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评述

作者:MOOC 发布时间:

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评述

作者:MOOC 发布时间:

摘要: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640.webp.jpg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日渐凸显。通过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如下: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于网络学习硬件环境、网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自我认同、身体健康的视深度、注意力集中、记忆广度等维度尚未涉及;在范式上,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进行理论探讨和现象描述,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距离较远,测量(体测)研究、实验研究及大规模量化研究鲜见;另外,研究者群体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建议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采用大规模测量的方法对身心健康各具体维度进行研究,采用实验法优化干预方案,还要提升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网络学习;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进展;建议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学习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正借此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MOOCs、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已经参与到基于网络的教与学之中。然而网络似一把双刃剑,有研究显示,“美国PEW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项目组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多的青少年会在网络上做一些不想让父母或他人知道的事情。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但自制力较差,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此外,智能设备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值得警惕,如可能引起视力下降、引发儿童肥胖、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所以,探讨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不仅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还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而其前提和基础是系统地考察并厘清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二、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分别以“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在线课程”或“网络环境”并含“健康”“身体”“心理”为篇名检索词,以“核心期刊”为筛选条件,检索得到结果42条;以“网络学习”和“身心健康”为篇名检索词,检索得到结果1条。

进一步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中以TI=(Web Based Learning OR E-Learning OR Digital learning OR Online learning OR Online courses OR We benvironment)ANDTI=(Health OR Effect OR Affect OR Influence)为检索内容,以“1995-2017”为检索时间,共检索出英文文献926篇。在结合研究主题、框架、关键词并在通读的基础上,经过内容分析删除相关性低的文献,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最相关的核心文献43篇,其中中文文献36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英文文献7篇,来源于SSCI数据库。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课题组专家提供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科学三方面的课题资料。表1是检索到的与该主题相关的969篇期刊文献的年度分布。表1该主题相关文献的年度分布。 

640.webp (1).jpg

三、概念界定

  • (一)网络学习

邱瑛认为,“网络学习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网络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受网络环境作用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狭义的网络学习就是在线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或对网络化系统知识的学习,即在互联网支持平台上,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系统知识学习的一种方式”[1]。由于多数研究者在讨论相关话题时并不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为全方位反映该领域的进展,本研究采用内涵更为广泛的定义,主要从网络学习硬件环境、网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内容三方面讨论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 (二)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健康(somatopsychic health)是由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构成的。体质指的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本研究采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体质健康的定义,即体质健康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构成。关于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王登峰等的定义,即“心理健康是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之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2]。

四、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从三方面探讨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网络学习硬件环境、网络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内容。

  • (一)网络学习硬件环境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005—2010年这五年与前一个五年相比(2000—2005年),19~22岁年龄组但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测试的各项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仍呈上升趋势”①。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上述几大问题仍然存在②。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2015年南通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全市中小学学生近视率超过了70%,三个学段的近视率都呈上升态势,其中,7~11岁小学生增幅最大,也就是说近视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城乡差距缩小并且慢慢消失。高频率地使用电子产品和较重的学业负担是导致近视率上升且倾向于低龄化的重要原因。

国内学者刘淑一认为,相对于心理健康,网络学习硬件环境对小学生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可能更难以挽回[3]。据统计,“小学生的每次上网时间一般为一个小时左右,这一个小时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只是上网时间的一小部分,但是相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小学生来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因为小学生的心率、血压、肺活量以及其它生理指标都还不稳定”[3],长时间端坐在电脑前注视屏幕,易导致肌肉萎缩、骨骼弯曲、身体变形、视力障碍及各类皮肤疾病。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还极易造成情绪激动,不利于小学生心脏的健康发展。而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产品的普及无疑会加速这一趋势。

作为补充,国外学者Kozeis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常观看电脑屏幕会引起眼睛不适、视力模糊、疲劳和头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照明不良、眩光、工作台设置不当、其他影响视力的未知问题或这些因素的组合引起的[4]。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出现最多的症状是眼睛灼热和肌肉疼痛,这些症状与计算机使用持续时间显著相关[5]。电脑开机发热后会释放一种名叫“三基磷酸盐”的气体,并且电脑越新,这种气体释放得越多,它会引起皮疹、鼻塞、头昏头痛等过敏症状,青少年对此尤为敏感[6]。国内学者孟迎春等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端坐时间无差异的情况下,个人使用电脑的次数越多,使用年限越长,使用中越不注意休息,则越易患颈腰椎病[7]。此外,电脑、手机工作时产生的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正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社会文明病[8]。

