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时光倒流40年,中国还是会pick应试教育

作者:霍老爷 发布时间:

时光倒流40年,中国还是会pick应试教育

作者:霍老爷 发布时间:

摘要:中国教育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国家的脱胎换骨。

640.jpg

中国教育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国家的脱胎换骨。

01 义务教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相较于80,90年代媒体对于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近年,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高考的公平性、合理性。不少同学少年更称: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相对公正的竞争。

高考公平吗?或者说高考公平过吗?霍老爷已经在旧文中回答过了:高考从来都是原生家庭的比拼。

然而,无论是高考选拔制度的偏差,还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教学,这些都不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失败。事实上,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巨大体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果没有成功的基础教育做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阵子,关于教育改革的事网上吵的沸沸扬扬。《教育部,请别给我的孩子减负》一度刷屏。但别忘了,基础教育的初衷就不是为了培养多才多艺的精英,而是少花钱,多覆盖,批量训练适合各个水平层次要求的产业工人。

640.jpg

是的,工人,无论给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下的优秀分子冠以设计师,艺术总监,首席xx官,xx家等等title,但其本质都是工人,刻苦耐劳的工人,这个教育制度最擅长培养的就是工人。即使偶有一二天才,这也不是这个教育制度的初衷。

但这绝对不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诋毁,而是褒奖。

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生活的巨变不仅要求增加劳动者的数量,更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此种形势下。各国意识到基层民众接受教育不力是桎梏发展的罪魁祸首。于是乎,由中产牵头、贵族首肯、一场针对中下层阶级教育的改革就此展开。公立小学承担了七成以上平民子女的教育任务,填补了私塾之外的大片空白。

在此之前,教育是贵族化的行为。公学的大门只向上层阶级敞开,非富即贵的学生们在这里被培养成绅士和淑女,然而,这种少而精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时代的需求。

霍老爷记得在90年代的教科书中曾提到中国要效仿德国,以达到教育兴邦。德国是欧洲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其特色不在于培养精英,而是全民脱盲和职业培训。

“填鸭教学”、“考试机器”、“题海战术”、“高分低能”、“培养不出一流人才”……,几十年来,从上到下,我们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从未休止。

但不可抹杀的是,40年来,中国以3000万教师队伍完成了13亿人的教育,消灭了全世界最大的文盲群体,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工业劳动力,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基于同等投入下,这绝对是件了不起的壮举。

640.jpg

自 1985年,中央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从此,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国家的脱胎换骨。

将人口转化为红利的前提是人口素质。印度,作为一个明里暗里爱与中国比较的另一人口大国,尽管有着知名的理工大学,高贵种姓说着流利的英语,印度裔软件工程师充斥硅谷,但其高达26%的文盲率注定无法承接中国的人口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备受指责的中国式基础教育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产物,并出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02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时的教育

恍若生化危机僵尸横行,儿童们戴着同样的面具,操着同样的步伐,在老师的指挥下走向绞肉机,被制成大小划一的香肠。

这是平克·弗洛伊德1979年的音乐《墙上的另一块砖》MV中的一幕。

当我们在抱怨中式教育扼杀天赋、僵化死板之时,被视作素质教育样板的西方同样也曾批判自己的教育体制是流水线生产。

640.jpg

中国式教育是集体化的,实用性的,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没钱怎么搞素质教育,没钱谈什么因材施教,“多快好省”从来都是不兼容的所在,在谈审美、谈创新、谈多元之前,只能先保证每一个人具有基本的价值创造能力

40年来,国家追求的是批量生产现代劳动力,这是我们不得不再当时的条件下对支持工业化所做出的妥协。

有意思的是,宽松了几十年的西方,随着近年来欧美学生在PISA(国际中学生教育测评)排名下滑,去年,英国教育部宣布,英格兰半数小学(大约8000所)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上海模式”。

就连佛系的瑞典也发表报告,指出创新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而宽松教育导致二十年瑞典学生的PISA成绩一路走低,大学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理工专业的学生还要额外补习基础数学,本科教育的开展受到极大困扰。

上周,霍老爷的在湾区的同学把女儿遣回国补课,原因是美国的教材编写的不够系统,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以至于源自日本的补习社Kumon在北美遍地开花,因其步步推进的家庭作业体系得到家长的青睐。更有不少人开始反思前些年遭到群嘲的《虎妈的战歌》,认为拥有一个“亚洲母亲”也不是件坏事。

