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这款游戏叫《中国式家长》,够不够接地气?

作者:刺猬公社 发布时间:

这款游戏叫《中国式家长》,够不够接地气?

作者:刺猬公社 发布时间:

摘要:游戏可以讨论沉重的话题,游戏也可以成为矛盾双方相互理解的渠道。

simon-matzinger-633741-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提到“中国式家长”的时候,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几个标签:控制、溺爱、专断、不认同……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孩子。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是爱子之心,背面是不正确的表达方式。

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和伤害,或大或小。受伤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或激烈或温和。大部分情况下,伤害越大,反抗越激烈。当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的时候,就会出现纪录片《网瘾之戒》里面的现象:借住外力解决家庭内部矛盾。

640.webp.jpg

截图自新闻调查《网瘾之戒》

杨教授的所作所为在这里就不列举了,上图的内容是柴静与一对家长的对话。蓝色文字是柴静的提问,红色文字是这对家长的回答。

从对话中可以读出,这对家长为了解决与孩子的矛盾,强行把他送到一个地方接受电击治疗。

这个做法听起来就像给电脑重装系统,给手机恢复出厂设计一样简单有效,但是当对象是个人的时候,违背个人意愿的重启就变成了残忍的控制手段,被重启的人生也不会像装了新系统的电脑一样运行顺畅。

为了避免走到这一步,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或其中某一方不断在矛盾中寻找到那个平衡点,生活才能继续。

然而,出于体力、认知和经验上的优势,大部分家长都有固执和专断的特点,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这些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各个方面的优势也在减少,但家长的思维转变缓慢,可能依然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错误。

这种姿态使代际之间的沟通难以进行,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孩子学会忍耐,学会排解,学会与父母相处的最佳方式。

来自北京的独立游戏团队墨鱼玩,把整个学习过程放进了一款独立游戏中,游戏的名字叫《中国式家长》,是一款模拟养成游戏。

在游戏中,玩家扮演孩子的角色,从出生开始重新体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每天的时间,同时也将重新体验与父母相处的各种日常。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玩家始终都要在自我心理压力和父母满意度之间维持平衡,如果这两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崩了,就宣判游戏结束。

640.webp (1).jpg

《中国式家长》玩家个人属性界面

《中国式家长》的游戏制作人告诉刺猬公社,这么设计游戏的初衷是通过模拟一个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的成长环境,来引发玩家对亲子关系的反思:“某些原生家庭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牺牲娱乐,无异于揠苗助长,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希望这款游戏让有孩子的父母,可以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成长问题。”

虽然题材听起来有些沉重,但是游戏当中的很多独特环节,为玩家营造了轻快有趣的游戏氛围,能够让每个人都回忆起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640.webp (2).jpg

《中国式家长》中的日常事件

上图是《中国式家长》中的一个日常事件,玩家在游戏中会遇到五花八门的日常事件,还有稀有的突发事件,“双百”是其中之一,把这个截出来是因为爱写错别字的刺猬君从来没拿过双百。

游戏制作人告诉刺猬君,这些故事不是他们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玩家反馈渠道收集而来,在此基础上,他们做了一定程度的修饰。

通过日常学习的积累,一段时间以后,玩家将解锁一些特长。下图是《中国式家长》的教学模式中对特长的解释:在日程中安排技能练习、娱乐,都有几率领悟特长!

这段解释下方还有一行小字:特长在某些时候会派上大用场!从玩家角色出生开始,练习翻身50次后,即可解锁图中出现的“咸鱼的翻滚”特长。这些看起来诙谐搞笑的特长设定在游戏中有重要意义,因为孩子的特长是长辈之间面子battle的唯一技能。也就是说孩子会的越多,家长和别人聊起孩子的时候脸上约有光。

