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幼儿园里发生的这一切是哲学吗?

作者:小秋 发布时间:

幼儿园里发生的这一切是哲学吗?

作者:小秋 发布时间:

摘要:长久以来“被畏惧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儿童的哲学。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21.jpg

*来源:日敦社幼师学院(ID:KTCR2018),作者小秋

2017年11月,杭州市协和幼儿园给即将开设的儿童哲学课程进行预热,邀请不少家长来听儿童哲学课,此举引起网络上的广泛热议,有人支持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有人反对说:且慢为儿童哲学叫好,大人都搞不懂的深奥学问,小孩子能听得懂吗?难道又是一次“赢在起跑线”上的炒作?

儿童哲学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已有三十余年,尽管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一线教育者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儿童哲学只在少数城市中展开,对于大部分地区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说闻所未闻。

儿童哲学主要在我国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并且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上海六一小学和天津和平区。但是区别于中小学,幼儿园适合开设儿童哲学吗?

01 幼儿园里发生的这一切是哲学吗?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13.jpg

成都市第五幼儿园的孩子们

野猫踩坏花圃,发现孩子的思想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花圃里种花,大家都期待着过些时日,花圃里长满美丽的鲜花,孩子们可以被花朵簇拥,被春天亲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有的花苗竟然没有长起来!于是有几个孩子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有的花苗发得少呀?经过仔细观察后,他们发现了泥土里有野猫的脚印,所以他们认为野猫踩坏了花苗。

这可怎么办呢?有孩子说:“我要用栅栏把花圃围起来。” 有孩子说:“我要做‘吃猫鼠’。” 有的孩子补充:“我要做鬼,要通过鬼把猫吓跑。” 最后一个孩子说:“我们要给这只猫另外做一只猫,它有玩伴后就再也不会来踩我们的花圃了。” 孩子们开始按着自己的想法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辛苦种下的鲜花而努力着。

从一个发问开始,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用栅栏把花圃围起来的孩子,他的思想是防御型的;做“吃猫鼠”和“鬼”的孩子,是主动进攻型的;而给野猫另外做个伴的孩子,是友善亲和型的。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的思考和行为,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内在思想和独特气质。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15.jpg

成都市第五幼儿园里做栅栏的小女孩

拔杂草做花牌,哲学在思考中流动

花圃里长了许多的杂草,有的孩子担心这些杂草会影响到花朵生长,想把杂草拔掉;有的孩子却觉得,小草也有生命,不应该拔掉。于是,就“是否要拔掉杂草”的问题,让孩子们自然地分成了两派,并且互相较真,你有你的理由说不该拔,我也有我的理由该拔。更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思想突然发生转变,本来支持不该拔草的孩子,在和别人的辩论过程中,成为了支持该拔杂草的一方。

除了拔草,孩子们还给花圃制作花牌,可是每个孩子自己设计画的花牌都不一样,并且每个孩子都觉得只有自己的好,那用谁的花牌插在花圃里呢?以前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往往让孩子们用“石头剪刀布”等方法,大家推选一个,但是这次“石头剪子布”也不行,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最好。于是,有人提出让大家再说一遍自己的设计好在什么地方,结果大家认同彼此的都挺好,于是小朋友们决定,把大家设计得好的那部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花牌!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师惊讶极了,连成人都做不到这样包容!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里,往往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来回答,孩子们纷纷揣测老师今天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但是儿童哲学更强调个体思想,孩子自然的提出问题,自然地形成探究群体,互相较劲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换而言之,儿童哲学不强调“我知道什么”,而是强调“我在思考什么”,即强调思考的过程。正如那个从不支持拔草到支持拔草的孩子,正如那些从毫不妥协到认同彼此花牌都好的孩子,思考的力量在生命成长里如闪耀的星辉。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17.jpg

成都市第五幼儿园里小朋友正在挂亲手做的鸟窝

以上这些和思考有关的故事,在成都市第五幼儿园(以下简称:五幼)已发生了很多年,从2006年开始,五幼就开始探索幼儿园里的儿童哲学。在这里,儿童哲学转变了老师们的教育观,更融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接触儿童哲学之前,老师们觉得孩子就是一张白纸,需要成人去教,儿童哲学一出现,颠覆了老师们的想法,儿童哲学在不断地提醒成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在看到孩子“哲学家”的一面后,老师开始产生敬畏,当老师以敬畏生命之心去看待儿童,教育就发生了一种了不起的转变。

随后多年的探索中,五幼的老师们在倾听儿童的真声音、捕捉儿童的真问题、生成儿童的真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着与中小学儿童哲学完全不一样的幼儿园儿童哲学。

02 长久以来“被畏惧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儿童的哲学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19.jpg

一说起哲学,“艰涩”、“深奥”、“枯燥”、“可怕”等字眼立马浮现,令人想要“敬而远之”。以至于,“儿童的哲学”这一概念因有“哲学”而让人难以接受,人们甚至会质疑“儿童怎么会有哲学?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哲学?” 五幼的花圃里发生的那一切真的是儿童哲学吗?

但事实上,恢复哲学的本义——“爱智慧”,则不难理解儿童哲学,每个人都热爱和追求智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哲学。世世代代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有意识无意识地思考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但是随着哲学的发展,哲学越来越脱离本义,把“爱智慧”这一活动的结果即“智慧”当成哲学,那些“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等等让人头昏脑胀的概念和内容,仿佛只有满腹经纶的学者才能理解和拥有。

哲学的本质其实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爱智慧”其实是走向智慧的过程。追溯哲学的根源——“好奇、惊讶”,而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的新鲜感、好奇心,可以“随随便便”提出一般成人几乎不会提出的“大问题”,和哲学天然得契合,所以孩子真的是“天生的哲学家”。

“我以前是不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住进妈妈的肚子之前我又在哪里呢?”

