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创业者说】罗振宇:创新不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

作者:腾讯媒体研究院 发布时间:

【创业者说】罗振宇:创新不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

作者:腾讯媒体研究院 发布时间:

摘要:在一个几乎人人都在讲创新的时代,究竟什么是创新?

640.webp.jpg

本文为2018年7月24日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先生就“新出版与知识服务的繁荣互进与时代机遇”这一话题发表了演讲。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在讲创新的时代,究竟什么是创新?

每个人对创新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且听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先生关于创新的思考~

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我会利用好我的时间,跟大家讲讲我们是如何思考创新这件事的。

一、创新就像迷失于森林,不要试图看清路

在我们看来,创新就像迷路,走进了一个森林,你不知道路怎么走,按照杜威先生的说法:

在一个大森林迷了路最好的方法不是想着去找道路,因为找不着;

也不是爬到树顶试着看清楚道路,你也看不清;

最好的方法是找到森林里的水。

有几个作用:

  • 第一,有水你能活下去;

  • 第二,可能走冤枉路,但是不走回头路,小溪向大河,大河到海洋;

  • 第三,只要这个森林里还有第二个迷路的人,只要他是个聪明人也会去找水,所以在水边你更有机会遇到其他的聪明人,你们的协作会让你走出来的几率更高。

对于我们所有做创新的人来说,不要试图看清道路,那是徒劳的,唯一要做的就是找我们这个行业的水。

在创业过程中我的感受是,有两种水,一种是钱,跟着市场走,跟着用户的钱走,有时候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

但知识服务这个行业跟着钱走是走不出来的,我们需要其他的东西,这个“其他的东西”在我们创业这几年的过程中是什么?我个人的体会是文化母体。

640.webp (3).jpg

什么意思?138亿年的宇宙演化,是层层递进的,有些东西在时间尺度上就是永恒的、不变的,比如不管到哪年哪月,中国人都会过春节,中秋都会吃月饼,这即是文化母体。

我们打一个赌,各位手机里的那些图标所代表的事物,其实可能在我们生活中很快就会消失,但这些图标会永远这样表示下去。

比如电话,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不用老式的传统电话了,但是手机里的通话图标还是那个样子。

同样的,我们现在基本已经不用闹钟了,但是手机里的闹钟还是那个样子,我们的挂历早就换了样子,但是手机里日历的图标还是那个样子。

我们现在早就不用铜钱了,我们甚至已经不用纸币了,但是所有银行的符号还是天圆地方的。

这就是文化的母体作用,所以回归母体、强化母体,这是我们摸索出来的去做所有创新的一个基本的水源。

跨年演讲项目我宣布要做20年,现在还剩17年,我天天数着指头过日子。

这样的事其实我干过很多,比如:

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要发60秒语音,这件事情我承诺要做十年,刚开始觉得很难设想,但好消息是我已经做了五年半,时间、任务双过关,还需要坚持四年半,这件大业就大功告成了。

跨年演讲现在还剩十七年,为什么一定要跨年?很简单,并不是我的演讲能力强,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母体,人们必须找到某种方式找到元旦,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只要在这个母体,市场的源力就会觉醒。

所以在我们理解,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创新不是做不一样的事,而是往回走,回到这件事情根本的样子;创新不仅要回去,还要以强化它的方式回去,就像过中秋。

今天不能再吃五仁月饼了,稍有创新意识的人会卖蛋黄莲蓉,一旦哈根达斯卖了冰激凌月饼就是创新,但仍回归母体。再创新也必须是圆的,做三角形的就不是月饼了,这就是人类符号系统的稳定之处,也是它的神奇之处。

二、创新就是重新回到它的本源,它的根本

得到APP从一开始就严格把握这一点,我们是不是在强化我们这个文明,有没有回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去。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说知识付费,我们从来不谈这个词,也不承认是知识付费行业的,我们是做知识服务的。

这个事情是从孔老先生开始的,我们不做任何创新。我们所有课程的名字都是那么光明正大,最好的课程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我们做尽可能好的管理学、心理学等等。

去年年底做了一项业务部署,是一个特别傻大黑粗笨的业务部署,很简单,就是线下大学的课程有多少做多少,在全球挑最好的华人学者来做,所以我们并没有创新,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互联网好像诞生了很多神奇的玩法,但在我看来互联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让做知识服务的效率变得更高。

这件事情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带来了我们这个行业最重大的一个底层逻辑的转型。

我们拿大学课堂来说,教育部要管你的大学老师,大概是150万人,150万个课堂是没有办法做质量监控的。

所以我们只好靠一些外部的标准,这个老师发过多少论文,是不是博士毕业,有没有评上教授,是不是长江学者等等。

我们是靠外部工业化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评价文化产品,但当互联网来了,当我们生产一个知识服务产品的效率变得更高,头部效益更加明显时,这件事就变了。

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客观标准,很多人在说你们得到APP是如何评价一个老师的,有什么积分体系,评价体系?这必要吗?

