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3年450万信息化投入效果不乐观,双师能否解决县城小学难题

作者:大卫 发布时间:

3年450万信息化投入效果不乐观,双师能否解决县城小学难题

作者:大卫 发布时间:

摘要:落地问题出现的同时,也诞生出新的需求。

WX20210126-160631.png

劝礼联合小学学生正在上双师音乐课

芥末堆大卫 1月28日

在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育才小学的双师教室内,学生们正在埋头作画,这节课的主题是《家乡的桥与塔》,辅导老师在不同的学生之间穿梭,并拿起手机拍摄部分学生作画的状态,上传至微信群,志愿者老师隔空给出修改意见。窗外的走廊上,学生以毕加索为主题的美术作品颇引人注目。

育才小学是清河县的一所县直完全小学,学校虽在不同年级设置了兴趣和特色类课程,但却缺乏专业的美术老师。如果把目光转向更远一点的村小,教师资源的匮乏更为严峻。清河县辖区内41所规模小学,37个教学点现阶段皆面临着资源短缺、老师利用信息化工具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等问题。

利用双师模式、引进公益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清河县教育人不得不做的事情,但项目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在落地上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找到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是落地项目三年多后,不少清河教育人依然在探索的事情。

从无到有,双师课带来的改变

油坊校区校长焦跃生表示,该校区下辖4所小学,有在编教师72人,但老师更新速度慢,年龄结构偏大,“村小的条件留不住人,稍微年轻一点的都想往城里跑”,直到近几年才有本科的年轻老师进入。

由于编制、待遇和培训体系等问题,油坊校区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并不均衡,普遍缺乏音体美专业老师。原先县里也有走教的音体美老师,但这种制度明显杯水车薪,作用不大。无法开全开足课程、缺乏专业老师成为制约村小、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难点。

对于缺乏内部资源的清河县来说,自身条件受限,引入外部资源成为关键,而当地人也历来擅长如此。无论是已成规模的羊绒产业还是合金产业,清河县一直在寻求外部商机和资源,引入当地后发展壮大。

WX20210126-160707.png

育才小学学生的美术作品

2016年的10月份,时任清河县连庄校区校长的孙东强随队参加21世纪研究院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会议,并接触到双师课堂和公益课程项目推荐,通过“互联网+教育”来改变乡村教育的想法开始萌发。

他开始通过渠道对接引入公益项目云教室,这是一个成立仅四年,借助ClassIn在线互动教室为薄弱学校提供在线专业课程支持的公益机构“北京童年一课助学发展中心”运营的在线支教项目,有来自全国师范院校等数百名经过筛选的志愿者老师,项目校覆盖26个省市地区。“童年一课”最先在连庄中心小学落地,此后其他学校相继效仿。

考虑到油坊校区各所小学需求,“云教室”输入了音乐、美术、国学等科目课程,由不同大学的志愿者老师在空中连线教授。这些在城镇里平常的课程,却似乎给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清河县教育局主管领导刘英祥曾专门下去观摩过音乐课程,和原先相比反差较大。“原先的老师教的比较简单,孩子会唱唱歌,跳舞都很少,要么就按照教材教一些音符音阶,而现在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来,形式上做得很专业规范。”

劝礼联合小学杨校长透露,学生在上音乐课时和平时反差较大,变得更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比在主科课堂上的专注度高了不少”,有时候老师看到主科上不认真学习的孩子,还会“吓唬”一下他们,“不认真学的话就不让你参加音乐课”。在育才小学的美术课上,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渐渐学会了如何构图、色彩上如何搭配,隔空创作着不同主题的画作。有些公益课程如书法课,则无意中帮助分担了主科如语文老师的压力,将课上无法腾出时间教授的书写,在公益课上做了专门的练习。

为了弥补双师在授课端和学生的进一步交流问题,师生的互动经常会超越地域和空间限制。有时授课端的老师会将奖励给学生的礼物送到学校,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的是,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会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双方会联合举办夏令营,部分志愿者老师会和同学汇集,师生关系在渐渐拉近。