“世界上没有人的时候,第一个人是怎么出现的呢?”

“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呢?落下之后,太阳又去了哪里?”

“嘴巴为什么要长在鼻子下面而不长在头顶呢?”

……

孩子的脑袋里有“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正反映着人类求知的天性,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面对不断闯入眼中的外在世界,人自然而然产生了惊奇。

孩子两岁半左右,开始出现“指物问名”的现象,总会指着许多东西问:“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只有当它得知事物的名称才会善罢甘休;当孩子到了4岁,不再满足于知道事物的名称,开始接二连三的追问下去,比如“我以前是不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住进妈妈的肚子之前,我又在哪里呢?”等等;4—6岁时,孩子每天发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密密射向父母和老师的子弹。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所说,哲学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本能和天赋。那些认为儿童不值得一提、不可能存在什么哲学的说法,实际上是“偏离了天意,偏离了自然,偏离了造物主给我们的规定性, 偏离了整个进化历史”,是“对儿童的蔑视、对童年的蔑视”。

总而言之,长久以来“被畏惧的哲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儿童的哲学,那些孩子发出的对周遭世界和自我的发问、思考、探索和解释,它们才是儿童的哲学,它们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03 幼儿园里可以用一百种语言做哲学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23.jpg

儿童哲学里有两条线索,一是李普曼的儿童哲学,他给孩子们上儿童哲学课,进行哲学启蒙教育;二是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他是从孩子身上聆听他们发出的问题,通过他自己的哲学素养,和孩子产生一种互动,打开它深层次的思想。作为教育方式的儿童哲学,基本归属这两类。

而幼儿园里的儿童哲学,在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们眼中,更注重的不是哲学家关注的“哲学”,而是发出哲学之声的儿童,特别是对于幼童而言,要以他们理解的、接受的方式舒展他们的思维和生命。

幼童的世界还处在一个本能的、无意识的世界,意识层面在逐渐觉醒,但还相当薄弱,这意味着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依赖身体、五官去接触世界和认识世界。

也就是说,幼童的兴趣和需要主要在“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所以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哲学探究不只是逻辑推断,更重要的是“看、嗅、触摸、想、做”等,这是由儿童智慧、儿童生活、儿童世界的特性决定的。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25.jpg

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奇写有著名诗篇《其实有一百》,为我们了解儿童所面对的丰富世界,以及丰富多元的观念与表达方式有着生动的阐述: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

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一百个世界,去发明

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

在马拉古奇看来,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世界在儿童那里是神奇而宏富,儿童有无数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发明、去梦想。

儿童的这一百种语言和一百种世界,显然不是成人给予的,而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说儿童哲学是儿童探索世界、爱智慧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还充满欢娱、热情和幻想,哲学不仅不枯燥,而且充满趣味,是思想的游戏。

所以,要允许儿童以“一百种语言”来“做哲学”,鼓励儿童使用自己的语言编织自己的世界。

正如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园长闵艳莉所说,教育就是要点燃孩子的心智之火,认识到儿童是什么,要去做让孩子爱上智慧的教育,让他们的心智之火生生不息。

04 儿童哲学之于儿童发展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303084927.jpg

在幼儿园里,儿童哲学是贯穿在幼儿园课程和活动中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儿童哲学极大的改变了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

教师首先必须放弃对儿童的“偏见”,信任孩子,信任整个正在探索的群体,信任孩子们探索的过程,不怕孩子犯错,甚至要鼓励孩子勇于“犯错”。

其次,曾经那些总是期望儿童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期盼他们“没有问题”的老师,在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儿童哲学、面对这些“天生的哲学家”时,教师只能扮演 “无知者”的角色,倾听孩子的“原音”,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和解答问题,而不应像“螳螂”一样去阻挡儿童的思考之“车”。

此外,儿童哲学也是老师理解儿童的方法和通道,正如五幼“野猫踩踏花圃”事件中,老师通过聆听孩子们的各种想法,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从而看到孩子独特的思想和气质。当孩子像哲学家一样在追问过程中生发思考、领悟和感叹,其实都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积极探索的结果,因此,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哲学,也就难以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谈不上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了解,更何谈善好的教育。

儿童哲学可以尊天性、促成长。既然儿童有做哲学的天性,那么推崇儿童哲学就是顺应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呵护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世界对孩子来说如此新奇、美妙,当他试图依傍你的智慧大步开走时,请给他支持吧。虽然童年被岁月刻在年轮的核心,尽管它被往后的时间一圈圈的包围,但最初的岁月仍在默默滋养着生命。

特别鸣谢: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园长闵艳莉老师对本文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案例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加雷斯·B·马修斯著, 陈鸿铭译,《与儿童对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3. 刘晓东,《论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5/16期
4. 王小英,《教育原点的偏离与回归: 点化与润泽生命》,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5. 高振宇,《儿童哲学的国际对话与本土实践——2017 年首届儿童哲学与教育高峰论坛综述》
6. 胡华,《呵护儿童这个天生的“哲学家”》
7. 马佳丽,卢清,《儿童哲学研究现状与展望》,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主编晔子,撰稿人小秋。文章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日敦社幼师学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日敦社幼师学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幼儿园里发生的这一切是哲学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