  • (二)网络学习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1.网络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兴趣

网络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内有学者认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更好地激发[9];国外一项实证研究也发现,兴趣对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意图有显著的影响[10]。

2.网络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网络学习方式下,学生遇到了广泛的情绪活动,而活动中的互动是情感反应的重要前提[11]。国内学者范文霈等在其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都普遍表现出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在心理上。在这种平等关系下进行的网络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等重要的人格品质,而且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和动机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产生新的想法、创意时,能够及时地与教师、专家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和分享;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及时地向教师和专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这将有利于产生深刻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学生形成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和开放性心灵[12]。

3.网络学习方式与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问题亦称学习适应不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而导致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达不到应有发展水平的学习干扰现象”[13]。冯红等在研究中指出,使用平板电脑学习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正常分布,并且适当的使用周期和强度对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具有正向影响,并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14]。柏菊花的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中学生在适应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差异较小,但整体适应性的水平较低;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可以有效依托于自适应系统,从而加强适应网络学习的能力[15]。其他关于网络学习适应性现状的研究则采用“学习障碍”“认知障碍”“情感缺失”“心理因素”等概念进行阐释[16]。

4.网络学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社会临场

感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7]。谢幼如等基于实证研究认为,控制其它条件不变,上网的软硬件条件好则自我效能感水平高,即个人更能觉得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件事情[18]。Alenezi等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的意图有显著的影响[10]。“社会临场感是个体在探究社区中,利用媒体在社交和情感等方面展示自我的能力”。研究发现,社会临场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态度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体验;社会临场感强的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满意度[19-21]。此外,社会临场感还能提升网络学习效果和降低网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孤独感[22]。

5.网络学习方式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

王纬虹通过对重庆市4~9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介于4.7%~26.4%之间,主要表现在意志力薄弱、交际能力缺乏、敏感脆弱以及自卑、感恩缺失和异性交往问题等[23],这可能与近十年网络学习在国内迅速普及有关。有调查显示,在各年龄段中,12~30岁的青少年上网率最高,也最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24]。事实上,网络学习方式给青少年身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一直是国内国际学者关注的焦点。

第一,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环境中的主体具有无标识状态特征,这可能会使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情感疏远,也可能使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挑战[25]。网络本身存在的虚拟性也使价值尺度和“善”的原则被虚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再加上不断地遭受各种肮脏、恶意的信息的亵渎,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意识被潜移默化地朝畸形方向引导。这样极易导致学生道德行为失衡与失范、诱发畸形人格的形成[26]。

第二,网络应用不当是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之一[27],甚至可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水平产生不良影响[28]。孟庆军认为网络依赖易导致心理浮躁与焦虑,如果青少年学生整日通过上网来了解社会、与他人交往,则易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可能会产生疏离感、冷漠感和种种反常心态[29]。刘芳梅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会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30]。网络依赖症及网络成瘾的群体,上网后经常性眼睛不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手腕不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经常性腰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31]。网络依赖症的人群多会失眠焦躁、容易发脾气,产生社会功能障碍;由于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用眼不健康、眼睛疲劳,造成视力下降;由于缺乏休息、娱乐活动以及身体锻炼,极易引发颈椎疼痛等各种疾病[32]。相关的研究还发现,网瘾症对儿童的危害比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危害更大,因为儿童还尚在成长发育中,长时间地沉溺于电子产品,对脑部的损害将是不可修复的;并且,特别不利于开发小学生早期智力[33]。因此,儿童沉迷于网络的情况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关注。

  • (三)网络学习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1.网络学习中的积极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网络

如同新型的百科全书,汇聚了各类学科和各类知识,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得到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同步地反映最新科研、教学成果;网络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跨平台、跨时空的沟通传递。总体来说,网络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丰富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等特点[33]。李强认为,网络学习中的积极内容对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会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持续地充实,知识的结构得到持续地优化;网络学习中的积极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由此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利地完成社会化发展[34]。

2.网络学习中的不良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和形式,已经为现代社会所接受。然而,当前与正常的网络学习内容密切相连的网络大环境却并不那么洁净,甚至到处充斥着色情、暴力、意识形态的攻击等不良内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色情小说、网络暴力游戏甚至形成网瘾、参与黄赌毒的事件经常发生。

