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还记得吗?以前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称呼学生“台端”

作者:短史记 发布时间:

还记得吗?以前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称呼学生“台端”

作者:短史记 发布时间:

摘要:又到了收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24.jpg

又到了收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模样,发生了多次巨变。这巨变里,藏着时代的种种浮沉。

文辞典雅的时代

自19世纪末,现代大学在中国出现后,短短几十年间,诞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央大学及西南联大等一批名校。

因资料所限,已很难了解民国时期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所存不多的实物管中窥豹。

当时,大学实行自主招生,优秀考生通常会收到不止一份录取通知书。

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文伏波,在1943年8月同时被中央大学、湖南大学录取。文伏波最后选择了中央大学,不过,路途艰难,等他赶到重庆,已经开学两个月了。①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国伍,1947年报考了东北大学电机系和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被同时录取。家人不希望他去沈阳上学,把东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藏了起来,于是张国伍就成了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大学预科的一名学生。

2017年,97岁的杨沛煊专程从美国赶赴云南,向西南联大博物馆捐赠了妻子沈映华的“入学证”。杨、沈二老都是云南人,在联大相识、相恋,于1946年一同毕业。从这张他们珍藏了七十多年的“入学证”来看,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做工比较粗糙,内容也比较简单,上面除有照片、姓名、录取专业、注册时间等学生基本信息外,就是一些注意事项,如“入学证系为证明学生学籍之用,应随时携带以备向各处接洽事物时查验并妥为保存”等。这可能与抗战期间无暇顾及通知书的样式有关。②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249.jpg


图:沈映华的西南联大“入学证”

1949~1951年,大学仍大体沿用民国时期的录取方式,通知书也保留着不少“民国风”。

收藏家陈一华手中有一张“国立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9月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对考生陈则镛,不称“同学”,而称“君”和“台端”。通知书全文如下:

“敬启者:本校本届招生各项试卷经评阅完竣,台端录取入本校医学院牙医科学习,希于九月二十七日持体格检查表等件来校办理缴费注册手续。”

这封通知书的文辞,可谓相当典雅。③

在四川省档案馆中,还藏有一张华西协和大学(该校为教会大学,后被拆分,其中一部分曾称四川医学院)1951年的录取通知书,繁体竖书,言简意赅,除“西南区高等学校一九五一年暑期联合招生委员会”的印章外,没有太多体现时代特色的地方。④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653.jpg

图:华西协和大学1951年录取通知书

50年代初,国共内战尚未完全结束,物价飞涨。所以,“国立南昌大学”(即原国立中正大学)1950年的录取通知书中,除常规内容外,还要求“注册时须缴学杂费二十个折实单位”——所谓“折实单位”,1949年春首先在天津设立,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到1954年底才被取消。一“折实单位”通常为一斤面粉、一斤油和一尺布的价格总额。

随同录取通知书,还寄来了“申请人民助学金办法及清寒证明书各一份”,提醒学生:

“凡合于申请条件者,可事先妥备证明书于入学时依照规定交付评审。”⑤

这里用的“清寒”一词,后来逐渐被“贫困”所代替。

强调国家需要的时代

到了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确立,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样式和文字,也发生了巨变。

西安交通大学的档案馆中,存有一张校友洪星华捐赠的1956年录取通知书。除了基本信息,通知书上还写着如下话语: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参照你的志愿和条件,经过我们的审查,你已被正式录取分配入交通大学。”“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迫切地需要各类建设干部。”

指引学生们要按照国家需要选择专业,是五十年代录取通知书的一项核心内容。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656.jpg

图:南京大学1952年录取通知书

1955年,尚法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录取时,也收到了这样一张通知书。里面还说:

“希你接到通知后,作好准备,如期到达集中报到地点,接受祖国交给的重要而光荣的学习任务,并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全面的优秀的国防建设人才,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最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而奋斗……”