另一位身在加拿大的同学则抱怨天主教学校占用了太多资源,孩子们不学奥数,不学编程也就罢了,还要把时间花在读圣经、做祷告上,而这一切都要由纳税人来买单,用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2015年PISA测试了来自72个国家的54000名15岁学生。

结果为:前十名中有7位是东亚国家。其中新加坡居冠,日本第二,中国大陆的北上广苏地区位居第十。以中国GDP4%的教育投入和人口总量来说,这个结果还算不错。

640.jpg

在具体项目得分中,大陆学生的理科得分高于平均,社科方面严重落后。美国学生的各项分数居于中位,唯理科略低。

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这事儿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主张开放教学的西方教育不是不先进,分数决定一切的中式教育也不是不成功。

03 寒门难出贵子,贵子的定义是什么?

2012年,一篇中学老师的发帖《我们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激起千层浪,引得众网友唏嘘的唏嘘,焦虑的焦虑。

文中提到,1978至1998年,北大学子中农村生源约占三成,而今则下降到10%不到。另一组数据则显示,清北学生家庭中,父母的职业普遍是教师、高知、公务员。

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风雨哈佛路》中,身在纽约的女主角就读的小学处处断壁残垣,穷困潦倒,老师办公室的玻璃都是破烂的。更有公立学校因为地方政府无力拨款连续多年未更换教科书。

2009年,高中GPA4.5,SAT分数2120,在参议院当实习生的美国女生韦斯在被一众名校拒录后,指责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标准与教育目标背离,申请人必须施尽百宝作秀忽悠,而这种包装离不开强大的财力支撑。

前天,获得总统奖的高中生名单出炉。灯塔国网民对于因“研究癌症”而获奖的学生各种嘲讽,称不少获奖者都是在身为科研人员的父母的安排下记录数据而已,在他们进入藤校后,这些所谓的研究也就不了了之了。

比起严重依赖“名人推荐”、“兴趣爱好”、“能力纵深”,并给权贵子女预留名额的名校录取机制,“只看分数”的中式体系无疑对出身平凡,无力开挂的孩子更加开放

此外,所谓“寒门难出贵子”,“贵子”的定义又是什么?是权倾天下?是富甲一方?是诺贝尔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故事的确是不会重来了。教育不可能将每一个人都变成像《人生7年》中的Nick那样从小村屌丝成为考上牛津物理的大神。

640.jpg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让“努力就有回报”、“知识就是力量”、“勇于参与竞争”,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即便那些在体制中不得志的孩子,也能因为曾经受到过的训练而受益。

Youtube一条由Vivek Bindra博士上传的“中印对比”视频获得了百万次浏览和大量认同。

作为辅导过印度国内数百家顶尖公司CEO的业内人士,Vivek Bindra博士提出,相比印度,中国的人工并不便宜但是工作效率极高

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实现大规模协同作业、迅速适应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而印度人的语言、宗教、观念都不统一,妇女识字率只有50%,简直无法组织培训,这也是为什么人口红利只存在中国,中国是世界工厂的最后一战

韩寒年少轻狂时曾怨愤狂怼中国教育“全面平庸”。但正是“平庸”的书同文,车同轨教育打下的根基,使得中国迅速超越了50年代各项指标高于中国的印度,成为真正的寒门贵子。

过去40年中,中式基础教育是符合国情的选择。从精英到大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

最后,霍老爷想说的是,不管是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渐,当我们对规则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之时,到底应该如何面对,《龙樱》中的樱木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我们既不能超越规则而生活,也要警惕不为规则所欺骗。”

中国教育制度的幸运在于,在教育体系的规则之下,人们能够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建筑工人,设计工人,科研工人,创意工人,但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幸在于,在这个体系之下,你只能成为工人,要达到更好的成就,你必须另觅他途。

你能够吃饱肚子,但你要想有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和更高的发展,这是它不能给你的。

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则,但同时也要警惕这个规则。

不管是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都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和挣扎,与其抱怨不公、指望变革,不如适应规则、保持警醒,这才是令我们得以通关的路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霍老爷”,作者霍老爷。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霍老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霍老爷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时光倒流40年,中国还是会pick应试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