就像看一部电影,我在电影院坐一个多小时自然就知道你是不是一部烂片,是不是一部好片,是不是一部诚意之作。

640.webp (8).jpg

知识服务这个事没有那么高深,这个老师是什么水平,教育部不知道,因为要面对150万个教师,只要有正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坐在这个老师的课堂上听他一节课,就知道有没有水准,根本不需要客观标准,这就是王阳明讲的良知良能。

所有的行业看似在技术时代都面临创新的机会,但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创新就是重新回到它的本源,它的根本,拿出我们的良知良能来重新感受它。

还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份特别火的报纸,叫《中国广播电视报》,各城市都有,也是各个城市发行量最高的报纸。

但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父亲跟我讲过一句话:

这个报纸将来肯定要完蛋,因为它卖的最好的内容,大家买它的理由不是它生产的,它只不过是提前知道了电视台的节目表,这家报纸肯定要完。

果不其然。我父亲当年并不知道有互联网,也并不知道后来一切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用良知良能去判断,这个信息不来自于你,你就不该挣这个钱,就这么简单。所以对我们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的。

我们公司有一个小小的出版部门,是个小团队,我跟他们讲判断一本书该不该做的方法很简单,就想想,如果你女儿今天要去上大学,行李箱已经收拾好了,你要不要把这本书塞到她行李箱里,并且告诉她这本书真的该看。

不要给我客观标准,不管这个书得过什么奖,这些都是外界客观标准,就拿出父亲的良知良能来判断。

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重新激发自己的良知良能:

我们判断给用户的每一个东西每一个字,是不是都充满了诚恳;

呈献给用户的每一个事实是不是都尽可能经过了核实;

是不是每一句话都必须要说,不说就表达不清原意;

是不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以不说、不去浪费我们用户和读者的时间。

前一段我就在想一个问题,现在的书是不是有点厚了,十几万字,二十万字,我们真读得动吗?我们读者读得动吗?我们出书的人自己读得动吗?

如果读不动为什么不可以薄一点?所以我自己做了一个测算,拿了一本书去坐了一趟地铁,中午吃饭时接着读,以我的阅读速度读了六万字。

640.webp (11).jpg

而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生活青年,每天早上、晚上各坐一趟地铁,中午午休时读会儿书,就已经算得上很勤奋好学了,一天的阅读也就是五六万字。

能不能出一种书就是五六万字呢?我请教了出版业的同仁,他们告诉我办不到,因为五六万字的书太便宜了,商业上不划算。

我说那好,这就是我们创新的机会。因为我没有考虑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但它符合这个时代的良知良能,符合我们为用户服务的本源。

我们给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不在乎是书,是音频,是视频或者其他什么样的介质。我们只在乎他是不是有收获,是不是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拿到他本该拿到的东西。

今天坦诚地跟大家报告我们所有创新的心法:不要往前走,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

二、人天然是要学习的,学习这件事情不用提倡

我们所深处的这个知识服务行当是世界上最好的三个行当之一,另外两个是电商和社交。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止是现代社会,甚至不止是人,甚至不止是高级生物,所有的生物到最根本的本源之处,它的需求也只有这么三种。

  • 第一,他要获取环境的资源,他要有经济能力;

  • 第二,他要处理和其他个体和社群的关系,他要有社交能力;

  • 第三,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膜上也必须布满受体,感受环境的信息、温度、压强、光照等等。

搜集信息是所有物种的天然本能和几乎是第一需求。

640.webp (13).jpg

有人说阅读反人性,学习反人性,怎么可能?人类是几百万年进化过程塑造出来的学习机器,我们的大脑就是用来学习的,整个进化过程赋予我们唯一的之所以是人的使命的,就是我们大脑现在的样子。

人天然是要学习的,学习这件事情不用提倡。如果需要提倡了,那一定是我们这一代做知识服务的人做错了,反面就是机会太大。

我们回到在如此沉重的认知负担的人们提供知识服务,这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生意,这是一个回归到本源的生意,这是一个永远前途伟大的生意,这就是我对于这个行业创新的认知。

今天坦诚地告诉大家,呈现给大家,供大家批评,谢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作者罗振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腾讯媒体研究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创业者说】罗振宇:创新不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