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周源、姬十三、阿北,谁会先在沉默中爆发?

作者:不凡商业 发布时间:

周源、姬十三、阿北,谁会先在沉默中爆发?

作者:不凡商业 发布时间:

摘要:互联网领域最知名的三家“慢”公司,知乎、果壳、豆瓣均已走过近10年历程。

640.webp.jpg

作为互联网领域最知名的三家“慢”公司,知乎果壳、豆瓣均已走过近10年历程,其中豆瓣更是成立超13年。在所谓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创业中,“慢”到底意味着什么,十年来它们的变迁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拼多多三年赴美上市,快速爆发。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叫拼多多。

创业数十年做一家慢社区是什么体验?知乎周源、豆瓣阿北、果壳姬十三给出了不同答案。

豆瓣所做的似乎从未变过,知乎变得越来越大,果壳衍生出许多“子品牌”。三位创始人中,谁做的最符合当初预想,谁又是被推着往前走?最后的结果和创始人本身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可以先看下三家网站最新动态:豆瓣音乐合并后获融资,“分答”与“在行”合并,知乎完成2.7亿美金E轮融资。

当博士、海归和记者要创业

算一算,69年的阿北已经快五十岁了。

豆瓣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但知道阿北后面在想什么的人,很少。2000年左右,在IBM干了两年之后的阿北决定回国创业,当时天下还是门户、博客、论坛的,web2.0概念开始流行,2005年豆瓣的出现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这个网站干净漂亮,交互简洁大方,最关键是很为用户着想,处处讲什么“产品体验”。当时,豆瓣和抓虾、饭否、土豆、博客大巴等网站一起,成为影响潮流的产品。

阿北创办这个网站,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创业前几年,他偶尔还会在媒体露面,聊聊“豆瓣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做豆瓣”等,到后面则很少露面了,等到需要与大众沟通时,他会在豆瓣博客上写写文章,阐述一下“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什么的。当然,阿北是一直活跃在豆瓣广播上的,大多写写最近想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

640.webp (1).jpg

豆瓣创始人 杨勃(阿北)

在2006年的一个收集视频中,阿北坦言做豆瓣的原因是“喜欢音乐、电影这些东西”。十多年过去,2016年豆瓣罕见地出了一个名为“我们的精神角落”的宣传片,这是经过种种变迁之后,团队对这个网站的最新定位,与出发时的想法一致。

阿北应该是个坚定、十分自信的人。他很少公开对外界回应什么,在《影评八问》中有他的答案:“我们觉得只要每个月有上亿的人信任豆瓣就够了。”这写于2015年底。

在商业化上,豆瓣也没什么激进之举。很长时间以来,除了原生广告,社区很少有商业模式的痕迹。不过另一个说法也可以是,豆瓣多年来一直在小范围实验商业模式,推出过电影票团购、东西、电子书、FM收费版,一直未能做成较大规模。

凭着用户的忠诚,豆瓣活了十几年。长久等待之后,也终于有一些结果,如“电影评分”就变成能影响大众做决策的品牌。这是后话。

如果说豆瓣做的是“用户广泛的兴趣”一事,那果壳做的算是其中一支,“科学兴趣”。做果壳网并非姬十三最初设想,可看作是他与投资人合作的结果。2018年5月姬十三在接受36kr收集时称,“我觉得其实是被推着往前走的,突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创业了。”

640.webp (2).jpg

果壳网CEO 嵇晓华(姬十三)

姬十三是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后不想进单位,爱写科普文章,也一直靠这个谋生,后来跟认识的科学家们一起做了科学松鼠会,用公益的方式做科学知识推广。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会迸发无限能量,这话用在松鼠会的创始团队身上很适合,松鼠会成了非常有名的民间科学推广组织,仅2009年10月底的一周,就在北京举办了24场科普活动。

发展到后来,这个公益组织举步维艰,姬十三曾想找一些公益基金,但没有实现。在思考商业化的时候,有一些投资机构找到他,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姬十三创办商业网站果壳网,还是做科普媒体,松鼠会依然走公益道路。

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是姬十三创业以来第一次转换品牌,而这种行为,似乎又贯穿了果壳之后一路的发展。