国内学者柯常钦等认为,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青少年对网络的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这恰恰给信息诈骗和不良信息的滋长创造了便利条件,产生众多社会和道德问题[25]。刘勤学等认为,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内容可能造成学生的网络沉迷和成瘾,并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35]。

另外,魏晓文等认为,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偏颇言论缺乏应有的审视和辨别能力,因此网络化给我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36]。学生沉迷网络,导致对生活缺乏激情,对外界一切事物变得麻木,缺乏理想和追求。据有关媒体报道,有些未成年人因沉迷于网络色情,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对于网络赌博现象,不仅造成了网民的经济损失,也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37]。

对此,我国在国家层面已做出了反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9]6号)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五、研究方法频率分布

张志新等将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方法大致划分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三大类[38]。由于研究领域相近,本研究在借鉴这种研究方法框架的基础上,根据身体健康研究的需要增加了测量法(体测)。表2是对本研究重点分析的43篇文献的研究方法的统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收集资料的方法方面,文献法占主导地位,但已趋向多元化,其次是问卷调查法,测量法也很少使用,实验或准实验法的使用率也不是特别高,观察法和访谈法也几乎没有使用;在分析资料的方法方面,定量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发展迅速,定性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几乎没有使用,比较分析法也很少采用;在综合研究方法方面,开发研究法是该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较少使用。

640.webp (2).jpg

总体来说,文献法(含文献调查与理论思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大量被采用,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较浅层次的理论探讨和现象描述阶段;测量法(体测)、实验法或准实验法使用不足,说明该领域基于科学范式的实证研究不足,对具体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索不够细致、深入;观察法(含实地观察)、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几乎没有使用,也说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距离较远,研究不够深入,应对方法与策略缺少实证数据检验;另外,比较分析法使用率较低,说明本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视野还不够宽广,外文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六、总结与建议

随着网络学习方式的普及以及人们对网络利弊的进一步认识,国内外学术界对“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系统地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发现如下结论。

在内容上,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第一,网络学习硬件环境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电子设备及这些设备释放的电磁波、有害气体等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危害,如视力障碍、骨骼弯曲、肌肉萎缩、呼吸道疾病、皮肤病、心脏病等。第二,网络学习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包括网络学习方式对青少年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学习适应性、自我效能感、社会临场感、交往心理、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第三,网络学习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其中,积极内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顺利地完成社会化;网络学习大环境中还充斥着游戏、色情、暴力元素和意识形态的攻击等不良内容,会给青少年带来“三观”歪曲、道德水平下降、行为方式失范等影响。但是,身心健康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心理健康既包括兴趣、情感、意志、学习适应性、自我效能感等,也包括社会适应、自我认同等方面;又如身体健康,学界关注的维度更少,除了体重、视力、骨骼、皮肤、心脏外,还包括身高、视野、视深度、肺活量、胸围、坐位体前屈、体位血压、瞬时记忆、记忆广度、注意力集中、注意广度、反应时间等等。

在范式上,首先,国内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距离较远,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很少使用,研究不够深入;其次,观察法、测量法(体测)、实验法以及相应的量化分析方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很少使用,大规模量化研究尚未出现;另外,社会网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也很少使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尚难以科学、系统、清晰地解释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更无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与解决方案。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在内容上,应加强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评价标准及具体维度的理论研究;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具体维度,开展大规模测量研究;加强各类干预手段的实验与优化研究。在范式上,应采用大规模测量的方法,进行身体测试和心理测试,发现问题;应缩短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距离,采用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探究原因;应采用实验法或准实验法,通过实验与对比,优化干预手段与使用方法。总之,要加强实证研究,而非纯粹的理论思辨和浅层次的调查。当然,研究者自身也要提高研究能力,例如,提高外语水平,充分吸收国际经验;提高大规模调查与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能力。另外,还要加强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医学、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通力合作,系统、全面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本文由《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授权发布)

基金项目:教育部 -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网络学习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干预实证研究”(编号:MCM20130602)。 

*作者简介:张志新,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生导师;高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冯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解婧睿,张心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MOOC”,作者张志新、高景、冯红、解婧睿、张心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MOOC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MOOC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网络学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评述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