直至1965年,录取通知书都维持着这种统一风格。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的通知书上,仍有“根据国家需要和你的志愿,已录取你”等字样。⑥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659.jpg

图:北京师范大学1965年录取通知书

有意思的是,那时不但有录取通知书,还有“未被录取通知书”。

袁世凯的孙子袁家诚,1957年参加高考,就收到过这样一份通知书,上面写着:

“希望你在劳动中,加强锻炼,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份完整的“未被录取通知书”,内容其实是很多的。比如,山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1964年发出的通知书里,先告知考生未被录取的消息:

“今年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已经结束,根据全国统一的规定的标准及你的政治、学业和健康条件,经过你所报考的院校逐一审查后,未被录取,特此通知。”

然后宽慰考生: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论升学还是参加劳动都是国家建设需要的,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最后,对落榜考生提出期望:

“响应党和政府,积极就业或参加劳动,在工作或生产劳动中继续提高和锻炼自己,把你的科学文化知识贡献给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要永远记住雷锋的话,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03.jpg

图:山西1964年“未被录取通知书”

为了安抚落榜学生,劝他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人民日报》还曾在1957年发表过一篇社论,文章的标题简单直接,就叫做《没有考上高等学校的学生应该做什么》。

文章向落榜考生解释了为什么大学录取率很低:

“报考的人数多些,录取的人数少些,可以使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有一定选择的余地,这对于保证高等学校新生的质量也有好处。”

然后希望落榜考生们能够安心去农村,做有文化的农民,“参加祖国农村的建设工作”。针对那些不想去农村的落榜生,社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们片面地认为农村生活苦,因而不愿参加农业生产。有的人说,当科学家、工程师、干部是大前途,下农村是小前途……他们认为普通劳动用不着文化,认为自己念了高中再去农村未免太可惜。这些思想都是非常错误的。这些思想实质上就是轻视劳动,是一种剥削阶级的思想。”

末了,这篇文章号召所有的落榜生:

“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和自学问题,尤其是应该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应该了解,在城市安排就业的只能是少数人,大部分同学只能安排到农村去。”“凡是有条件的都应该愉快地走向农村劳动岗位;凡是家在农村的同学,应该主动地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家在城市的同学,有自学条件的可以自学,没有自学条件的,应该尽量自己设法或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愉快地到农村去。”⑦

写有最高指示的时代

1966年之后,“分数挂帅”、“智育第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等成为被批判的理念,高考制度也一度废止。

1970年,北大、清华等校进行“推荐制”试点。1972年,多数学校恢复了招生,不过,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原则,只有那些“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才有被推荐的资格,他们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大学生——“工农兵学员”。

至于应届高中生,仍然只能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07.jpg

图:东北石油大学1971年录取通知书

这一时期的“新生入学通知书”的基本样式,最上面是“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

“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再下面才是正文,包括新生被推荐、审核的流程,内有“根据广大革命群众推荐,地、市革委会审查,各招生院校的复审,经省革委会批准”等字样,以及工农兵学员所在地区革委会的盖章。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10.jpg

图:“文革”期间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大多极其有限,常常在被录取后闹出笑话

比如,在四川当兵的李欣荣,1970年被推荐到北大学习印地语。他问指导员:“印地语是哪国的语言?”指导员回答:“大概是美国的,美国不是有印第安人吗?可能是他们的语言,你们学了印地语,可能将来到美国帮助印第安人闹革命。”到了学校之后,李欣荣才知道,印地语是印度人说的语言,和印第安人没有任何关系。

据统计,1972年北京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当中,初中以上学历者仅占20%,初中毕业者60%,还有20%仅相当于小学文化。有些学医的学生,甚至会把“扁桃体发炎”写成“半导体发炎”。很多大学为了让新生具备基本的听课能力,不得不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增设为期半年的文化补习班。

让人喜欲发狂的时代

1977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直言大学招生实行推荐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

“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上大学,他们如果没有特殊关系是上不了大学的。”

“三是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愈演愈烈。”