曾当过科普作家的姬十三,应该是“慢公司”里最红的CEO,他曾高调征婚引来众人侧目,冰桶挑战来到IT圈时和雷军、罗永浩一起被媒体重点关注,最近还和莫言、周国平一起当了京东文学奖的评审。比起做社区,果壳和姬十三做媒体,做“注意力经济”显然更拿手。

而媒体基因,或许也成为果壳往移动时代迁移的最大阻碍。

阿北做豆瓣有点儿像做个自己网站给自己用,姬十三做果壳是因为不想让科学松鼠会商业化,三人中最有创业自觉的当属周源,和雷军在武大图书馆看了本《硅谷之火》就燃起创业梦一样,他看了本《未来之路》,就激发了对信息技术的好奇。

这位从贵州来北京五道口的80后青年创业前做过两份工作,程序员和记者。当程序员让他了解技术和产品,当记者让他离创业潮更近。收集写稿三年后的周源开始思索,信息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被组织、沉淀下来的。周源后来接受收集时提到自己当记者时开选题会一事,说传统媒体是以编辑的判断来确定内容方向,做知乎却可以直接看到读者的信息需求到底是什么。

640.webp (3).jpg

知乎创始人兼CEO 周源

Quora让周源找到第二次创业的机会,那是2010年,问答网站的形式一下子把他之前做的所有事串起来了:和技术有关,和信息组织方式有关。是个很好的创业机会。

知乎的投资人李开复、徐小平等纷纷到知乎答题,实现了周源最初的设想。知乎开始以问题社区的形式慢慢成长着。PC时代,论坛社区众多,西祠天涯猫扑正享受着最后的时光,这时的知乎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

走上完全不同道路

差异发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三个社区型网站渐行渐远。三位创始人也走上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有人觉得自己“掉队”,有人开始加速了。

周源称知乎前两年的封闭是有意为之,目的是形成早期的社区氛围。知乎特点逐渐形成:汇聚不同领域资深人士,连接提问、回答和阅读者。之后知乎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开放。那时媒体频频问周源的是,怎么平衡大量新增用户涌入和社区气质、文化的矛盾。2016年初,一篇名为《为什么我也在逃离知乎》的文章受到关注。

外界疑问颇多,但“知乎扩张”似乎不可逆,它没有成为一个“小众网站”的意思。

2018世界杯期间,知乎在央视投广告,请刘昊然代言,广告策略是多次重复“知乎”这一名称,一时颇受争议。这一举动显示知乎意图进一步扩大用户圈,走到更多人的意识中去。

640.webp (4).jpg

与此同时,知乎一直在探索拥抱移动互联网及变现的方式。

知乎的方式是,裂变一些产品,但最终导流指向主APP。和豆瓣比起来,知乎做的APP不多,知名的有“知乎日报”,这个产品主要面向大量沉默用户,提供阅读内容。现在知乎APP里“热榜”更火,这一过渡期似乎结束了,机器最后代替了编辑,功能统一在主APP。知乎也做微信号和小程序,但主要内容都来自知乎APP,目的也是给APP带流量,现在发文会更多向付费产品导流。

知乎从网站顺利过渡为一个APP。从结果来看,它的发展路径是清晰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留住社区里的用户,留住活跃度,在活跃用户中找需求和商业模式。

这个意思周源早在2012年接受人民网收集时就说过,如果能更大规模地解决用户需求,知乎就能成功,我们会找到盈利的解决办法。

而周源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是能否给互联网留下更多内容沉淀。这话在搜索引擎时代没什么特别,但移动互联网将PC信息结构打碎之后,信息沉淀方式也发生变化,更多新信息在手机端出现。当知乎APP的原创内容够多,它自己就变成一个搜索引擎,当这些内容足够有价值,知乎也就拥有了信息质量优势。

和姬十三一直不忘做科普,阿北喜欢构筑“精神角落”不同的是,周源表达了很多对知乎本身的思考,他关心信息、供需端这些事,而且他对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也有不少兴趣——至少在他的知乎账号看起来是这样。周源最近发过的知乎“想法”有,研究电动汽车的量产,当科技八卦的吃瓜群众,描绘河南商丘当地人的一天,研究“睡午觉”的本质需求是什么。

除了思考知乎的价值,周源也开始思考,知乎可以为达人,即问答供需端提供价值的一群人带来什么。最早的实验是在美团网众筹卖书,内容由知乎作者众包完成,之后又有值乎、Live、付费咨询等产品。目前知乎上已形成类似淘宝的知识交易市场,达人售卖课程,用户购买及评分,可以打一星。

