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国际学校发展核心:如何进行中西融合课程研发?

作者:新学说 发布时间:

国际学校发展核心:如何进行中西融合课程研发?

作者:新学说 发布时间:

摘要:国际化学校如何做有特色的课程?

640.webp.jpg

日前“2018江苏国际化办学研讨会”举行。本文作者王文女士,曾在美国小学及高中任教及管理十四年,近几年也有在国内国际学校进行课程设计和中西课程融合的研发与实践经验,对中西国际课程融合有深刻理解,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关于国际化学校中西融合课程研发思路与实践的优秀经验。

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下午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主题分享,国际化学校如何做有特色的课程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学校将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今天侧重的方面是中西课程融合问题。

01逆向设计

我不知道嘉宾们是否听说过逆向设计,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课程或课堂设计方法,它跟老师备课常态及我们所习惯的做法是相反的。怎么相反呢?第一,确定结果,再根据你要的结果使用评估手段、测试方法去评判结果,最后再考虑细节。我今天也是以这个思路谈中西课程融合。

640.webp (1).jpg

02理想的中西融合课程应该是怎样的?

简单来说,所谓的中西融合课程的目的是实现中西方教育优势互补,把两个教育体系中最好的东西融在一起,把不好的东西摒弃,这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的“结果”。我们就用美国为例来代表西方教育吧,美国教育到底长处是在哪里?美国课程的特点是什么?课程为什么重要呢?课程在希腊语是轨道的意思,我们很多时候都混淆“课”和“课程”,“课程”是一个轨道,它承载的是学校理念,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实施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面成功,更能帮助他们未来的成功。

03理想的学生培养目标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培养成什么样子呢?

第一,身心健康。要热爱生命,心理健康,品格健全

第二,具备合格的知识、技能,这是最基本的

第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四,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有欲望,在你的课堂里面能学习,离开你的课堂也依旧可以学习。

第五,创新能力。所有的这些东西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讲的有全球胜任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能力。我们理想的状态是将来这个孩子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无论在哪种文化里生活学习都能够身心健康。

04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到底东西方区别在哪里呢?

中国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理念非常注重扎实的基本功和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美国在传授技能的知识过程当中,鼓励孩子探索,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中国课堂模式是讲,学生听、记笔记,老师一遍一遍教学生,考的东西就是上课记的东西。但是在美国课堂里面更多是学生有着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会更多,这包括合作、小组活动、自主探究等等。

教材:从教材来说,每个省和国家课程大方向是一致的,尤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都是全国统一标准化。我觉得中国教材的长处是聚集了顶级的专家在为此努力,所以从知识结构上面来说非常合理,连贯性好,递进幅度科学,逻辑性强。美国的教材跟我们非常不一样。我当年在美国第一年教小学刚开始都不知道怎么上课,在中国就一本书,美国会有一套好几本书,包括阅读、听写等等很多材料,所以教材跟我们编写不一样,很多时候是以主题形式呈现,覆盖面非常广,到了高中尤其明显,教授内容很广但不深入。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什么都懂一点,选择很多,自己可以根据爱好去深入探索。我们中国学生一般是遵从记笔记、复习、考试这样的循环,而且学科之间没有交叉,也没有融合。

讲课方式:在美国课堂上老师讲课方式也不同,很多时候美国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一些探究,一些讨论,最后形成一个结果。整个学习的内容可能是一个学科的,也可能是跨学科或者是融合在一起。不同的教材带来不同的学习过程。

评估手段:评估手段也不一样,中国典型的“一刀切”大多数时候是以考试为准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但是在美国,很多时候是以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习。评估方式除了考试测验得出数字还有一些文字描述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内容。

05设计中西融合课程的可行思路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课程,那么老师教和学生学哪个更重要?在教学中,框架是单学科还是跨学科?课堂模式是以老师讲授模式进行呢?还是自主探究?还是两者结合?评估方式是结果和过程一起呢?还是更注重结果和过程呢?还是只要关注过程?

我这里分享两种思路:

第一,是在中国课程以外加一些西式课程,比如即使学校不是IB课程,也可以开设一门PYP 或MYP的跨学科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学生学习。在完全实施国家课程以外,加一些国外课程的元素,以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它的好处是最起码保证了国家课程的完整实施。选修课可以提供一些国家课程不一样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课程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学习,启发探究、启发创新思维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学校是两套完全不相关的课程,学生学习效果就比较差,这里面不仅牵扯到课程,也牵扯到文化问题。所以课程研究所用的语言也是需要考虑的。

第二,要把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打通。这里面我也分了几个层面,第一,起步阶段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融进西方教学模式和西方课堂方法,这是最安全的。比如你上六年级语文不一定完全按照传统常规的语文课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不改变教学内容而注重改变教学模式。这些可以经过比较基本的系列培训帮助老师逐渐掌握实现。第二,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单元为单位,一个单元开始或结束时鼓励学生进行PBL或其他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或者周一到周五抽出半天来做国际课程的探究也是可行的模式。

第三,深度和难度兼具。以IB为例,可以将PYP或MYP课程做为框架,把国家课程的标准拆开来看,再放进到框架中,这是最高的境界。我觉得这离我刚才说的理想境界是最近的,显而易见它也是最难的。

640.webp (2).jpg

06国家课程与国际课程打通深度融合

刚才谈到一个单元结束了要做PBL项目学习,做这个项目学习的目的是么?

第一种,我们认为传授知识技能不是PBL学习的目的,标准都达到了,为什么呢?按国家课程,每一个单元结束,教和学都达到教学目的了,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所以PBL等探究性学习中知识技能可能和单元不一定吻合。

640.webp (3).jpg

第二种,严格按照国家课程大纲标准来设计,按单元教学目标标准去设计主题学习,所以是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哪一种难度大呢?显然是这种。

07中西融合课程研发以及实践的挑战

我们再来看一下挑战,第一经费,很多学校要投几百万,上千万,而研发的成果是不是和学校的文化理念,办学目标吻合,是否为家长接受,融合成什么样的产品,中式多一点,西式多一点,到底用哪一种语言?是英文还是中文?

640.webp (4).jpg

08中西融合课程研发和实施过程可能的误区

我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就是,很多时候美国课堂真的非常有趣,但是真的不是都很有效。学生真的在动手、探索、动脑吗?很多中国课堂以灌输为主,而在美国课堂,往往学生只专注活动,完全忽略或忘记了活动目的和意义。这是我自己的总结:我觉得有效课堂是老师有效的讲,同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不仅仅是专注于课堂活动,更加要理解活动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要理解教学内容、目标,达成一定的效果,而且要跟随多元性、多种性的评估。

谈到有趣和有效,在我原来的美国高中,我们推行“Learning Walk”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去听课,都会问上课的学生“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做它?”“ 有什么用呢?”“ 它和你之前学的有什么关系呢?”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它呢?”我们也经常用问题考核老师,有时老师甚至都说不清楚并不清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另外,学生成绩跟学业最相关的是什么呢?老师。所以我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管你怎么融合课程,老师不到位,一切都是空谈。

这本书推荐同行去看,叫做《Visible Learning 》。现在许多学校在尝试做PBL,大家觉得是作为餐后甜点还是可以成为主餐?我个人还是希望大家自己考虑,总而言之,前面两部分想明白了,以后对怎么做课程研发就会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谢谢大家。

640.webp (5).jpg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学说”,作者王文,编辑整理Charlotte。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新学说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新学说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国际学校发展核心:如何进行中西融合课程研发?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