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学校教育不应成为一种信仰

作者:白卷 发布时间:

学校教育不应成为一种信仰

作者:白卷 发布时间:

摘要:受教育是个人的自由还是应该被强制?

640.jpg

伊凡伊里奇在《去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具挑战性的观点:学校取代了教会,成为现代化的神权机构。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把学校当成不可或缺的社会元素,把教育当成必须且不可绕过的生命手段,但这些观念都是应该被质疑的。 

如果我们看一个问题可以回到源头,找到元问题,那么一定会有不一定的视角。

所以伊里奇问:人类为什么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或者说,归根结底,受教育是个人的自由还是应该被强制? 

伊里奇认为它是一种个人自由。因为人的生命的自我实现,只关乎上帝,而与他人无关。你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跟谁学,就跟谁学,这完全是个体自由的选择权利。但学校的出现,完全消解了个人的这种自由性。

通过两百年的努力,“学校垄断了知识,否定了其他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的价值和地位,造成了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机构的依附和心理无能。”我们将之称之为“知识的压迫”。

在上月我们的论坛中,我们也提到“知识的压迫”。它与商品的统治是一回事,都建立在权力的不对等上,或者说,建立在对产品的垄断经营上。知识,在现代社会也是一种商品。尤其是在所谓内容付费的大潮下,这种商品性更加明显了。

知识的垄断直观体现就是学校的层级。我们把知识分成各种层次,然后逐一填充到幼儿园到大学的过程,并赋予这些机构的运营人员以职责。学校的成果,则通过文凭的形式与社会流动挂钩。 

所以,一个神权化的机构就产生了。“人们学会了需要学校,往往就会不加思索地认为,凡教育上的问题,只要向学校增加投资,改善管理,就能得到解决。而人生的大问题,只能委托专家们去做。这些专家要领取高额薪俸,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伊利奇认为,现代学校所造成的知识层级,还直接催生了阶层分流。这不仅阻碍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无能力、无个性的人,并带来了社会两极化和新的不平等。

当然,这只是伊里奇的部分想法,他还有非常长的论证过程。这些想法其实并非毫无道理。我以前曾说,对一个教师或家长来说,你要考虑“如果没有高考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产生的答案很可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学校教育,你会怎样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才关乎人生命真正的意义,也包括一个人如何在现实世界生存下去的方式。

这些观点看起来匪夷所思,但胡适先生讲,可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虽然学校体系短时间内不可能消亡,但想一想这些问题,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却非常必要。

我们仔细看一看学校体系的构建,会发现它的出现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也就是说,学校从来不是一个社会组成的充要条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学校没有必然的关系。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想要寻求一个完满美好的生命,学校教育并非一个必然的途径。如果学校不是一个人最好的选择,他完全可以绕过学校,直接去寻求能够达成目标的路径。 

伊里奇列举了四个可能。最重要的一个是“人人互联”。意思是,现在是一个人人可以互教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和建立起来的人际网,人们可以学习各种所需的技能。学校将慢慢变得不重要。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个学习中心,只是提供各种各样的人和技能罢了。

所以,学校不应该成为一种信仰。人最重要的,乃是找寻自己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学校尚不能垄断所有途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白卷”,作者白宇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白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白卷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学校教育不应成为一种信仰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