“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他希望恢复全国统一招考,“今年能办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邓小平在查全性发言后说: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⑧

在被废除11年之后,高考又回来了。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13.jpg

图:北京大学1978年录取通知书

1977年,共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经过扩招,本科、大专总共招生27万人,录取率仅为4.8%。这是中国高考史上录取率最低的一届。

这一时期,录取通知书仍保留着之前的时代特点。

作家徐景洲回忆,他1978年收到徐州师范大学(现江苏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所附“新生入学报到注意事项”中,第一项写的是“毛泽东选集1~5卷”——“如果原来有的请尽量带全,若原来没有或不全的可入学后再行购买。”第四项是“赴校路费”——“录取来自外地的学生(包括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赴校路费,由所在地的县、市革委会教育部门发给本人火车硬座或汽车普通客票,轮船最低一级的票价。”

西南师范学院1978年的“入学注意事项”,也大体相同(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17.jpg

图:西南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附带的注意事项

恢复高考,对许多人来说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大事。所以,时隔几十年,很多人回忆起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还是激动不已。

比如,卢作孚的孙女卢晓蓉回忆,得知自己能上大学后,她“体验到了范进中举时那种灵魂出窍的状态”。此前,由于出身不好,她在1965年和1972年,两次与大学失之交臂。

1978年填写高考志愿时,卢晓蓉认为没有“重点大学”敢“斗胆”录取自己,于是只填了几所最差的“普通大学”。后来,在文教局的要求下,她才把“重点大学”栏填满。结果出乎预料,她被名校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录取。卢晓蓉曾问系主任:当年为什么敢录取她。系主任回答:抗战时期,他曾乘坐卢作孚民生公司的船去四川避难,他很佩服卢作孚的勇气,将他当明星一样崇拜。⑨

以学生为本位的时代

社会渐趋正轨之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政治性话语,也随之消失。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各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是外面红纸烫金,里面写着学生姓名、报道时间等基本消息。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21.jpg

图:北京大学2005年录取通知书

进入21世纪,一些大学视录取通知书为展现自身软实力的窗口,推出了各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屡屡成为新闻热点。

比如,陕西师范大学从2007年起,由老教授手写录取通知书。据新闻报道,参加书写2018年录取通知书的,有吕九如、屈培恒、杨明堂、郭祖仪等退休教授,他们中年纪最大的毋耀辉,已经85岁高龄。“录取通知书”五个大字,据说出自已故著名学者黄永年之手,采用鎏金字体、祥云底纹、汉封泥印的设计,为的是展现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24.jpg

图:老教授手写的陕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

再如,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推出了一款“古典风”录取通知书。通知书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折页开合处采用磁石封印。封面上除“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名外,还有“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八字方印。打开通知书,首先看到“捷报”两个字,以及学校的中文英为校训:“实事求是”和“SeekingTruthfromFacts”,以及学校、校长的签章等。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27.jpg

图: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录取通知书

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的录取通知书,名为“梦伊始”,主体颜色是“北航蓝”。通知书上,“七彩祥云”伸向远方,指向醒目的“北航”二字。有人发现,“北”字“肩”上还有一架白色的“小飞机”划过,象征着北航的学科特长,可谓新颖别致。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30.jpg

清华大学的3D录取通知书也让人惊艳。该校学生通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手工制作了这批录取通知书。打开通知书外壳,代表清华百年历史的“二校门”,会180度立体完整呈现在新生面前。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新生的礼物——科普名著《从一到无穷大》。

微信图片_20180815121733.jpg

图: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对于这种变化,一位曾在80年代参加过高考的家长,曾如此说道:

“(这)体现了高校站位的变化,从过去高高在上的殿堂,到现在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去思考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个性化通知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第一眼就能对学校产生认同感,确认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⑩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百年变迁,实是中国社会所历种种剧变的一个缩影。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短史记“,作者杨津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短史记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短史记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还记得吗?以前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称呼学生“台端”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