焦跃生表示,师范院校志愿者老师的教学一来补充了师资层面的不足,二来也让本地助教老师增长了见识,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目前,清河县已有连庄校区、育才小学、油坊校区等十几所项目小学,基本完成去年县里制定的推进至20所的计划。

由于较早介入云教室项目,当地很多老师逐渐适应了互联网教学的模式。2020年在疫情初期,一些学校还在适应网上教学时,辖区不少开展云教室项目的学校师生已能从容面对。长期的云教室项目实施也给了当地教育局如何利用好信息化工具的启发。在寒假期间,清河县教育局会组织优秀老师开展公益课程研发,并同步给县域的学生。

落地挑战和被激发的需求

事实上,通过借助外部资源弥补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清河县在引入“云教室”之前就在积极探索了。

据孙东强介绍,清河县在此之前就引进沪江“互+计划”上的公益课程,并推广给不同学校。但由于平台上的部分公益课程属于定点直播,面向全国学生,在线下传统班级中很难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双师模式则变成了让教育资源更多样化的又一种选择——即线上老师和线下老师配合,线上老师负责主讲,线下老师负责协助辅导或维持秩序。

不过,在对云教室项目的利好表示赞同的同时,一些落地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志愿者老师的教学能力并不均衡,“毕竟他们不都是有很长的执业经历的老师,教学经验少一点”。部分学校老师会对具体课程给出更落地的建议,“比如美术课,一节课学生他学不完,但下一节课没有跟进的话又很浪费,有的教学它就需要两个课时,这就需要考虑孩子接受的能力”。

而考虑到即便是县城的孩子和大城市相比又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在课程设置的起点上也可以做适当调整,“比较专业的科目,比如音乐就可以从乐理知识讲起,美术就从色彩从线条这讲起,基础性的知识需要进一步补充”,育才小学校长顾西庆表示,考虑到老师和学生的稳定性,短期课程会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产生一定的冲突,他建议统筹安排一学年的公益课程。

不过,童年一课项目负责人李文渊表示,志愿者老师选拔是按10:1的比例严格筛选,同时会有包括授课方法、素材使用等各方面的考核培训,但这依然不能保证预期效果。“任何预期的执行,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素的促进下,结果都是不一定的”,李文渊说,项目落地还需要有落地的评价体系,基于问题不断改善,同时也设置了旁听评分机制,“从过程上去把控每一节课,并给于志愿者老师匹配的支持,才能促进相互成长”。

课程和师资之外,项目起初也对教室硬件和助教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一些“云教室”的线下助学师告诉芥末堆,在帮助公益课落地过程中,刚开始会遇到技术调试的问题。同时因为教室屏幕所限,有时候靠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楚老师的演示,比如老师在作画时的动作,书法书写的运笔之类。有些主讲志愿者老师会选择课前录好视频后再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学习。

孙东强透露,在起初走访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一些项目校,存在对双师责任落实不严的情况,“没有对助学老师提出相关要求和培训,就会出现一系列缺失,造成课堂的混乱”。

对助学老师来说,他们要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的桥梁。在课前与志愿者老师做好沟通,在课中要时刻注意课堂的情况,配合志愿者老师完成课堂任务。志愿者老师无法关注到的部分学生,他们也根据志愿者老师教的方法指导别的学生。但如何调动他们的热情却让校长们颇费脑筋。

育才小学校长顾西庆回忆,基层学校大多仍是成绩导向,让老师辅助一些无关的课程容易引发反感,时间一久,课程实施的质量就会降低。但要拿一整套面向全体的制度出来,倾斜这些老师,也恐引起大部分老师的反感,“你只能单独拿出一小块可以调用的资源来,但也很让人头疼”。

随着云教室项目的开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清河教育人对公益课程渐渐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并迸发出更多的需求。育才小学属于县直小学,校长顾西庆比较了沪江计划和童年一课,前者是点对面,课程丰富,课表固定,但互动性差;后者是点对班,师生互动性更强。但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较多的学校来说,他希望在上述课程继续开展的情况下,实现“大学社团对小学社团”的模式。

“华中师大的美术社团的老师能否对我们学校的美术社团学生开课?”顾西庆解释,学校的美术社团的学生爱好比非基础的学生更强一些,兴趣更浓,可能会有将来以美术为业的学生,他需要有更高的视野或者更专业的人指导,当然对非社团学生的基础通识美术教育应该继续坚持开。”