640.webp (5).jpg

和其它付费平台很不一样的是,知乎的供求方大多来自平台本身。

知乎的风险主要来自信息监管,原生广告已稳定,至于更多创新形式如内容付费,只要用户大量且活跃,就可以一直探索可持续的方式。做一个十年的社区和“风口”关系不大,但商业模式的风口往往是等来的。

相比知乎一直围绕社区做文章,果壳已走出“科学传播”很远,从果壳网到慕课,知性,在行,分答,姬十三一直在探索更多形式。至于为何做这么多尝试,他也在一次收集中做出回答:我们的目标是让科学变得流行,这个事情就像登月一样难度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新的方向。

姬十三所谈的内容更广泛了,他开始谈知识、行家、达人。当你看到分答爆红是因为大量明星入驻讲私事时,会发现这离果壳气质已相去太远。姬十三最想做的是“让科学变流行”,但分答爆红表明娱乐八卦才是多数人都关心的“流行”之一。

姬十三也提到果壳和别的社区不一样的是,在别人那里,有些问题需要越辩才越明,但科普知识,更多时候无法引起频繁讨论,毕竟知识门槛太高。至于周源思考的“供需端”问题,很明显,果壳用户是很难对科学知识产生强烈付费意愿的。看看知乎Live、得到上卖得最好的课程就知道,大多是讲“财富自由”、“中年危机”、“职场技巧”的。

这一切导致果壳网探索移动互联网至今,最活跃的产品是果壳微信订阅号,一个媒体类型的产品,和当年的果壳网一样,一篇篇发布有趣的原创科普文章,很多十万加,经常上“新榜”,受到读者欢迎。

640.webp (6).jpg

在“尝试新方向”的思路下,果壳鼓励内部创业,做爆款,于是有“在行”、“分答”。但今年2月姬十三又提出将在行与分答合并,放出产品收缩的信号。

姬十三是科学媒体的探路者,同时他一直希望做出更大商业价值,2018年5月他接受36kr收集时说,“从触达更广泛的人类理性知识角度来说,果壳今天刚刚起步。”

然而果壳APP人气已不复网站鼎盛时代,社区内容也变得更广泛,涉及科技、游戏、八卦、生活等等。姬十三曾成功让自己出名,做出果壳,在行,分答等不少知名品牌,现在他依旧在探索。

阿北在2014年有点儿“坐不住了”,他在年会上说“错失”了三年。豆瓣进到手机的方式是一口气发布了十几个APP,等到豆瓣终于把一切都放到一个APP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8月。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吃喝玩乐该装的APP也都已经装好了。

但豆瓣另一价值开始显现,简直是对“创业者为什么要跟时间做朋友”的最好回答。2012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电影评分开始变得重要,豆瓣“书影音”一贯都是用户打分,豆瓣电影评分产品甚至还在去年成为某官媒批评对象。

至今,阿北做出的决策是分拆业务,独立发展。他似乎早就苦于豆瓣业务存在割裂感,在找方式让它们独立发展,就像之前一口气做一大堆APP一样。

640.webp (7).jpg

乘着电影市场东风,沉淀大量内容的豆瓣阅读完成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之后是今年豆瓣音乐与V.Fine Music合并后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豆瓣也开始做付费产品,为爱好文艺的用户邀请到了文学书上才看得到的人物:北岛、白先勇、叶嘉莹。

和知乎在做“沉淀信息”相比,豆瓣在做的依旧是聚集文艺爱好者。知乎提供信息,豆瓣提供栖息。知乎选择扩大规模,走流量变现道路,豆瓣拥有固定特点的用户群,目前模式是拆分业务,多方发展。

三位“慢公司创始人”都是70后,PC互联网时代就开始创业,他们刚创业时设想的种种,经过十年时间,也都一点点清晰起来。周源、姬十三40左右,阿北奔五,技术发展让信息流动加速,以前十年才做到的现在可能两三年就有某种成果,正如把微博当坐标看抖音吸粉速度会咋舌,按这个规律,三家“慢公司”可能加速迎来不同结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不凡商业”,作者牛油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不凡商业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不凡商业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周源、姬十三、阿北,谁会先在沉默中爆发?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