刺猬君不得不感叹:这真是一款现实主义题材的独立游戏。

640.webp (3).jpg

《中国式家长》中的特长介绍

640.webp (4).jpg

《中国式家长》中的面子battle

上图是《中国式家长》中玩家角色的妈妈与其远房表妹互相伤害的场面。头像旁边黄色的部分可以理解为血条,起初,双方会先用言语重伤对方。

由于在游戏设定中,玩家角色的妈妈说不出有攻击力的话,所以需要玩家使用技能来获取胜利,所谓技能,就是上面提到的玩家角色所拥有的特长。如果特长放完了攻击力还不够的话,玩家就会目睹角色的妈妈在各种冷嘲热讽中败下阵来,颜面尽失。

这样的游戏设定也有一层现实含义,“玩家的父母,在社会中会遭遇各色人群,如讨厌的亲戚、熊孩子、多年不见的闺蜜、塑料姐妹花等角色。对于这些人的炫耀攻击,父母会拿孩子在技能学习中获得的特长,进行反击”。

《中国式玩家》的制作人解释说:“大多数父母自己不努力改变,不提升自己,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这一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是,玩家角色的妈妈在面子大战中没有战斗力,获胜全靠玩家角色的特长技能。

如果不想在面子battle中输的那么惨,玩家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各种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会对玩家角色带来一些数值上的变化。

640.webp (5).jpg

《中国式家长》的学习界面

上图是玩家角色在四岁的时候开启的一个学习项目,叫忍耐。在日常生活中,每忍耐一次,玩家角色就会获得以下数值变化:面子+5、父母满意度+5、情商+12、魅力+10、我的压力+5。

面子、父母满意度、情商和魅力是成为一名乖孩子必备的条件,但是成为乖孩子的路上所获得的心理压力,却经常被忽视。在这款游戏中,成为乖孩子的压力变成了数值,被呈现了出来。

最开始的部分提到过,玩家必须在“我的压力”和“父母满意度”的两个维度中找到平衡,游戏才能继续。所以说,为了玩家角色的心理健康,不能一味地学习,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下图是《中国式家长》中娱乐项目的开启方法,是不是很“中国式”?

640.webp (6).jpg

《中国式家长》的索取界面

在游戏中,如果玩家角色为家长挣得足够的面子,玩家就可以通过索取界面获得一些娱乐项目。但就像现实生活里一样:游戏机买是买回家了,但是孩子玩的时候,家长还是会不满意。

所以如果玩家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娱乐项目,就会获得自我压力减少,同时父母满意度也减少的效果。

除了已经介绍的这些,《中国式家长》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设定,基本囊括了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喜悦和烦恼。测试版玩下来刺猬君认为,总体来说还是烦恼多一点,比如学校里面的漂亮女孩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和你做朋友。

640.webp (7).jpg

《中国式家长》的社交界面

《中国式家长》的游戏制作人告诉刺猬君,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题材不够轻快,所以在美术风格上花了一些心思:“希望诙谐幽默的美术风格,能消解现实主义的沉重感。”

题材的沉重感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沉重,前面介绍过,《中国式家长》的日常小故事是通过玩家反馈渠道收集而来的,制作人在玩家故事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饰。为什么要修饰玩家故事?游戏制作人回答说: “因为大量事实比游戏中呈现的要残酷的多,我们只是挑选了些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能引起共鸣的。

《中国式家长》依托现实生活,将亲子关系抽象成成长系统,将许多事件抽象成内容,同时又营造了一种轻快诙谐的游戏氛围;目前,这款游戏已有70多种职业结局和若干种婚姻结局。

游戏制作人希望玩家通过他们的游戏能够重新审视亲子关系:“让有孩子的父母可以重新思考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体会父母作为‘过来人’的良苦用心,并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成长的问题。”

6月就要过去了,这个月发生的一系列对“游戏”的口诛笔伐让人印象深刻。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国式家长》发出了一个信号:游戏可以讨论沉重的话题,游戏也可以成为矛盾双方相互理解的渠道。

最后再说一点,《中国式家长》还没有发布,从2018春跳票到2018秋,猜猜还要等几个春秋?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作者芃一。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刺猬公社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刺猬公社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这款游戏叫《中国式家长》,够不够接地气?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