以点带面,村小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无论是沪江的“互+计划”还是童年一课,云项目的实施要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一点上,清河县走的比周围县域早,也走得更远,为后续项目引进奠定了基础。孙东强提及,2014年以来,县教育局率先提出全县所有学校、中心小学、所有教学点一定要接入百兆宽带。在接入之后,又跟电信合作,进一步解决百兆宽带进班级的问题。 

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了云教室项目推进的流畅性,“如果上课时,视频时断时续,会造成什么?授课班的老师会手忙脚乱,听课的学生也会手足无措,它会影响到这45分钟的教学的有效性”。这只是推进县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据刘英祥介绍,2014年清河县投资300万在全县基本搭建好城域网,2年之后又投资150万,用于软件资源的建设。

不过,搭建平台容易,但应用效果却不乐观。“一来它需要给学校和老师做培训;二来以县为单位的城域网用起来不太便捷,进入系统或者添加一些东西比较麻烦,且要做后台维护。教育系统第一没有技术,第二公职人员有上下班时间,而上课用的东西可能随时都会用到”。

刘英祥强调,教学条件的改善需要考虑一线的需求,“学校和老师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设备、技术及平台,而不是一味自上而下的建设,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他表示,即便委托了第三方服务公司,平台使用效果依然不如Classin 等上述平台和技术服务方来得便利。

随着云教室项目的引进和落实,清河县教育局也逐渐加强了布局“互联网+教育”的信心,并探索出区域教育改革的新形式。考虑到各个学校差异的不同,清河县教育局成立了11个关于互联网+教育专题的项目,云教室项目是其中之一。据孙东强介绍,各个项目都有各自的负责人,“你做高效课堂的,课堂改革做的有效果,你可以在全县学校里推荐自己的项目,让更多学校共同分享资源,共同进步”,每个负责人只对教育局负责,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当然,这些项目的推行也要依赖于各个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

在刘英祥看来,城域网建设本身是给学校老师包括学生家长一种信号——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资源、更多元的信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是未来学习必要的一种方式。

目前来说,清河县辖区内的41所规模小学,37所教学点现阶段仍面临着资源短缺、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老师利用信息化工具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等问题。

“这些可以通过建章立制,做好培训,加大督促检查,同时利用营造业务竞争的氛围,搞一些网络课程比赛,调动他们使用的这种积极性”。刘英祥表示,“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在这方面树立意识,利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和各种资源平台,为我们的教与学来服务。”

公益课程和平台的引进的确解决了上述诸多问题,但对于清河县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云教室项目虽然为农村薄弱校链接了一定的资源,创造了新的教学形式,但还仅仅停留在课程补充的层面,“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并未被真正落实。

刘英祥表示,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实现同等规模城村学校之间进行教学等各方面的交流。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校长,“定期或者说一年一次或者一年两次的交流,这可以是夏令营或者跟研学这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农村和城里的孩子体验到各自学校的教学状态,体验各自学生的生活,“这对他们的成长可能也会有好处”。对于老师来说,一种长效的交流机制也颇为必要,就像要培训助教老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长一样。

“这对校长要求会比较高”,刘英祥说,随着与外地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多,清河教育人的信息资源获取以及鉴别能力也在增强,“哪个东西行还是不行,哪个东西拿来为我所用,怎么用,用了之后如何完善,也会在摸索中逐渐找到解决方案,总之,一切改革要以学生为本,就是如何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目前,清河县正在筹备建设清河县漓江小学,孙东强希望将其办成创新示范校,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教育服务。在云教室项目上,他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根据学校需求寻找更多有益学生的公益项目如阅读、美术、戏曲项目进入校园;结合大学资源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形成课程体系,而非单个短时课程;学校成立对接云教室项目的负责科室,责任到人;将夏令营或者研学活动形成机制等,“漓江小学建好之后,我们也想以其作为辐射点,促进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辐射清河县比较远比较偏僻的教学点”。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3年450万信息化投入效果不乐观,双师能否解决县城小学难题分享二维码