好的师资水平和条件保障等等。北欧各国承担着公民从义务教育到大学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和继续教育几乎所有的教育开支。

丹麦和瑞典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这无疑都是国家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仅仅是必要条件而已。

在我看来,这种具有民族性的旺盛的创造能力,必然还有另外一些重要的教育和文化原因。

首先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所具的奠基性作用和长远意义,在我国还是个需要论证、许多人将信将疑的理论,在丹麦早已是基本现实。

丹麦是世界上普及基础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814年就宣布实行7年义务教育;1973年实施9年免费的义务教育。就创新人才和创造力培养而言,普及教育就是营造每一个人可以生长发展的丰厚土壤,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不至于埋没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瓦特、爱迪生”。 

芬兰的一位校长对来访的中国老师说:我们的情况不一样,中国人口太多了,只要挑好的培养就行;而在我们国家,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

这就是中国和北欧教育关键的区别所在:是面向少数人,选拔一些尖子,还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直抵现代教育的真谛。

经常有人说,由于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只能如此云云。在丹麦,我们看到了这一似乎非常理想化的教育的实现方式,可以说是教育的化境:一种不竞争、不比较、低控制、低评价的教育,一种自由宽松、自然生长的教育。

在丹麦的幼儿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课程,除了玩还是玩。通过游戏、活动和玩乐来保护和涵养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不用过早的知识教育透支儿童的智力。

小学同样是轻松快乐低难度的。我们参观的一所公立学校,每天的学习从全校学生的歌唱开始,是随时令、节庆选择的民歌。这既给孩子一个愉悦的感受,也给迟到的学生进入的机会。

640.webp (2).jpg

丹麦的小学除了语文、数学、科学、音体美等基本课程,还有视觉艺术、宗教(多元文化教育)等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培养动手能力。烹饪课、手工课、缝纫课、木工课贯穿小学的各个年级,并不是国内点缀性、展示性的“素质教育”。

它不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通过手脑并用打开孩子的思维,并且开启初步的职业认知。当我看到四五年级的女生在做木工、男生在认真地编织毛线或缝制包袋时,内心是很震撼的。

640.webp (3).jpg

丹麦小学的课外作业很少,通常是阅读20分钟课外书籍之类。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作业。教学难度相对也较低。我们看到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是三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

难怪奥胡斯的中学生竞争不过哈尔滨的学生。其实这是西方教育的常态。以PISA测试为例,15岁学生的数学试题,在上海的教师看来基本是小学水平,小菜一碟。

640.webp (4).jpg

与之相应的,是低评价甚至不评价的教育,完全不用竞争、考试、排名来评价和压迫儿童。没有三好学生,没有比较和标签,在九年级之前几乎没有考试——其实不是真的没有,只不过学生是感受不到的。

小学生的“成绩单”没有分数、没有排名,也没有老师评语,而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四个格子分别填写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和“最希望学的事情”。9年级、10年级的科目考试,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采用7级评分制。

丹麦的家长从不将孩子与别人比较,认为孩子的自由成长、个性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人家也没有让家长心惊肉跳的“家校通”,天天通报比较孩子的不同表现。

低难度、低评价的教学,是基于对小学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追求掌握更多知识,因为那是学不完的;重要的是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

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就是保持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用高难度的知识过早地将孩子压垮。所以,丹麦的中小学生有充分的业余时间打球、游戏和交往,发育良好,几乎没有近视眼,没有厌学,人家根本就不搞什么“起跑线上的竞争”!

对老师也没有评价。既没有评课、也没有评优评先,没有职称评定,工资差别主要取决于年资。这是基于丹麦的“信任”文化:每一个老师都很好,没有不好的老师。

在哥本哈根坐地铁,我们体验了一回信任的文化:从进站到出口居然全程没有检票,这让习惯了被不断安检、查票的我们很不适应。

保护童年就是保护民族的未来。丹麦式养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心理安全指数高、适应性强、幸福指数高是公认的;但创造力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丹麦教育的确构建了这种兴趣至上、充分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小学六年级的第一次“分流”有3个选择领域——

  • 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我们了解世界;

  • 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我们探索世界;

  • 表达(performance):我们推动世界。

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不同方向相关的工作环境参观,与家长一起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讲解和讨论,最终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学生可以选取两个方向体验数周后再加以确认。9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可以直接读高中,也可以直接就业。

丹麦人不迷信文凭,据说初中后选择上高中的不足50%,更多学生选择去职业学校或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还可以选择读10年级。10年级是丹麦教育的特殊之处,是非强制性的,为有选择困扰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过渡期,帮助他们自我调整,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上10年级。

高中分普通高中(Stx)、商业高中(Hhx)、技术高中(Htx)和预备高中(Hf)。后一类为两年制教育,招收的是受过10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此外,丹麦还有一种专门针对8至10年级学生的寄宿学校,名为Efterskoler(继续教育学校或补习学校),课程的重点通常是社会学、体育、音乐、自然或生态等。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未进入社会却难以与家长沟通,寄宿学校成为一个“庇护所”,让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生活,在朋友之间充分沟通,加上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面对青春期。一般学生会选择在Efterskoler就读一年。

在高中之后,还有一年的“间隔年”,很多学生会空出一年的时间外出工作、旅行,体验社会和思考人生,确定未来的学习或职业方向。据统计,75%的丹麦学生会选择“间隔年”。

如果读职业学校乃至工作后还是感觉不适合,丹麦还为这部分人设置了成人高中,学制一般为2年,毕业后同样可以申请大学。

这种选择可以持续到成年,帮助每一个人不断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向。

640.webp (5).jpg

丹麦有一种面对17岁半以上成人、从事非学历短期教育的“民众学院”(Folk High school),帮助有生活困扰的人重新激活自己。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使人员流动和更换工作比较容易,也是有利于选择的一个原因。

衣食无忧,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内心愉悦而幸福,那创造力能不喷涌爆棚吗?那是为稻粱谋、或者用鞭子抽着赶着的状态能比较的吗?

我想,这就是一个热爱手艺的木匠,能够打造出乐高这样的国际大品牌的原因。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LIFE教育创新”,作者杨东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LIFE教育创新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LIFE教育创新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杨东平:丹麦人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